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棟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意境優(yōu)美的現(xiàn)代詩。也許是它們的感染力比較強,也許是它們的文本形式比較吸引人,學生對現(xiàn)代詩往往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下面,以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為例。簡要談?wù)劷處熑绾沃笇W生閱讀現(xiàn)代詩。
一、引導學生感受文本的感情基調(diào)
感情基調(diào),即作品要表達的主要情感,如歡快、憂愁、寂寞、傷感、恬淡、閑適、激憤、思念、激昂、消沉、深沉等。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先引導學生感受文本的感情基調(diào),為后續(xù)的教學活動作準備。
例如,在講解現(xiàn)代詩《雨巷》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shè)備播放名家朗誦《雨巷》的錄音,讓學生用耳朵去傾聽,初步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接著,為音頻配上圖片。畫面與詩中的場景一樣,一個如丁香一樣美麗的姑娘撐著油紙傘徘徊在悠長的雨巷里,雙目含著濃濃的哀愁,幽怨地回頭看了一眼……給學生以聽覺和視覺的雙向沖擊。最后,再讓學生自己去品讀詩歌,去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是哀傷的。理由如下:
1.在朗讀音頻中,伴奏的音樂低緩而哀傷,朗讀者的情緒也是憂愁的。
2畫面中的姑娘雙目含愁,讓^感受到了這種腈緒。
3.詩歌中反復出現(xiàn)了“愁怨”“憂愁”“哀怨”“寂寥”“凄清”“惆悵”等詞,這些詞為詩歌增添了哀傷的“色彩”。
二、帶領(lǐng)學生分析文本中的意象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nèi)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nèi)心,并借助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詩人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這種情感寄托到一個具體的物象中,使之具備某種感情色彩。
在講解《雨巷》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三種極其特色的意象,即“油紙傘”“雨巷”和“姑娘”。我們要讓學生思考這三個意象分別代表著什么?學生陷入思考,想到詩歌中的主人公“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里?!坝图垈恪笔侵袊膫鹘y(tǒng)工藝品之一,是一種紙制或布制的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的特點。而詩人將其和“雨巷一艮好地結(jié)合起來了。在江南小鎮(zhèn)的雨巷里,“油紙傘”為詩人擋雨,卻也遮住了他的一方天地,讓詩人無法遠望,進而有了惆悵之感。詩歌中的“雨巷”是悠長、悠長,放佛沒有盡頭一般,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所以,“雨巷”是指作者迷茫的心理路程。詩人筆下的“姑娘”是“丁香一樣的”?!岸∠恪痹谖覈墓诺湓姼柚型ǔ3钤沟南笳鳌6∠慊ǖ幕ò甑哦惠p佻,古代文人常常用它來抒寫自己的愁思。在《雨巷》中,詩人反復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寫它的顏色和味道,突出了姑娘的美麗和優(yōu)雅,象征著詩人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三、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者通常會在文本中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雨巷》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愿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拔摇彼坪踉谄诖裁础⒆非笫裁?,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情感,教師可以為他們介紹一下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正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感受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队晗铩芬辉娋褪撬倪@種心情的表現(xiàn),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diào)。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了解了這些,學生就能明白詩人是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xiàn)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理想可以實現(xiàn)。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xiàn)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轉(zhuǎn)瞬即逝的,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上述三個方面人手,帶領(lǐng)學生品讀現(xiàn)代詩,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分析詩歌中的關(guān)鍵意象,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黃岐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