摘要:教師在具體應用游戲教學法時,事先要根據知識內容和能力要求制訂明確的活動目標,使得游戲教學發(fā)揮應有的價值。引導幼兒在開心、愉悅的實踐體驗中真正地收獲思維、實現身心和知識能力的有效發(fā)展。
關鍵詞:幼兒教學;游戲化視野;教學策略
引言
游戲化的教學活動就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通過開展系統(tǒng)、科學、合理的游戲,結合每一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育目的,幫助幼兒在愉悅的游戲活動體驗中自覺地接受知識、發(fā)展自身的思維能力。
一、利用游戲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作為人類日常交流的工具,其本質是一個不斷習得的過程,它不是人與生俱來、突然獲得的固有能力。幼兒還不能夠完全獨立地運用標準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思想,他們的語言呈現碎片化、單調重復、缺乏順序的特征。這表現為幼兒在班級活動中無法有效、快速地向他人傳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容易發(fā)生不必要的誤解和延誤,繼而產生語言無助感,這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的發(fā)展。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運用具有互動性的游戲來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例如,教師事先用卡紙、軟皮筋做成狐貍、孔雀、花貓、小雞等動物面具,教師讓每個幼兒都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相關面具進行動物角色的扮演。教師讓幼兒邊模仿動物的動作和形態(tài),邊向大家用語言來介紹自己選擇的動物,在進行活潑的動物演示的過程中會自動產生一種詼諧的效果。在愉快的氛圍里,幼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也就自然觸發(fā)了幼兒想要通過語言來進行輔助表達的欲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要保護幼兒的表達欲望,不能過分打擊幼兒,可以采用“你說的對極了,還有補充嗎?”“你說得很清晰”等鼓勵性的語言來使幼兒保持積極性。然后教師再從動物的“外貌、捕食、叫聲、姿態(tài)”等方面向幼兒示范如何流暢、完整地介紹一種動物,幼兒在認真的傾聽中進行模仿和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
二、利用益智游戲促進幼兒智力發(fā)展
不可否認的是任何一個幼兒都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他們的思維和智力需要教師及時地進行科學化的開發(fā)和引導。為了實現幼兒智力的開發(fā),益智游戲應運而生,它促使幼兒在摸、聞、做、想中體驗和感知物質,在控制身體協調的同時,刺激大腦智力和思維的快速發(fā)展,使幼兒經歷“模仿——再現——思考——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進行益智游戲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非常大,否則幼兒就會出現無目標意識和注意力的分散與無效轉移。
在“橡皮泥造物”實踐類的游戲中,教師可以事先提供用橡皮泥捏好的熊貓、小狗、白兔、蛋糕、房子等不同的模型。然后讓幼兒利用手中五顏六色的橡皮泥,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其中一個模型進行模仿制作。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可能一開始非常積極踴躍、興致飽滿,但是因為幼兒思維受限和活動構建能力較差,手部動作又太過粗糙,不能進行細致地模仿,便會失去信心和興趣、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有效地完成捏造橡皮泥的游戲任務。教師應該從“色彩搭配、揉捏技巧、動腦思考”等方面對幼兒進行指導,幫助幼兒提高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使幼兒在手腦協調工作中獲得思維的發(fā)展與進步,提高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智力。
三、通過游戲化活動讓幼兒感受藝術魅力
傳統(tǒng)的幼兒教學,教師更加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實際知識能力,如文字、計算、科學現象等,容易導致單一的超前教學,不利于幼兒的身心全面發(fā)展。即使是在美術和音樂的教學中,也是更加強調知識的構成,而忽略了幼兒對藝術的選擇和想象力。藝術與游戲是兩個相互依存的部分,通過游戲化的活動進行歌曲舞蹈的學習,能夠讓幼兒自覺地感受藝術的魅力,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養(yǎng)成獨特的審美能力。雖然幼兒并不能夠完全獨立地認識到藝術與生活的關系,但是通過這種游戲式的培養(yǎng),可以為幼兒將來的藝術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以歌曲《小星星》為教學內容的游戲活動中,教師循環(huán)播放歌曲《小星星》,然后讓幼兒分小組來根據歌詞內容設計合適的舞蹈編排。例如,一閃一閃這個形態(tài)應該利用哪些身體部位或動作來表現,而“夜空、光明”等這些抽象的詞又應該如何在動作中體現。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首先通過音樂旋律進行了內在的審美體驗,激發(fā)了幼兒的想象力,然后通過小組的合作與編排展示自己的舞蹈成果,獲得藝術成就感。將藝術和游戲結合,能夠使幼兒體驗到藝術的體現形式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加深對音樂、舞蹈和樂器等的理解。
四、設計集體游戲鍛煉幼兒社會能力
幼兒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和他人。也就是說幼兒并不能正確地感受自我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正確關系。幼兒對教師口頭的引導和提醒不以為意,仍舊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這也是部分幼兒缺乏責任感、不懂得分享、不顧及他人感受的重要原因。集體性的游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擬整個社會的運行方式,在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使幼兒逐漸地從自我利益轉向對他人的關注。教師在游戲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思維,有利于保護和維持幼兒的身心健康。
例如,在“賣水果”游戲中,教師準備蘋果、榴蓮、芒果、葡萄、山竹等塑料水果模具,幼兒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當賣家還是買家。充當賣家的幼兒不斷思考怎樣擺水果才能吸引買家的注意力。并且意識到如果買家同時選擇了蘋果、芒果等不同的水果,價格會混淆,因此需要采用分開稱的方式。充當買家的幼兒也能夠懂得“物物交換”需要借助錢這一媒介,并且在進行交換時要正確、耐心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在雙方的社會角色體驗和表達溝通中,幼兒對社會定位、生活環(huán)境、人與人的相處有了基本的認識。
結束語
綜上,兒童階段是個體成長發(fā)展的啟蒙時期,在幼兒終身的性格、習慣和思維養(yǎng)成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指南中指出應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使幼兒在親身感知和體驗中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和探索?,F階段幼兒教育更加注重以活動和游戲的形式來促進幼兒的成長,使幼兒在愉悅開放的游戲活動中促進自身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論幼兒教學中手工活動教學策略[J].王穎.新智慧.2020(14)
[2]體驗精彩,享受樂趣——幼兒繪本閱讀教學策略淺析[J].沙歡煥.新課程.2020(17)
[3]大班幼兒足球活動組織教學策略的研究[J].馬云中.新智慧.2018(24)
馮羽婷?江蘇省南通市海安西場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