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是以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教師為中心、講解為中心、應試為中心的“五中心”教育體系,這種封閉式教學模式帶來了教學的局限性、片面性、滯后性,它使學生對老師、教材的依賴性變強,教與學兩方面的活動都受教師、教材的影響,因此對學生所學的知識有很大的局限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很難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且接收到的東西也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這就導致了語文教學效率低下、語文教學質量不高這一局面,要改變這種封閉性的語言模式,建立適應今天信息社會的語文教育體系,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就需要轉變語文教育思想,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變教師講析為主為學生訓練為主
葉圣陶先生有一句話,現(xiàn)在已經眾口傳誦,那就是“教是為了不教”,我們怎樣才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近年來我們進行的大量教改實驗——“徹底改革以講析為主的語文課堂教學基本模式,代之以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為主的基本模式”的出現(xiàn),讓我們看到了語文教學的希望,它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識,而就語文教學的特點來說,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要想達到盡快的提升語文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便是經常的、系統(tǒng)的、綜合的進行訓練,這是一個方法的問題,它要求教師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傳授方法,“授之以漁”要比“授之以魚”更重要,教之以“點金術”要比“施予金”更為寶貴,而要使學生掌握方法,必須進行訓練,但并不是說不要老師講,而是讓教師仔細考慮“講什么”“怎樣講”。有的教師認為在講文章時,只要能把“寫了什么”講清楚就不錯了,實際上這是遠遠不夠的,至于文章寫了什么,多數(shù)學生都能在讀書時弄清楚,無需教師多費口舌。那么,教師究竟講什么呢?應當是講“怎樣寫的”和“為什么這樣寫”,這正是在向學生傳授方法,體現(xiàn)葉老“教材無非是例子”的精辟教育思想,使學生以“范例”通其他,由“舉一”而“反三”。
2.變苦學為為樂學
我們面對的中學生,都喜歡生動活潑的事物。學生最不喜歡那些不會幽默、連個笑臉都沒有的老師。盧梭曾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痹鯓硬拍苁鼓闼痰臇|西讓學生喜歡呢?那就要讓學生感到你的課生動、有趣。我們千萬不要把“有趣”看成小兒科,它對語文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讓作品形象更豐滿、更立體,能讓課堂氣氛更活躍,更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但是,它不等同于無原則的調侃、搞笑,它是一種有原則的生動,為達成學習效果的幽默,不是嘩眾取寵。開國元勛陳毅元帥,曾作為外長出席記者招待會,面對記者,他的機智回答讓人印象深刻。一外國記者問:“請問元帥閣下,你們中國人是用什么武器把美國的U-2型高空偵察機打下來的?”這可是個涉及國防機密的重大問題。陳毅詼諧一笑,兩只手一上一下向頭上一舉,用四川鄉(xiāng)音回答說:“就是用根長竹竿戳下來喲。”引得眾人開懷大笑。陳老的機智幽默不正是一種化解尷尬氣氛的良藥嗎?當然,這需要創(chuàng)造性思維?!坝腥ぁ钡恼n堂上,我們不正需要這種機智幽默嗎?它不單讓人快樂,更能啟發(fā)思維、活躍思維、發(fā)展思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到知識,提升能力。這樣,教師的教學目標自然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成果。
當前語文教學效果不理想,原因很多,其中把語文課如對待機械般去生硬拆解,肢解語文,忽視它的人文性,漠視它的藝術氛圍是一大重要原因。有些老師只是將語文課堂變成大批量知識的灌輸,把一篇篇意境優(yōu)美、情趣盎然的課文肢解為零碎冰冷的一串知識點,化為一道道令人厭惡的思考題、練習題,忽視語文形象的生動傳神、語言的優(yōu)美奇巧、情感的跌宕多姿、思想的豐富深邃、結構的精巧多變等特點,把語文課上成單純的知識技能課,讓學生的學習興趣索然無味。試想在這樣枯燥無味的課堂氛圍里怎樣能讓學生提神、愛學,更何談提升課堂效率,從而達成“提高思想認識,陶冶情感性靈,提升審美能力,開發(fā)智力,形成創(chuàng)造力”的教學目的呢?這也是現(xiàn)在很多語文課慢、廢、差的原因,也是把本應最美麗、有趣、有情的語文課變成學生不喜歡不重視的課堂的原因。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狀,讓學生愛上語文,我想,打造富有特色和創(chuàng)意的語文課堂氛圍是關鍵一點。好的課堂氛圍應主要具備以下幾點:1、課堂充滿著激情。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應使自己對課堂充滿著激情,并以此感染學生。如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程翔,視課堂為生命,一堂課甚至濃縮了自己一生的生命體驗,始終用飽滿的激情詮釋、演繹好每一堂課,深深感染著學生,點燃學生對母語的熱愛之情。在程老師的課堂上,學生隨著老師的引領置身文境,隨其悲而悲,隨其喜而喜,隨其感而感,學生充分深入體驗,激發(fā)出濃厚的興趣,引起情感共鳴、思想共振,這樣的課堂自然就活起來,師生情、教材情融為一體,充盈課堂。2、課堂充滿著想象。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多的抓住想象的機會,發(fā)展和培養(yǎng)想象能力,釋放大腦可能的力量。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它包羅萬象,涉及古今中外、自然社會,這些內容并非都是學生熟悉、體驗過的,這就需要借助想象,去完善認知,豐富情感。而有些老師恰恰忽視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滿堂灌”,以講代思,包辦代替,自導自演。學生仿佛看客,缺少主動的思維體驗,無法真正參與課堂,也讓本應豐富的課堂變得寡然無味。因而,教師要學會放手,學會引領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跨越時空與課文中的人、物相會,隨孔子去兩千年前的魯國游學論道,隨曹雪芹到大觀園看興衰榮辱、人情世態(tài),隨梭羅到瓦爾登湖畔欣賞感悟,隨路遙深入生活體驗平凡的世界。3、課堂應有高潮。“文似看山不喜平”,語文課堂亦如此,如果老師只是平平的講,學生默默的聽,沒有笑聲、掌聲、辯論聲,那么,這樣的課堂就不會扣人心弦,就難以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久而久之,甚至會讓學生昏昏欲睡,產生厭惡之感。因而,教師應充分備好課,精準把握重難點,精心設計連貫而有梯度的問題,設置好環(huán)節(jié)情境,讓課堂通過引疑、激疑、釋疑環(huán)環(huán)相扣,漸入高潮,學生在思考討論中思維得到發(fā)展,在課堂高潮中釋放學習熱情,這樣的課堂有波瀾,有起伏,有高潮,自然引人入勝,學生喜歡。
3.變師問為自問
程頤說過:“學者先要會疑?!北彼螐堓d也曾經指出:“學則需疑?!边@就告訴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抱著“疑”的思想才能有所得。《論語》有云,為學問應“不恥下問”,李時珍之所以能寫成醫(yī)學巨著《本草綱目》,就是因為他在踏遍名山大川研究草藥時,不斷地向當?shù)乩习傩照埥?。這也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有疑而問,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把一句意思完整的話截成幾段,教師問前半句,學生答后半句?!笆遣皇恰薄皩Σ粚Α薄霸趺礃印敝惖暮翢o啟發(fā)性的問題充斥課堂,一篇優(yōu)美的、完整的文章被一個個問題分割的支離破碎,最終陷入“教師報題學生記,匆忙翻書找謎底,幾人演講抒己見,最后公布錯與對”的誤區(qū)。這種提問的方式,既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無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這不能說是一種好的方式。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在讀書時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啟發(fā)思維,變教師無啟發(fā)性的問為學生有意識的自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動腦的習慣,養(yǎng)成積極動腦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并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4.變循舊為創(chuàng)新
教學時間越長的人,回過頭來看時,越覺得該反思自己的以往,甚至會產生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的困惑。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因為教學工作從感性上說是一門科學性的藝術,從理性上思考是一種藝術性的科學,它總是在不斷總結,不斷提高,不斷創(chuàng)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就要在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這里所說的創(chuàng)新,既包括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也包括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它雖然不像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那樣開辟新領域,但也不像公共汽車那樣循環(huán)老路線。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要老是重復過去的路子,甚至教師還沒開口,學生早已知道教師要說的下一句話。一定要做到創(chuàng)新,在內容上有新的深度、廣度,在形式上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易于接受。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提高教學效率”絕非一句空話,它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踏踏實實的去做,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在教學實踐中分析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只要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們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一定會得到顯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