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嵐 王茜
摘要:王陽明“心即理”思想是陽明心學全部思想得以構建的基礎,也是陽明心學思想的邏輯起點?!靶募蠢怼彼枷牒髞戆l(fā)展為良知學說,與道德行為、判斷能力有很密切的關系。當代大學生道德認知偏差與道德缺失,成為社會現實道德問題的突出問題?!靶募蠢怼彼枷胫嘘P注主體性的發(fā)揮以及關于心性的培養(yǎng)為當代大學生道德認知偏差教育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
關鍵詞:心即理;良知;道德認知偏差
一、“心”與“理”的關系
“心即理”是王陽明的重要學說,是陽明心學全部思想得以建構的基礎,也就是說,“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后最深刻最重要的觀點就是關于“心即理”的體悟。什么是“心”,什么是“理”?最早提出“心即理”觀點的是宋代陸九淵,人稱象山先生。陸九淵說理是宇宙最高范疇,理在人心里,人要反觀內省,明白自己的心,而心是最高實在本質。陸九淵講的“心”放之四海皆準,四海之內皆有圣人出,同此心,同此理。王陽明講“心即理”與陸九淵講“心即理”并無本質不同,而王陽明更加注重功夫論系統(tǒng)。王陽明講“心”,指的是本心,即心之本體,人的主宰,而此“心”并非指人那一團血肉的心臟器官,而是指能夠主宰人視聽言動的“心”,即人的精神與意識,主宰人眼睛如何看,耳朵如何聽,身體如何動。本心就是宇宙的最高之道,是人本身的實在狀態(tài)。“理”就是道,是宇宙的最高原理?!靶募蠢怼本褪窃谡f明人本身的本質與宇宙的最高原理、天道是純然一致的,人的本質原本就是天道在人這個層面的實在狀態(tài)。
目前,人們的生活中都處于心靈缺位,也就是說心靈失其主宰的一種狀態(tài),如何使心靈能夠回歸本位?當心靈回歸本位,心靈就會按照本身的自然境界呈現出來。當人的本心回歸到自然狀態(tài),不僅是人道的價值體現,同時也是天道的在人的價值體現。人在世界中生活,人的行為受到思想觀念的主導,思想觀念的改變隨之影響對世界觀點的改變,同時也影響著人對外界感覺的變化。
二、王陽明“致良知”與道德議題
王陽明由“心即理”發(fā)展為后來的良知學說,良知與“致良知”,相比陸九淵的“心即理”更加系統(tǒng)、完善。王陽明在先秦儒家“內仁外禮”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了“本體”的概念,認為心有本體,本體即是良知,良知即先天的道德判斷能力,這種道德判斷能力又是與道德行為能力緊密相連的,即“知行合一”。因而所有的道德活動,都是由作為良知的本體發(fā)出。
王陽明對道德的獨到見解,基于對道德起源的深刻洞見,體現為著名的“四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蓖蹶柮髡J為良知即人的道德判斷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良知實質上是價值本體,是人所有道德活動的本原。但是良知中人的道德判斷能力,僅僅只是區(qū)別善惡是非的能力,而良知本身并無善惡區(qū)分。因為良知本身并無善惡,所以良知成為了判斷道德的標準。
王陽明講人的本心回歸到自然狀態(tài),不僅是人道的價值體現,同時也是天道的在人的最高價值體現,所以他強調“去私欲”?!叭ニ接?,我們的心會不斷的明起來,心明既是理明,也是道明。在這個過程中,他強調我們要不斷開顯本心,使我們原本和最高之理相一致相符合的本心以它原本的樣子顯現出來,回到其本身的主宰地位。本心是至善,本心回歸到原本自然的狀態(tài),我們就會按照心靈所呈現的樣子去生活去行動。這樣,人的境界自然高尚,生活也會轉入至善的境界。
三、現代意義中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認知偏差
認知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是人腦對外界客觀事物聯(lián)系的反映,客觀事物又反過來對人的作用與心理產生影響。當代認知心理學強調認知的結構性意義,把認知看做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吸收新知識,同時使舊知識的知識結構得到提高和改善。狹義的認知指的是人已有的記憶在大腦中重現,重現的感知再次能被大腦識別。本文所講的道德認知里面的“認知”,應該取廣義的含義。道德認知實際上也可以說成道德認識,“是指個體在原有的道德認識的基礎上,對道德范例的刺激效應感應,經過同化、順應的加工,而獲得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動過程?!边@個過程包括:道德感知的過程、道德印象取得的過程、對道德概念理解的過程、道德觀念的形成的過程、對道德評價的過程、道德判斷的過程等。
道德認知偏差是指在道德感知的過程中,對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觀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培養(yǎng)、判斷道德能力的產生以及道德行為的體現等等這一系列道德心理活動過程中,由于社會經濟不斷的發(fā)展,文化的多元化,以及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等因素帶來的各種變化和挑戰(zhàn)下,做出了與符合道德要求發(fā)生偏離的行為。人們會在思想、觀念、認識上出現混亂以及良莠不分,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做出錯誤的行為方式,造成對社會現實道德問題的理解上產生錯誤的認識。
四、大學生道德認知偏差的表現
(1)對道德的漠視
當代大學生特立獨行、性格鮮明。在校園中,我們可以經常聽到和看到各種不文明的語言,不文明的行為和不文明的環(huán)境。對于當代大學生,應該認識到,杜絕不文明行為是其應有的責任,對傳統(tǒng)美德更應有自己的認識高度。在現實社會中,也出現了諸多關于大學生的漠視道德的問題,如見死不救、見危不扶、誠信缺失等道德問題。大學生應該保持清醒的道德認知。
(2)看重自身利益
大學生看重自身利益,崇尚對名利、金錢的追求,不顧自身經濟條件超前消費,崇尚物質生活,甚至認為這是新時期新社會的正?,F象。不愿意參加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認為這些是在浪費寶貴時間。在與同學、朋友的交往中總是認為個人利益的得失才是交朋友的重要標準,與人交往總是戴著功利的有色眼鏡。
(3)個人主義凸顯
當代大學生物質生活條件較好,家庭的教育等對于集體利益,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等觀念意識的缺乏,團結協(xié)作更是可有可無??创龁栴}的角度僅從自我出發(fā),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以上是當代大學生道德認知偏差的具體表現,當代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并且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大學生無疑經受著多重價值觀的誘惑及考驗。大學生對道德認知的判斷與道德目標的實現,必將對大學生今后人生觀產生一定影響。
五、“心即理”對大學生道德認知偏差的啟示
1、關注主體性發(fā)揮
王陽明在提出“心即理”、“圣賢之道,吾心自足”,重點是在找回人的主體地位與力量,關注主體認知。王陽明十分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在教育上提
倡點化而反對注入式教育。更多地強調學生自求自得以及自我解化。如何才能實現自求自得?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事上磨煉是結合具體事物的“體究踐履,實地用功”。在王陽明看來“經歷世事才能練就內心的強大”,個體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而且也只有通過親身經歷才能提升個體的認知水平。
當今大學生理道德認知偏差的諸種缺憾與部分學生視野局促、缺乏人生砥礪關聯(lián)性密切。應該引導學生轉變思維,讓學生認識到大并非消極避世,享受安逸的場所,而是加足馬力,奮力拼搏的陣地。在學生道德教育層面加強主流價值觀引領的同時,著力創(chuàng)設“體究踐履,實地用功”的機會。不斷幫助學生拓寬視野,磨練意志,通過親身實踐進一步認識社會,發(fā)揮主體性,不斷調整自身期待與實際行動,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
2、注重心性的培養(yǎng)
王陽明提倡“靜處涵養(yǎng)”,他說“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闭嬲钠届o并非是將所有的干擾拒之門外。而是個體處于干擾之中還能保持內心的平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自我意識的膨脹以及各種感官文化沖擊等元素的交織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人們道德觀念的形成,令有些人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娛樂化的生存旋渦之中。實際上"愈是錯綜盤雜的生存環(huán)境,做到“去蔽明心”,保持內心的平靜,回歸本心愈顯重要。
王陽明認為寫字、習射、歌詩、習禮等對心性陶冶很有價值。當其青年習字時,王陽明效仿程顥解釋到:“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酥湃穗S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标P于習射,王陽明說:“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懆于其心者,其動妄,蕩于其心者,其視浮,歉于其心者,其氣餒,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學也。”而歌詩可以“精神宣暢”,“心氣平和”,習禮可以“禮貌習熟”,“德性堅定”。在王陽明看來,這些教育內容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調理人的性情,培養(yǎng)意志,化其粗鄙,進入中和,從而使人的諸多方面得到發(fā)展。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幫助他們“去弊明心”,提升道德境界,立志高遠。
參考文獻:
[1]苗曼.王陽明道德教育思想淺析.繼續(xù)教育研究.2009(2)
[2]萬緒珍,鄒秀季.論王陽明的德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廣西科技學院學報.2019(10)
[3]郭本禹,王云強.大學生道德認知的影響因素及其德育啟示[J].教育與職業(yè).2011(12)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