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忠芳
摘要“光合作用探究歷程”是生物科學史上重要案例之一。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可以基于問題驅動學習,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科學實驗過程,學習科學家科學實驗的思維方式。通過問題驅動,不僅可以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索的過程,還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習慣。
關鍵詞:科學發(fā)展史;問題驅動;自主學習
根據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表現描述。六大要素之學會學習和實踐創(chuàng)新指出:能自主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問題解決重點是善于發(fā)現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能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具有在復雜環(huán)境中行動的能力等。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中的經典實驗,既呈現了科學探究中遇到的問題,又涉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而在學習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相關內容時,課堂存在以下幾種現狀:
(1)教師將實驗內容、科學家的姓名、時間和實驗現象及實驗結論等進行列表比較。主要強調機械記憶。
(2)學生過分依賴老師的的講解和教輔資料的歸納、整理內容,沒有自己的深入思考,沒有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更沒有領會生命觀念。
(3)教師與學生脫離教材,通過資料的總結和大量做題替代知識的分析,雖然能應付平時考試,但是很難適應當今高考對思維能力的要求。
很顯然,這樣的課堂很難培養(yǎng)具備生物學科素養(yǎng)的高端人才,學生沒有掌握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理性思維、科學探究能力沒有得到培養(yǎng)。在生物學習過程中,學生和教師不能滿足于記憶經典實驗,而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例如,實驗的問題背景是什么?為何選用該種材料為研究對象?得到了什么結論?操作關鍵是什么?實驗中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組、實驗組分別是什么等等?
下面以“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為例,闡述如何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yǎng),進行深度自主學習。以“光合作用的探索歷程”為主線,但并非局限于時間、科學家、現象和結論的識記上,關鍵的是以當時科學家所做實驗為情境,引導學生討論實驗原理和方法,對探究歷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剖析。
1.教師預設問題,優(yōu)化學習過程
教師通讀教材,不難發(fā)現,教材探究歷程是以時間為主線的,每位科學家都是前任科學家的結論為問題突破口進行研究的。教師從實驗者的角度分析,從每位科學家探究的問題背景,實驗過程,實驗結論,所采用的的科學技術和方法,實驗操作要點等角度進行分析,設計了相關問題:
(1)普利斯特利植物更新空氣實驗:只有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嗎?植物能否從空氣中得到什么?實驗裝置為什么要密閉?有沒有考慮光對實驗的影響?英格豪斯重復普利斯特利實驗時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認為綠色植物也能使空氣混濁。那么空氣為什么會變渾濁?需要在什么條件下發(fā)生?英格豪斯應該在哪些條件下重復普利斯特利的實驗才得到“在有光條件下植物才能更新空氣;植物只有綠葉才能更新空氣”的實驗結論?
這一串問題邏輯關系強,思路清晰,對學生的思維的大很好的訓練。設計這些問題的理念是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科學發(fā)現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并培養(yǎng)科學思維能力。
學生通過學習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的兩個實驗,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歸納出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達到提高學生科學素的目的。
在設個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薩克斯、恩格爾曼和魯賓和卡門的實驗。
(2)薩克斯天竺葵遮光實驗的實驗目是什么?為什么葉片要饑餓處理?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實驗目的為“探究天竺葵葉片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實驗應該怎么做?如果將天竺葵葉片遮光處理還可以探究什么問題?應該怎么做?
(3)恩格爾曼水綿實驗的實驗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選擇水綿和好氧性細菌作為實驗材料?如果用其他一般的實驗材料可以嗎?結果又會如何?對照設置時,黑暗中極細光束照射的部位與沒有光束照射的部位已形成對照,還有必要進行臨時裝片暴露在光下的對照嗎?如何設計實驗探究其他植物材料光合作用是否產生氧呢?檢測指標是什么?實驗應該怎么設計?
通過以上問題的提出和分析,學生能夠體會到科學探究過程必須具備嚴謹的邏輯和推理能力,某個問題的研究往往不只是從一個角度展開的,看問題要多角度,分析問題要全面。
2.學生推理分析,掌握實驗原理和方法
如果進行到這里,認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已經掌握透了,可以進行練習鞏固結束,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些并非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實驗原理、實驗思路、實驗操作和實驗結論才是高考真正的命題點。師生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提升,以達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在上一節(jié)內容學習時已經學習了實驗相關理論。如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組、實驗組等。學生可進一步進行方法的探究。
普利斯特利植物更新空氣實驗中自變量、因變量檢測指標分別是什么?無關變量有哪些?體現何種對照?學生相互討論,交流。歸納出:自變量是綠色植物的有無,因變量為小鼠存活時間(或存活狀態(tài))或蠟燭燃燒時間,無關變量是光照、溫度、小鼠健康程度、蠟燭的種類和實驗前燃燒程度等,整個實驗為相互對照。在此基礎上學生分析指出:缺少空白對照,實驗結果說服力不強,應將點燃的蠟燭和小鼠分別單獨置于玻璃罩內,作為空白對照;沒有認識到光在植物更新空氣中的作用,而將空氣的更新歸因于植物的生長;沒有明確植物更新氣體的成分。
方法明了啦,剩下實驗迎刃而解。在問題的分析過程中,將探究實驗的講授過程優(yōu)化成實驗問題的分析過程,通過設問啟發(fā)學生進行科學思維,通過分析現象,提出新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理論。使學生在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的同時,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
結語:本節(jié)課從知識的角度,主要通過探究光合作用的分析歷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掌握光合作用的原理。教師可以通過沒問的方式,引導學生于閱讀,開展自主學習,主動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對相關實驗的剖析,使學生在培養(yǎng)科學思維的同時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體會科學的嚴謹性,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yǎng),激發(fā)對生命科學的求知欲。
參考文獻:
[1]王嬌嬌,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教育讀本:2017版[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7.7
[2]李師超,彭亞敏.基于問題學習的創(chuàng)新設計教學[J].中學生物教學,2017(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