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妍
摘 要:隨著文化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作品版權的質押、融資也頻頻出現(xiàn)。與此同時,一個前所未聞的概念出現(xiàn)到普羅大眾眼前——未來版權。本文將介紹未來版權,包括概念、意義、正當性。同時未來版權保護大致分為轉讓和質押兩方面,質押涉及以未拍攝完成的電影質押來籌集資金,而轉讓是以合同約定轉讓未完成作品的所有權。本文將側重于未來版權的轉讓,闡述其理論依據,以及比較法上的未來版權轉讓,最后結合我國國情,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未來作品;未來版權;轉讓;比較法;建議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059-03
一、未來版權的基本概念
在明確未來版權的定義前,應當先了解下何謂未來作品。未來作品,是指處于未創(chuàng)作或未完成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作品”。那么所謂的未來版權,就是以這個未來作品作為基礎,產生的著作權。全球范圍內大致有兩種定義,分別由澳大利亞1968年《版權法》和英國1988年《版權、設計與專利法》作出的規(guī)定,其區(qū)別在于著眼點不同。澳大利亞著眼于未來,將未來版權解釋為未來某個時間才產生的權利,這種規(guī)定實際在某種意義上否定了未來版權的存在——現(xiàn)在這一刻,這個所謂的未來版權是未發(fā)生的;而按照英國的解釋,未來版權是著眼于現(xiàn)在,將要獲得的某個版權。筆者認為,兩者的規(guī)定大同小異,至少其均承認了未來版權是立足于尚未完成的作品,在概念方面存在較小的不同。
二、研究未來版權的重要意義
(一)對于完善著作權轉讓制度有著重要意義
在文化出版界,一些大型的出版社會已經預定了要買下一些詞曲作者之后很長一段時間的所有版權或者作品的所有版權,其中可能同時存在兩個正式合同,所謂的“買斷”合同[1](可能包含作品題目、截稿日期、修改的權限、稿費等約定事項)和完成作品后的正式合同;在音樂領域,在未進行寫作或者寫作未完成時,詞曲作者可能將版權鄰接權中的表演權轉讓某個歌星。這兩者就是廣泛存在的典型的未來版權轉讓的情形。然而其中的理論依據、立法、條件以及限制,學界都未有明確的定論。
(二)對于減少未來著作權影視產品質押融資風險的決定性作用
IP雖然盛行,但影視企業(yè)內容進行著作權融資產品抵押的渠道并不順暢。所以究其原因,除了正在進行影視制作的大IP之外,影視企業(yè)內容沒有其他過多的著作權資產,這是問題所在。影視產品行業(yè)的內容常常將未經質押完成的影視作品版權、未獲得的收益權內容進行了質押作為貸款[2]。問題在于企業(yè)若不明確承認未來影視作品版權的存在,質押也不復正常的存在了,因此,研究未來的版權對于質押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未來版權轉讓之正當性分析
(一)現(xiàn)有觀點
現(xiàn)有學說有的反對對未來版權進行轉讓,有的支持。支持派又分為三種,一種認為須作品完成后簽訂版權合同;第二種認為無須另外簽合同;第三種支持轉讓,但將其歸類到承攬合同中。出于法經濟學成本與效益的考慮,筆者個人支持無需另行簽訂合同即可進行轉讓。
(二)契約是代履行合同之契約法的理論基礎
這一契約法的理論概念源自英美,是我國現(xiàn)代履行合同法的理論核心之一。我國臺灣學者李清潭教授的研究認為,代履行合同之契約法是已履行合同的相對契約概念,約定合同內容已完全成就或約定合同內容未簽訂時版權交易已經結束,就是已簽訂待履行合同。與此相反的,待履行合同完全成就是約定合同內容已簽訂但約定內容未成就。待簽訂的代履行合同完全成就是預協(xié)議,是一種可以延伸到將來的版權轉讓合同。因其本身的復雜性,需要代履行合同版權轉讓雙方認真地對待。對于建立代履行版權轉讓合同,應積極地立法,防止代履行合同某方為所欲為。這樣才能夠有助于合同一方保持其代履行合同的法律效力,符合代履行合同版權轉讓雙方的法律期待和利益[3]。未來版權協(xié)議應歸類于代履行合同。其可標注為轉讓未來版權,當作品完成時,協(xié)議才打破代履行狀態(tài)。
(三)版權作品的人身性要求之必要
不僅未來作品版權所有者的作品必須具有特定著作人身權,而且完成版權作品的過程也必須包含著作人身性,包括版權作品修改、保護版權作品完整等人身性行為。由此,轉讓著作權協(xié)議的簽訂和履行也由此變得更加不容易確定。著作財產權所有者能夠自由地轉讓而且著作人身權專屬于原創(chuàng)作者,對于轉讓著作權協(xié)議的簽訂和限制也是十分嚴格和有必要的。著作權合同某方版權轉讓主體如果涉嫌違反著作權合約,為了保障作品交易公平和其所期待的利益[4],應當建立并完善未來作品版權的轉讓管理制度。若未來的版權作為合同的轉讓標的,創(chuàng)作者易被認為侵犯其權利。剛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出版事業(yè)的青年作家很容易接受著作權合同的使用許可條件,但若對其過分苛刻,不利于有效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熱情和促進文化繁榮。未來作品版權的特定人身性決定了著作權糾紛的難以準確預見性和案件的復雜性,轉讓行為也常會偏離轉讓合同的初衷。因此,規(guī)范和引導合同雙方的行為,有其必要性。
四、比較法中的未來版權轉讓
由于未來版權的非現(xiàn)實性,未來版權轉讓合同的風險不言而喻。因而諸多國家針對未來著作權合同都有專門的立法規(guī)范加以限制,一般限制轉讓的范圍、年限、種類等。許多國家的立法、司法對其有所探索,這對建立并完善未來版權轉讓制度有所裨益(見表1)。可見,已經有立法規(guī)制的國家注重對未來版權轉讓合同期限的限制,以及細化作者權利,與民法基本相關規(guī)定相承接,可以更好地構建未來版權轉讓制度。
五、我國未來版權轉讓的發(fā)展
(一)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
縱觀目前我國《著作權法》,其中第十七條與未來所有版權作品委托轉讓的合同最為緊密吻合,該條是關于著作權委托所有版權作品的主要內容。對于進行委托的創(chuàng)作是否僅著眼于之后可能發(fā)生的委托行為,未來委托創(chuàng)作的行為和作品的委托版權人的行為應當直接納入未來所有版權的轉讓范疇。未來所有版權作品的不確定性又可能促使該種版權轉讓合同從正式簽訂開始到繼續(xù)履行甚至到受害者的救濟都可能變得更加復雜。該種合同的條款也不利于很好地完成明確規(guī)定所有未來的版權作品委托轉讓合同過程中的法律制度問題。因此有著作權學者分析認為,未來作品版權的轉讓問題本應由著作權合同及其相關的條款予以規(guī)范,然而其特殊性同時也決定著未來所有版權作品委托轉讓法律制度問題的研究[5]。
(二)未來版權其研究本質
未來版權并不屬于版權而是請求權的一種,它只能被歸類到請求權中,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版權的轉讓問題不能夠適用我國現(xiàn)行法中有關著作權的轉讓等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6]。若合同雙方借鑒《俄羅斯聯(lián)邦民法典》,承認這種版權合同是屬于創(chuàng)作者的預約版權合同,也就是創(chuàng)作者在默認該版權轉讓的行為中后續(xù)還可能需要一個正式的預約版權轉讓合同,將會導致對未來版權轉讓喪失其獨立性并失去研究價值;未來版權若與《意大利版權法》一致,承認其合同屬于出版社的委托合同,或者出版社認定其合同為創(chuàng)作者的承攬合同,出版社向創(chuàng)作者支付的版權價款將被明確定性為加工費,不利于保護創(chuàng)作者的知識著作權和人身的合法權益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健康發(fā)展。
(三)我國未來版權的現(xiàn)狀
1993年,我國某影星的自傳未動筆,便獲得競價108萬;2011年,我國某視頻網站高價買斷韓國三大電視臺的未來幾年內的新電視劇獨家播放的權利;2017年,日本知名作家東野圭吾加入了中國未來版權計劃。隨著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作為文化產業(yè)的交易慣例,未來版權逐漸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里,因此我國要重視未來版權轉讓的構建。
(四)未來版權轉讓的實務焦點
在實務中應遵循意思自治原則,對不違反強制性規(guī)定且能促進文化繁榮的未來版權轉讓行為,不應直接認定無效;對于過分限制作者自由的合同條款,不應強制其履行。作者在該類合同中處于較弱地位,理應得到法律政策的保護;若存在創(chuàng)作完成前后兩份協(xié)議的情形,不能簡單地認定其為替代關系。因為存在兩份協(xié)議的未來版權轉讓合同雙方默認了兩份協(xié)議的效力,應結合具體情況衡量當事人的真實意圖,再做判斷,而不是貿然地否定任一份合同的效力。
六、未來版權轉讓之立法建議
我國《著作權法》規(guī)定了著作權的轉讓,雖然未來版權不是版權的一種,但轉讓未來版權的情形屢見不鮮,我國著作權法律法規(guī)也應對其進行相應規(guī)制。正如本文第四部分所述,國外已經有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對未來版權的轉讓進行了法律層面的調整,我國除了對其他國家地區(qū)的立法進行借鑒與創(chuàng)新外,還應在未來版權轉讓法律制度調整中注意從合同雙方入手,進行規(guī)制。
(一)對于出版社等作品受讓方的版權保護
在對該未來版權的轉讓中,出版社等受讓方為作者提供了大量資金,承擔了較大的版權轉讓風險,為了使作者獲得未來版權轉讓作品的完整版權——這個好的結果有時候出讓方作者可能難以實現(xiàn)。當未來的出讓方作者難以完成完整的作品或者轉讓作品不盡人意時,因為版權轉讓作品的特性,出版社等作品的受讓方往往難以及時補救該不良結果。因此,在這之中應當對未來的版權轉讓作品規(guī)定相應的違約賠償條款。為了使作者維持其利益平衡與促進文化繁榮,違約賠償條款也應當合理地設置。因此有專家學者分析認為,主觀過錯作品應當將版權納入未來的版權轉讓作品違約合同賠償的具體效力要件[7]。因此,凡無主觀過錯的作品延遲交稿、錯稿等均不能將版權納入違約賠償的機制。
(二)對出讓方作者的保護
雖然出版社等受讓方承擔了較大的經濟風險,出讓方作者仍處于弱勢地位。經過社會經驗的積累、感悟和大量的腦力勞動,加之具有邏輯性的語言組織,一個完整但卻不一定稱得上完美的作品才得以成型。未完成作品的經濟價值難以估量,應借鑒本文第四部分的域外探索,對該未來版權轉讓合同的出讓方作者進行保護。首先,應當限制合同的期限。德國對該種合同有5年的期限,意大利不僅有10年期限還禁止無限期的轉讓,不論是這兩個國家中的哪個,其目的都是從時間上對出讓方作者進行保護;其次,應當限制合同作品的數量。法國禁止轉讓所有未來版權,應分題材,限于5部作品或連續(xù)5年。為保護作者的利益,這點十分有必要。一個作家的寫作生涯不可能貫穿一生,出版社往往在其寫作黃金時期與作者進行簽約,如果作品數量不加以限制難免使作者在剩下的時間內陷入寫作的瓶頸期,不利于其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來小鵬.版權交易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2]李琛.“民法典”編纂中未完成作品出質制度的構建[J].科技與法律,2016(5).
[3]穆英慧,蘇玉環(huán).未來版權轉讓合同之民法基礎[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3(4).
[4]談曉穎,張海濤.未來作品著作權的許可和轉讓[J].中國出版,2006(5).
[5]呂娜.著作權轉讓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碩士論文,2004.
[6]劉軍華.處分未來作品權利合同的效力判斷與違約責任[J].電子知識產權,2012(9).
[7]張敏.未來作品著作權許可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7,34(2).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