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華
摘要:數(shù)學教學中的問題設置既是教學能力,更是一門教學藝術。好的問題設置能有效的使老師、學生和教材緊密結合起來,也能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思考,有效的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所以,教師如何利用好課堂40分鐘,就要講究問題的設置技巧。
關鍵詞:數(shù)學教學;問題設置;技巧
一、問題背景
羅列當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發(fā)現(xiàn)有如下一些現(xiàn)象:
1.問題設置過于隨意、膚淺。
2.問題設置過于空泛,指向不明。
3.問題設置過難,只有少數(shù)學生在思考。
4.問題設置的落腳點不明,對學生形成的結論不置可否,以為肯定鼓勵。
5.問題設置不全面,沒有預設學生的回答和反應,進行追問問題的設置,擴大戰(zhàn)果。
6.問題設置過多,跳轉過快,讓學生應接不暇。
二、問題分析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問題設置存在這些現(xiàn)象,我認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教師沒有擺正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
受“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思想的影響,一些老師沒有迅速調整好自己的角色,以老師課堂傳授知識為思想主導,注重“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本位”的主體地位。所以造成了在課前問題設置的時候,過多的考慮了如何“教”,忽略了學生如何“學”的問題,使自己的問題設置太過隨意。
2.教師對教材鉆研不夠,理解不深入。
課前對教材鉆研不夠,造成教學目標膚淺,對學生所學知識的理解不深入。因此在課前問題設置的時候缺乏目標和指向性,對問題設置考慮不周全,不能預設對問題的追問,形成有效的教學效果。
3.教師對學情準備不充分。
有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過多的關注教材和知識本身,缺乏對知識難易程度和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的深入了解,所以造成對問題設置得過多,使課堂提問頻繁,跳轉過快,看似面面俱到,實則蜻蜓點水。問題設置流于形式,沒有取得實際的效果。
三、實施安排
針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課前準備充分,做好問題的預設。
老師在備課前一定要深入研究課標和教材,研究學情。從“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去教”,“學生要達成怎樣的目標”,“不同層次的學生將會有哪些困難”,“這些困難如何去突破”等等方面逐一的去研究,最后形成自己的問題設置方案。
2.“肢解”大問題,給思維裝上“精確制導”。
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設置過于空乏,指向性不明,讓學生無所適從或者海闊天空。在問題設置時,我們要充分預設問題的可行性,把“大問題”肢解成一個一個的小問題,縮小范圍,讓所問的范圍,所問的問題更加精準。這樣,學生才能方向明確、目標明確地去思考,有的放矢地去作答。
3.問題的設置宜有層次性。
問題設置宜有層次性。這個層次性體現(xiàn)在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由淺入深的逐層剖析,也體現(xiàn)在對同一個問題的層次性。同一個問題,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思考和回答到位的。我們要預設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狀況,設置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和追問,讓教學效果最大化。
4.問題設置一定要思路清楚,結構完整。
我們在設置問題的時候,不能只考慮“怎們問”和“問什么”,還應考慮到學生會“怎么答”、“怎么反饋”、“怎么形成結論”。這樣的問題設置才是完整的,有效的。
四、實施內容
比如:我在教學《認識周長》這一節(jié)課時,首先我對學情進行了分析。周長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三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抽象思維有待發(fā)展,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則是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挑戰(zhàn)。其次,基于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設置為: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周長,初步學會表達測量的過程和結果。2.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實際測量活動,經歷認識周長的過程。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鼓勵學生積極與同伴合作,體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樂趣。為解決“什么是周長?”問題,我將其拆分成了:什么是一周?什么是周長?兩個問題來解決。第二個問題:怎樣測量圖形的周長?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如果任由學生去思考,能用的測量工具實在太多,都一一去思考的話,費時不說,且不容易形成較為集中的結論。我采用了縮小范圍——“精確制導”的辦法。我沒有設置諸如:“我們怎樣測量呢”的問題。而是問孩子們:我只有三種測量工具(軟尺、繩子、直尺),怎樣用這三樣工具去測量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周長呢?這樣,學生在我預設的“有限的框架”中去實現(xiàn)對既定問題的思考。在反饋匯報的時候,我也沒有設置諸如:“你們是怎樣想的”或者“怎樣測量這三個圖形的周長呢”這樣的問題。我又給學生一些設置了一些“精確制導”的問題。我說:“現(xiàn)在只有軟尺,怎么測量這三個圖形的周長呢?”讓他們反饋用這一樣工具測量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周長的方法。然后我又設置了一個“我只有繩子又該怎樣去測量呢”的問題,讓他們反饋。最后我問他們只有直尺能辦到嗎?通過這樣有意識的給他們的問題設限,讓他們思考方向更明確,反饋更有重點。他們通過使用三種工具測量、反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測量規(guī)則圖形用直尺測出各邊長相加的辦法簡單(一個人都可以完成),而用軟尺圍的辦法至少要三個人合作才能完成,用繩子不僅要圍,還要拉直來量就更麻煩。通過他們自己動手的過程去發(fā)現(xiàn)、比較、總結、積累,他們得出了測量不同類型圖形該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通過這些問題的巧妙設置,不讓他們漫無目的的去思考,給他們的思維裝上精確制導武器,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率和思維發(fā)展的成效。
五、效果預設和反思
這節(jié)課力求從多個層面關注學生數(shù)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幫助學生理解周長概念的本質,學會測量周長的方法。為此,對本課的目標進行了問題的拆解和精心設計。通過問題的巧妙設計,以學生動手操作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以實現(xiàn)預定的教學目標,掌握了周長的意義,認識了周長,同時也學會了不同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方法。同時,本節(jié)課在問題的設置中,滲透了類比、整體、轉化,建模的數(shù)學思想。數(shù)學思想只有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中得到應用,教學目標才能落到實處,而所有的目標的實現(xiàn),就要靠問題和活動的精心設置。
參考文獻:
[1]《數(shù)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米山國藏.
[2] 2012.《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