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娟
摘要:1.散文的特點是“行散而神不散”,形神兼?zhèn)涞纳⑽氖亲钣绪攘Φ纳⑽?2.散文內(nèi)容的真實、散文語言的灑脫、散文主題的神韻。
隨著大語文時代的到來,散文的學(xué)習(xí)成了中學(xué)語文學(xué)習(xí)中更為重要的一個一個環(huán)節(jié)?!暗谜Z文者得天下”,而讀懂散文就拿到了進入語文天堂的鑰匙。
先來了解散文。中國六朝以來,為區(qū)別韻文與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jīng)傳史書),統(tǒng)稱“散文”。后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xué)體裁。——《辭?!飞⑽墓P法自古有之,如今,我們理解的散文在文學(xué)范圍內(nèi),詩歌、小說和戲劇文體以外,其他的都算是散文。諸如:雜文、隨筆、小品文、評論、雜感、報告文學(xué)等等。此外,書信、日記、演講詞、傳記等也屬于廣義的散文。
有人說:“散文是最接近人類表達自己的一種形式?!边@是說散文與我們生活的切合度。我們在教學(xué)中常說散文的特點是“行散而神不散”,形神兼?zhèn)涫亲钣绪攘Φ纳⑽?。指尖文字描述的是日常生活的細物瑣事,零零散散,總有一串線牽這,這線就是文字的靈魂,透過這些富有靈性的文字總能熠熠發(fā)光,這就是靈魂的光澤,這光澤借著文字讓讀者所感知。
所以無論老師講解散文還是學(xué)生學(xué)習(xí)散文,應(yīng)抓住三點:散文內(nèi)容的真實、散文形式的瀟灑、散文主題的神韻。
1 “散文的真實”
周作人說:散文就是文人在一起,講一些無用的話。胡蘭成說:散文是講話時的樣子,不是講的什么。丘吉爾說:散文是不扣紐扣者……說法不同,但對散文的界定有極其相似的理解,這就是:散文就是生活真實的樣子。表達時不用費力雕飾,不必布施鉛華,把真實的生活直接用文字翻譯就好。
散文更像說話,精短干練就好,多了就是說話啰嗦了。經(jīng)典的散文都是三五百字,或五六百字,最多在千字左右。像《桃花源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等等都是只有三百多字短文,而這樣的文字,字字珠璣,沒有拖沓冗長,學(xué)生在老師的引導(dǎo)中,朗朗上口地讀,閉眼搖頭地背,記在心里了,就受用一生。
寫散文需要留意一些細節(jié),而細節(jié)往往是筆者主觀的觀察和心理描寫,用第一人稱口吻敘述是首選,沒有真實的參與和感受,這些細節(jié)和情感是不會自然流淌出來,又談何去感染讀者呢?所以真實是散文的根基。
散文作者的表達是真情實感,有實感才有真情,脫離了實感的真情是虛妄的,情沒有根基就顯得無病呻吟,與小說的虛構(gòu)是截然相反的,所以散文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礎(chǔ)上。虛構(gòu)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也存在,但一定是在真情實感的基礎(chǔ)上找到一個釋放的突破口,讓適當(dāng)?shù)奶摌?gòu)也在情理當(dāng)中,是對真情實感的恰當(dāng)補充,如果虛構(gòu)破壞了真情實感,那無疑是散文寫作中的敗筆,畫蛇添足罷了。
2 “散文的灑脫”
散文形神兼?zhèn)涫巧献鳎瑸⒚摰恼Z言是內(nèi)容(行)與感情(神)的橋梁。
拿《文化苦旅》來說,余秋雨描繪的江南小鎮(zhèn),多情、柔美、純凈、清靜……就是他灑脫的文字把這種感覺由感官變成了文字,讓從沒有去過江南小鎮(zhèn)的人領(lǐng)略到江南的嫵媚和悠然。他的文章散得“四面八方”,文字灑脫得信馬由韁,隨著他的文字周游了世界,而且每一處景致都活靈活現(xiàn),逼真萬分,但字字不脫神韻。他靈活的跳動的文字把眼前看到的真實景致完美地融入,又活生生傳達給讀者,夸張而不留痕跡,贊美而不露聲色,收放自如里盡顯灑脫。
散文的語言味道如美食的佐料,再好的食材,不輔以佐料,總是寡淡無味的。比如賈平凹的文章,加入方言俗語就自然,就能把要表現(xiàn)的民風(fēng)民俗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像佐料提升了菜味一樣。
散文教學(xué)中往往把落腳點放在領(lǐng)悟情感方面,其實細心搭建“語言”這個橋梁,去留心一個詞語的運用,一個修辭的設(shè)計,一個問句,一個標(biāo)點……最終水到渠成,情感的領(lǐng)悟自然就到位了。拿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來說,他用淡而有味的語言,表達作者對昆明生活深沉而熱烈的喜愛和思念之情。情是濃烈的,作者卻用淡淡的語言來細數(shù),像在雨中散步的優(yōu)雅,寫仙人掌,寫花,寫蘑菇,寫苗族女孩……這閑庭信步似的語言,瀟灑得如同南方的雨,情就自然滲透其中了。我們教學(xué)中不必給學(xué)生過多講解作者如何思念如何喜歡,就講淡淡的景,淡淡的語言,情感自然就到位了!
3 “散文的神韻”
散文講究“神”不散,散文里所有用到的素材我們可以視為一顆顆珍珠,要用一根線把粒粒珍珠穿起來,做成精美飾品,這根線就是我們要找的“神”,就是文章要傳達的喜怒哀樂。
我理解的“神”就是文字的精神氣,就是文字的“性格”,像人,她是林黛玉的性格,把王熙鳳的語言給她,就別扭了。所以要豪爽就一直豪爽,要煽情就一直煽情,要平淡幽默就一直幽默。這就形成通篇的“氣場”,讀者讀完后一定會有一個詞自然流露出來,“樸實”、“感人”、“俊美”……這就是文章的“神韻”了。
《背影》,父親語言,父親的動作,父親的神態(tài),讀者看后感覺就是父親做的事情,這就是所謂的“神”,就是對父親的感覺。《老王》,話不多,事都很小,可是一行一動,一言一語,就是感恩,就是愧怍,就是些許不安與慚愧,一個卑微的人偉大之處就樹立了?!杜_階》,父親的所有努力,蓋房,修臺階,臺階修好后坐臺階……所有的描寫落腳于父親無所適從的處境,悲哀油然而生……
這個“神”看不見,卻在文章中無處不在。好的散文就是這股“神韻”在支撐,在蕩漾,像一團氣籠罩在文章里,形成文章獨特的味道。神韻于文章就如同姓氏于人,人有姓氏而有家,文章有神韻而有歸屬感。
散文貌似寫起來簡單,但寫精美并不容易。需要真實而有情致,語言干練而有韻味,是文字組合的精靈,是生活凝練的寶石!
參考文獻:
[1] 崔耕.散文的變奏[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1.
[2] 瞿雪澄.我這樣學(xué)寫散文[J].新讀寫,2018(07).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驪山初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