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立
讓線下教學向線上教學看齊,是對傳統(tǒng)定式思維的大膽突破,是一種逆向思維,需要決策層和廣大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轉變一旦成功,教育大變局即可到來。
我曾在論文中對“后疫情時代”下過一個定義:所謂“后疫情時代”,并不是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復如前,而是疫情時起時伏,隨時都可能小規(guī)模暴發(fā),從國外回流或者季節(jié)性發(fā)作,且遷延較長時間,對各方面都會產生深遠影響的時代。
現在看來,我們正處在這個“后疫情時代”。問題是,這個“時代”到底會持續(xù)多久?
如果九月仍然不能恢復正常教學,下學期的教學該怎么辦?為此,必須提早有個萬全之策,保證線上線下教學可隨時切換。
但是,課堂面授與線上教學并不是一回事,難以做到完全等效,甚至連基本等效也不容易。
如果將線下教學模式照搬到線上,肯定不行。在教室里,圍墻將課堂與外界隔離開來,學生可以安心聽課學習;在家里、在宿舍或其他地方,可做不到將外界隔離開來讓學生從早到晚認真聽課。即使學生能夠找到可以長時間安靜學習的地方,網絡上的各種誘惑可隔離不了。
線上教學時,學生可以看到老師,老師卻難以看到學生,誰也不知道網絡的另一端有沒有人在認真聽課。所以,讓線上教學向線下教學看齊,追求所謂的實質等效,是不現實的。
但是,如果反過來,讓線下教學向線上教學看齊,讓線下教學追求與線上教學實質等效,會怎么樣呢?
線上教學有什么優(yōu)點?那就是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優(yōu)質資源共享。線下課堂的容量不大,一般是一個教師對數十個到數百個學生。名師的數目畢竟十分有限,所以大部分學生不得不忍耐講得不太好的非名師的課。
疫情期間開展在線教學,很多地方組織各科名師線上講課,本校的老師則負責答疑和輔導,并將名師的講課內容“本地化”。這種“雙師模式”既能實現優(yōu)質資源共享、統(tǒng)一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保障基本的教學公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線上教學互動和監(jiān)管困難的缺點,緩解不同水平學生學習的困難。
名師在線上講課時,必須少講、精講,多采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式和符合在線教育規(guī)律的方法進行教學。名師的任務絕不僅僅是講課,更重要的是要結合線上教學的特點,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對課程作整體的、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與規(guī)劃。線上教學要求采取形成性評價、多元化評價模式,而不能僅僅靠“一考定終身”。
如果線下教學也參照線上教學進行設計、組織與管理,像線上教學理念、模式和評價看齊,那么,無論今后疫情怎么反復,都可以應對自如,保證過程的統(tǒng)一性、教學的完整性、進度的不間斷性。
讓線下教學向線上教學看齊,是對傳統(tǒng)定式思維的大膽突破,是一種逆向思維,需要決策層和廣大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轉變一旦成功,教育大變局即可到來。
未來,教學目標將從傳授知識擴展到能力與思維培養(yǎng);學習材料不再只是紙質教材,還包括各種新媒體材料。如名師的講課內容經過評審后可作為該課程的視頻教材或立體化教材,各地各校的線下輔導材料則可以作為補充教材、教學參考、指導材料,或VR、AR、MR材料;評價方式不僅僅是標準化考試,更多的是形成性評價、多元化評價、個性化評價。此舉能夠大大加快教育變革的步伐,有利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培養(yǎng),符合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