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唯
摘 要:文言文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難點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中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能夠奠定學生文言文學習基礎,引導學生進行文言文的深入研究,實現(xiàn)學生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而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一是要需要不斷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理解詞義、文法、句式,二是要引導學生知人論世,理解文言文中深刻內(nèi)涵。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理解能力;教學策略
很多文言文中多蘊含了大量古人的哲學思想、處世方式,這不論在古時期還是在現(xiàn)代對社會及個人,都有很好的借鑒和啟發(fā)意義。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常常會出現(xiàn)知其文而不知其言,或是知其言而不知其所以言的現(xiàn)象,學生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大多只停留在了淺顯的層面,沒有深入挖掘文言文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這極大阻礙了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及道德精神的傳承,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水平的提高,教師在教學中,要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以期促進學生綜合語文綜合水平的提高。
1、注重文言文詞語、文言句式的積累
文言詞語是文言文中句子組成內(nèi)容,包括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詞語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教師要加強基礎教學。首先,教師在文言詞語教學中,要注意文言實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及詞類活用四個方面進行指導,例如在《六國論》中“較之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中的“亡”是“丟失”意思,而“且燕趙處秦革滅殆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中的亡是“滅亡”的意思,教師在教師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語境及聯(lián)系上下文推測詞語的正確意思。在古文中,很多字詞的意思及用法到現(xiàn)代會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這就出現(xiàn)了古今異義,比如在《師說》中“古之學者必有師”中的“學者”是指求學之人,而學者在今天是指學識淵博的人,這類詞語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強調(diào)。此外,通假字一般因為音同或音近而借用一個字代替另一個字,如“振”通“震”,“知”通“智”,“說”通“悅”,通假字在古文中會經(jīng)常使用,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布置課堂習題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的詞語,要注重加強學生的記憶,在教學中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加深學生的記憶。其次,文言虛詞用法比較靈活,不容易掌握,但是在文言文中也有與實詞同等重要的意義,文言虛詞用在句子中,除表明句子前后關系、詞語特定語法關系外,還常常用以表現(xiàn)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李白《蜀道難》中,文章開頭作者就發(fā)出“危乎高哉”的感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
2、通過課堂延伸引導學生深入剖析
在文言文學習中,具備能看懂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是基礎,但是僅能理解文章內(nèi)容,而不能剖析文章內(nèi)容下所蘊含的深層次含義和精神也是不夠的,而要挖掘文章蘊含的深刻含義及所包涵的思想就要充分了解作者寫作背景、生平及文化背景。例如在進行李白的《蜀道難》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要進行李白寫作風格入手,李白風格飄逸豪邁,感情激烈,極常使用夸張的手法,從“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到文章中的“連峰去天不盈尺”,除了夸張的寫作手法,文章中注入的很多奇特的想象,從“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古老傳說到“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現(xiàn)實狀況。教師在引出這些文章風格特點后,再引入正題:李白在這篇文章中極盡文筆,描寫山川之險、蜀道之難,而作者這樣的用意又是什么?文章中“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除了在寫出了蜀道的險要,也是在告誡當局,蜀地應該有人好好看守,除此之外,作者還在多處表達了對友人的關心,從“問君西游何時還”到“不如早還家”,由此再引出寫作背景,《蜀道難》一文李白主要是在規(guī)勸友人,早日回長安。在文言文教學中在帶領學生掌握課文釋義的同時,更要進行課堂延伸,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文章的蘊藏的含義,從而讓學生掌握理解文章深意的技巧。
3、多角度促進學生進行情感體驗
輕松活躍的課堂往往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文言教學中,教師若是單單的講述之乎者也,不免會引起學生疲勞,教師可以運用更加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如借助多媒體教學。在《刺客列傳》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關于荊軻刺秦王的影視視頻,利用影像中富有感情的人物對話及生動的畫面,引導學生更加直觀的了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體會易水送別凄涼悲愴的氣氛、荊軻在朝廷上行刺秦王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從而更好的感受荊軻這一人物的英雄精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來深刻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情感,例如在《孔雀東南飛》一文的教學中,在學生朗誦劉氏與焦母對話“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時,要引導學生朗讀體現(xiàn)出劉氏與焦母告別時的不卑不亢,而在朗讀劉氏與小姑的對話時要引導學生體現(xiàn)出劉氏“淚落連珠子”的難舍難分之情,學生通過在朗讀中帶入情感得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特點,從而解析劉氏這一人物性格特點。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分角色、帶入情感的朗讀,從而與故事中的人物產(chǎn)生共鳴,理解文章中作者這樣表達的用意,學生也能更深刻的體會文言文作品中所蘊含的深意。
結(jié)語: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根源,傳統(tǒng)優(yōu)秀文言著作比如《周易》、《老子》直到今天都有極大的現(xiàn)世指導意義,通過學習文言文能夠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體會中華文化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教師在教學中更要不斷引導學生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增強學生文言文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乃魯.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J].知識經(jīng)濟,2016(12):147.
[2] 李迎春.高中文言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