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海
能夠獨立生活,是許多成長中的年輕人所渴望的事,秦文君的作品《我們是一家人》中的主人公也不例外,希望和家人“分伙”。一番斗爭后,母親終于同意了“我”的要求,“我”感到非常興奮。然而好景不長,“我”很快就覺得自己仿佛被家人拋棄,心懷感傷,特別渴望重回家庭;最后,母親張開溫暖的懷抱接納了“我”,“分伙”以失敗告終。作者通過這種對比,旨在告訴讀者: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家庭的溫暖,珍惜親人的愛。
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非常傳神,比如“我”感冒回家孤獨地啃硬面包,作者連用“翻”“豎”“咬”“吞”等動詞,把“我”內(nèi)心滿懷凄楚,卻又怕被家人發(fā)現(xiàn)的那種復雜情感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再如“母親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這一細節(jié),暗示女兒在母親心中的位置一直沒變,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
品讀全文,敘事清楚,線索明了,情節(jié)生動,人物鮮活。文中母親教育孩子時的那種別具一格的方法,特別令人難忘。
我們是一家人
秦文君
我進中學時就開始盼望獨立,甚至跟母親提出要在大房間中隔出一方天地,安個門,并在門上貼一張“閑人免進”的紙條。不用說,母親堅決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話就是:我們是一家人。
當時,學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嬸嬸家,但不在那兒搭伙。我看她的那種單身生活很灑脫,常在小吃店買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種自己做主的豪氣,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許我敘說這一切時的表情刺痛了母親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說,為何不讓我試試呢?見母親搖頭,我很傷心,干脆餓了一頓以示抗議。母親那時對我懷了一種復雜的情感,她認為我有叛逆傾向,所以也硬下心腸,準備讓我碰壁,然后回心轉(zhuǎn)意當個好女兒。于是母親改變初衷,答應(yīng)讓我分伙一個月。我把母親給我的錢分成30份,我想就不會挨餓了。
剛開始那幾天,我感覺好極了,買些面包、紅腸獨自吃著,進餐時還鋪上餐巾,捧一本書,就像一個獨立的女孩,心里充滿那種自由的快樂。家人在飯桌上吃飯,不時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親也邀我去嘗嘗,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領(lǐng)情,而是怕退一步,就會前功盡棄。
這樣自由自在地過了半個來月,我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與家人沒什么關(guān)系了。過去大家總在飯桌上說說笑笑,現(xiàn)在,這些歡樂消失了。
天氣忽然冷下來,我患了感冒,頭昏腦脹,牙還疼個沒完,出了校門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燈下聚首,飯桌上是熱氣騰騰的排骨湯。母親并不知道我還餓著,只顧忙碌著。這時候,我的淚水掉了下來,深深地感覺到與親人有隔閡、慪氣,是何等的凄楚。我翻著書,把書豎起來擋住家人的視線,咬著牙,悄悄地吞食書包里那塊隔夜的硬面包,心想:無論如何得挨過這一個月。
到這個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斷了炊,喝了點開水,一個上午饑腸轆轆。放學回家,推開房門,不由大吃一驚,母親沒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氣四溢,仿佛要宴請什么貴賓。母親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邊吃飯。我猶豫著,感覺到這樣一來就成了可笑的話柄。母親沒有強拉,悄悄地遞給我一個面包,說:“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別餓壞了?!?/p>
我接過面包,手無力地顫抖著,心里涌動著一種酸楚的感覺,不由想起母親常說的話,我們是一家人。那句話刻骨銘心,永世難忘。
事后我才知道,母親那天沒心思上班,請假在家,要幫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當晚,一家人又在燈下共進晚餐。與親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陽光下,松弛而又溫暖。
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門戶,可時常會走很遠的路回到母親身邊,一家人圍坐在燈下吃一頓飯。飯菜雖樸素但心中充滿溫情,就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人長大后都是要獨立的,可家和家人卻是永遠的大后方,永遠的愛和永遠的歸宿。
(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