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摘要:幸福是指一個人自我價值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并希望一直保持現(xiàn)狀的心理情緒。對于幸福的詮釋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主觀幸福感是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總體性評估,主要包括:基本成分、生活滿意度、正面情感和負面情感。初中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來自各個方面,包括家庭因素、學習因素、社會關系、人格特征、自尊、控制感等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等。
關鍵詞:城區(qū)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
一直以來,幸福是人們極為關注的重要話題。什么是幸福?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生活,重視自身的生活質量。
因此,對城市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基本狀況的了解和把握,一方面可以豐富初中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同時,探索初中生幸福感的現(xiàn)狀與特點,對于關注他們內心實際需求,促進其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具有現(xiàn)實意義。
1.主觀幸福感的概念
1.1主觀幸福感的定義
幸福的涵蓋面極廣,其研究涉及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和倫理學等眾多學科,學界對主觀幸福感普遍認同的定義是DienerE提出的: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因此,主觀幸福感是由對生活的滿意、積極情感的體驗和消極情感的缺乏三部分構成,對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愈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愈多,消極情感愈少,個體的幸福感體驗就愈強,它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
1.2主觀幸福感的特征
主觀幸福感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主觀性,指對它的評定主要依賴于行動者本人設定的標準,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準則;二是整體性,指主觀幸福感是一種綜合評價,它既包括認知評價又包括情感體驗,是一種綜合性的心理指標;三是相對穩(wěn)定性,盡管人的心境會受到新事件的影響,但瞬間快樂的心境不一定能夠導致長期的幸福感。研究者認為,主觀幸福感并不隨時間的流失或環(huán)境的一般性改變而發(fā)生重大變化從長期看,主觀幸福感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量值。
1.3主觀幸福感的兩個假設
有關主觀幸福感的理論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假設:一如果需要能夠得到及時滿足,便會產生幸福體驗;如果需要一直得不到滿足,便會導致不幸福的體驗。二個體的需要滿足到什么程度才能帶來幸福體驗,有賴于個體的適應和期望水平,而個體的適應和期望水平則受其過去經驗、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價值觀念等因素的影響。
2.初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2.1客觀因素
2.1.1家庭因素
家庭對子女的心理發(fā)展、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家庭的環(huán)境、家庭結構,及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等都相互影響著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樣本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父母對子女采用溫和式的教育方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初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而溺愛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下中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最高,但是,這種方式卻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發(fā)展。相對而言,嚴厲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下,中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會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對學生的個人成長會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因此,家庭環(huán)境是影響初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客觀因素之一。
2.1.2學業(yè)壓力和學習成績。
學業(yè)壓力是當代初中生面臨的主要壓力,它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影響著他們的幸福體驗,對初中生的生活質量起著消極的影響作用。
2.2主觀因素
2.2.1人格特征。
主觀幸福感的實質就是個體的主觀積極體驗,它更多依賴于個體自身所設定的標準,主觀性是其最為突出的特點,因此人格特征成為影響主觀幸福感最有力、最核心的因素。目前,研究者大多以艾森克人格問卷和大五人格因素問卷作為人格特質測驗的工具,主要測查精神質、內外向和神經質三個人格維度。同時與人格有關的自尊、應對方式、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等也是測查的重點。
2.2.2.自尊。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時期,對自我的關注加強,自尊就成為影響其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自尊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預測作用較強,高自尊的個體對自我持肯定的正向評價,普遍認為自己比較出色,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缺點。
2.2.3.內外控。越傾向于外控的個體,其主觀幸福感水平越低;反之,越傾向于內控的個體,其主觀幸福感水平越高。內控者傾向于把行為后果看作是由自身行為本身決定的,能體會到對事件的控制感,較為樂觀和主動,多采用問題指向的應對方式,往往能較好地適應周圍環(huán)境,無疑會對幸福感產生正面的影響。外控者傾向于把行為的結果歸結于機遇和運氣或其他一些自己無法控制的外部力量較為悲觀和被動,采取的應對方式比較消極,不利于個體的適應及身心健康,從而損害自身的幸福感。
2.2.4人際交往。據我校調查樣本數據分析:學生主觀幸福感各維度的平均分較低,但是友誼滿意度分數最高,占比達到82.05%。積極情感高于消極情感。初中學生渴望得到友誼,希望能融入集體之中,而且中學生對朋友也是最真誠的,坦誠的交往是他們獲得友情的基礎,朋友的關懷與理解使他們獲得很多的滿足感與安全感,所以友誼滿意度最高??梢钥闯鲞@些個性特質相輔相成,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共同出現(xiàn)的可能性較大。
3.應對措施和策略
3.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3.1.1關注教師“厭教”現(xiàn)象。調查得出,中小學普遍存在教師“厭教”現(xiàn)象,這也是當前教師所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教師“厭教”致使教學水平低下,影響到學生對學習的積極體驗。有些學校為保持、提高升學率給教師制定了相應的升學指標,并將其與教師的工資待遇和去留直接掛鉤,導致教師壓力過大,倦怠現(xiàn)象嚴重,另外一些非重點中學教師工資待遇偏低,也使得他們教學動力不足。這些都是亟待改進的方面。
3.1.2關注學生學業(yè)負擔。初中生感到學業(yè)負擔過重、學習生活太過枯燥是制約其學習主觀幸福感提高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前提下增設相應的選修課和開展一些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得到一定的滿足。
3.1.3提升學生學習成就感、獲得感。學習成績是影響初中生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學??膳e辦一些相關活動,培養(yǎng)初中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其提高學習技巧,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成績,獲得成功的體驗,進而提高主觀幸福感。
3.2適度關注學習,降低家長期望。加強家、校之間的聯(lián)系,使家庭教育更加科學化、合理化。研究表明父母管教方式對學生的學習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影響。對此學校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克服過分苛求和放任自流的心態(tài),使他們能夠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心理特點和個性特長來確定符合孩子實際的階段性期望目標,改進教育方法。
3.3學會接納自己并發(fā)展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初中生要全面認識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短處,不怨天尤人,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堅定信念經常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學會喜歡自己和相信自己,增強對自己的認同感,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提高對生活的滿意度。
社會關系網絡較差的中學生容易產生孤獨感,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主觀幸福感。初中生要注意學習并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主動開放自我,克服心理交往障礙,提高人際交往的水平,為自己創(chuàng)設和諧穩(wěn)定的人際網絡。
參考文獻:
[1]邢占軍.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編制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4.
[2]李儒林,張進輔.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因素理論.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7(11):78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