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紅梅
摘要:大學英語教學在應用性和工具性方面都偏離了教學目標。文章分析了偏離目標的原因,指出改變這種偏離必須做到突出專門用途英語和實施生成性教學模式。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教學目標;生成性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指教學活動主體事先確定的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教學結果和標準”, 它是教學目的的具體化, 且需要進一步具體化為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才能在教學活動中得到實施”[1]。
1.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偏離
隨著大學生的英語水平逐年提高, 目前大學英語語言學習需求已經從學習英語向用英語學習轉變, 語言功能由知識化向工具性轉變。然而, 現(xiàn)有大學英語教學的滯后性已嚴重偏離了現(xiàn)實需求的應用性和工具性。
1.1偏離了應用性
長期以來, 大學英語教學范式囿于“基礎范式”, 偏離了應用性教學目標, 其沉疴在于遠離目標職業(yè)需求, 因而難以適應社會需求。調查表明, 全國范圍能熟練運用外語和專業(yè)知識與國外客戶洽談業(yè)務的人才僅2 000名左右, 熟知WTO規(guī)則和相關國際法、國際貿易法的律師更是少之又少。
1.2偏離了工具性
一直以來, 大學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都強調語言的應用性, 提出用語言學習相關專業(yè)知識, 注重語言的工具性。但是, 現(xiàn)有教學實踐中, 應試教育的痕跡明顯, 大學英語教學側重語言要素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培育, 因而注重基礎英語的學習, 忽略了語言的工具性, 注重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 忽略了科學素養(yǎng)的引導。
一方面,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成了大學生不斷“刷分”的游戲, 另一方面, 卻成了主管部門棄之可惜的“雞肋”。調查表明, 超過1/3的大學畢業(yè)生認為提高英語考試 (如四六級、專四、專八、考研、托福等) 的應試能力已經成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
大學英語知識化教學的頑疾在其教學內容上的體現(xiàn)是, 不同院校、不同專業(yè)、不同學生均采用以“基礎范式”為核心內容的同質化教學材料, 這種以語言學習為導向的教學思維對語言服務優(yōu)勢學科、優(yōu)勢行業(yè)的功能的關注嚴重不足, 因而大大壓縮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空間, 嚴重偏離了語言工具性的軌道。
2.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偏離的原因
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偏離了其應用性和工具性, 對國家、社會、市場需求的敏感度滯后, 其原因可以從內化的應試“本能”和有限的轉變空間兩方面來分析。
2.1內化的應試“本能”
應試教育由來已久, 根深蒂固。從小學開始, 應試型教學就一直是中國學生學業(yè)生涯的主旋律;到了中學階段, 特別是在高考的巨大壓力下, 應試教育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猜題、押題, 搞題海戰(zhàn)術;到了大學階段, 由于慣性思維, 應試型英語教學已經內化為一種“本能”, 語言學習的動力更多地源于且依賴于應試的需要。大學英語教育本應取向應用型教學, 但是在四六級、考研及其他英語等級考試的高熱度下, 這種應試“本能”反而再一次被加固。
2.2有限的轉變空間
大學英語教學轉變空間的有限性源于應用性的綱領性文件與應試性的教學實踐之間, 以及目前語言學習需求與目標職業(yè)需求之間的矛盾。目標職業(yè)需求是動態(tài)的、及時的, 而目前語言學習需求在對接時表現(xiàn)出滯后性和相對靜止性。大學英語教學語境是多年沉淀的結果, 課程目標的制定、教學師資的培育、教學設備的配備、教學材料的開發(fā)、教學平臺的建設等方面的轉變尚未跟上“一帶一路”的需求步伐。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環(huán)境的更新, 尤其是立體化、學科化、行業(yè)化的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材料的開發(fā)還需要一定的時空自由。再者, 作為最活躍的教學因子的教師, 其困境表征為課堂教學內容與科研內容的不一致性, 教師教的是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 研究的可以是英美文學、理論語言學和翻譯學。研究的語言性傾向和教學的技能化操作, 與社會需求的學科化、行業(yè)化之間的矛盾限制了大學英語教學的轉變空間。
3.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路徑
3.1突出專門用途英語
近年來,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圍繞“通用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展開爭論, 并由此分化出了兩大陣營:“替代派”和“互補派”。通用英語講求語言的基礎性, 注重語言要素和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專門用途英語強調語言在學科領域內的應用, 注重通過語言獲取學科化專業(yè)知識的工具性特征。當前大學英語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 缺乏應用環(huán)境的引導, 教育產品必定難以勝任目標職業(yè)需求。“一帶一路”的推進, 越來越多的優(yōu)勢產業(yè)走向世界, 行業(yè)的國際化推進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 要求也越來越高。
無論是“替代派”還是“互補派”, 都肯定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專門用途英語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是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要在通用英語長期占據教學主導地位產生的慣性和影響中有效開展, 就必須在教學內容上加大其課程的比重, 以保障教學轉變的實施空間。另外, 增設專門用途英語考試的類型也是有效引導大學英語轉向的有效手段。雖然我國的英語考試類別不少, 但這些英語考試都千篇一律的屬于通用英語考試。相比于基礎類英語考試, 行業(yè)類英語考試的種類缺失。然而, 市場對專門用途英語的需求迅速增長, 越來越多的企業(yè)看重綜合性語言能力考試和行業(yè)類語言考試。目前學習需求與目標職業(yè)需求間存在巨大的矛盾, 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朝著專門用途英語方向邁進。
3.2實施生成性教學模式
“現(xiàn)代外語教學秉承后現(xiàn)代主義倡導的生成性, 把教學理解成動態(tài)的創(chuàng)生性構建過程, 即講求教育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币詣?chuàng)生性思維指導教學, 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 引導學生擺脫應試的“本能”, 把學生從被動、機械、封閉的語言學習中拯救出來, 改變當前英語“活到老, 學到老, 就是用不了”的窘境?!耙粠б宦贰毙枰嗟摹皩I(yè)知識+學科語言”的復合型人才, 這不僅要求有扎實的語言基礎, 還要求有用語言獲取學科化與行業(yè)化知識的能力。這一要求在教學模式上表現(xiàn)為個性化教學, 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科化、行業(yè)化的推進。
總之, 要實現(xiàn)語言的工具性和教學的應用性, 必須堅持專門用途英語的改革方向, 實施生成性教學模式, 走語言教師學科化培育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楊松巖;鄒瑋.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的特點及策略研究.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