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燕
【摘 ? ?要】語言表達能力是學前教育中需要培養(yǎng)幼兒的一項最基礎的能力,也是幼兒未來形成更多能力的基礎。而在當前學前教育中往往不自覺地忽視了語言啟蒙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本文中筆者就結合新時期對于幼兒教育的新要求,談談學前教育中如何做好語言教學。
【關鍵詞】學前教育 ?語言教學 ?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0.195
眾所周知,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交際方式,并且基于人類群居特性為主導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人的語言能力涉及的方面眾多,尤其是在學習和適應社會生活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多樣性的不斷呈現(xiàn),當今社會更是一個集開放性、交互性于一體的社會,而在這一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的精神呈現(xiàn)出多樣化,需求也就隨之豐富多彩,也就更加需要我們的后代具備更加良好的語言能力來支撐日漸多樣的社會交往。但是作為教師我們也勢必意識到一些問題,那就是伴隨著物質(zhì)文明不斷豐富的同時,新一代青少年的意識反而更加孤獨。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一方面是因為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導致人們的生活壓力和緊迫感劇增,本身整個社會、家庭給兒童、青少年帶來了更多的急迫感和壓力感,尤其是親子之間父母等直系親屬對孩子的陪伴減少,進而導致孤僻、自閉等行為增多;另一方面,從整個社會人口正常的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來看,雖然近些年我國重新開放二胎政策,但是新一代80后、90后的年輕父母群體面對較大的社會壓力,反而呈現(xiàn)出較低的生育積極性,進而導致獨生子女依舊是社會主體,那么這些獨生子女的幼兒階段往往因為過度保護等原因,導致缺少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進而不可避免地呈現(xiàn)不合群、自我中心等問題,這些問題也都隨之體現(xiàn)在語言交際等方面。所以,交際能力尤其是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要從娃娃抓起,其中的核心就是語言教學。
本文中筆者所探究的重點集中于學前教育階段。因為語言能力是人類自出生之日起就不斷進行學習和構建的一種能力。幼兒在三歲之前形成的僅僅是最基礎的語言表達能力,三歲之后伴隨著自主意識的覺醒和智力的發(fā)育,尤其是在人際關系的感知過程中,逐步進入交際語言、藝術化語言能力的構建。比如針對不同的對象、面對不同的環(huán)境進行不同的語言表達,并且能夠從語言中感受到情緒、態(tài)度等等。所以,籠統(tǒng)來說,語言能力也是幼兒情商構建的基礎,語言教學更要從娃娃抓起。結合以上內(nèi)容的分析結合教學實際,我們能夠看到當前物質(zhì)豐富的大環(huán)境下,“小公主”“小王子”們反而在語言的運用上需要更多的教育和指導。而在以往的應試教育體制中,我們很容易忽略幼兒的語言能力開發(fā),所以新時期我們更加強調(diào)對于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幼兒情商和智商的共同發(fā)展。以下文章中,筆者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學前教育階段如何做好語言教學,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語言教學做好示范性
語言是教育的基礎媒介,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工具,更是了解幼兒和幼兒聯(lián)絡感情的橋梁。幼兒正處于語言學習最敏感的階段,處于塑造語言能力、構建情商的關鍵時期。但幼兒的理解能力還處在萌芽階段,所以這一時期教師的語言教學要更加具備示范性,從而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幼兒在語言運用方面形成較為規(guī)范的思維體系,為未來幼兒進一步學習乃至融入社會生活打好基礎。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力求自身語言的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尤其是要克服方言的影響。學前教育時期三到六歲的幼兒正處在學習的敏感時期,而且學習大多以單純的模仿為主,缺乏自主的辨別和篩選能力,而幼兒園中的教師就是幼兒最好的模仿對象。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避免口頭禪,尤其是負面化的口頭禪,另一方面則是在日常發(fā)音和語言上更要注重規(guī)范化,普通話是最佳的選擇。所以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從而讓幼兒在學校教育階段的語言學習有一個好的開端。
其次,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達要格外注意邏輯性、簡潔性。本身幼兒的理解能力就較為有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通過簡單的邏輯將一件事情或者知識講解清楚,在此過程中也是讓幼兒模仿教師的邏輯,從語言表達過程中形成基礎的邏輯思維體系,為幼兒未來的邏輯構建奠定基礎。另外,教師表達要力求言簡意賅,盡量控制自己不說廢話,不說粗魯?shù)脑挘層變簭暮唵蔚闹噶钪锌焖倜鞔_教師的目的,進而鍛煉幼兒語言表達簡潔、清晰的能力。
二、語言教學中注重藝術性
語言既然是交際的工具,那么語言就存在一定的表達藝術性。幼兒在語言表達方面雖然做不到完全對人對事進行有針對性的表達,但是可以從基礎上鍛煉幼兒表達的能力。
首先,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我們要遵循有趣的原則。幽默感、趣味性能為語言的表達增色,同時也更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達要生動形象,但是不能“幼兒化”,最明顯的就是“吃飯飯”、“坐好好”、“舉手手”等,這些反而會模糊幼兒對于漢語的認知;當然也不能超出幼兒的理解范圍,如咬文嚼字,過度使用成語等。在筆者看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善用修辭、兒歌等。如孩子們很吵,可以說“是不是有一群小蜜蜂飛進來了?我們讓小蜜蜂安靜一下好不好?”這種富有趣味性的語言,不僅能夠塑造活躍的氛圍,還能進一步啟發(fā)幼兒的靈活思維,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培養(yǎng)幼兒的趣味性語言能力。
其次,在幼兒語言教學中,還要遵循激勵的教學原則。語言表達本身就是自身情感和觀點的輸出,所以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能力關鍵是讓幼兒主動表達,尤其是群體中的主動交際。所以在教學中要從自身的教師角色入手,利用幼兒對教師的崇拜、信任給予幼兒鼓勵,如教師多說鼓勵性的語言,尤其是幼兒遇到困難時,鼓勵其試一試、及時表揚其成果,從而培養(yǎng)幼兒使用正面語言的能力和語言的情感感知能力。
第三,語言教學最根本的目的是塑造幼兒的表達能力,進而服務于社會交往。所以共性重要,個性更加重要,因而教學中教師要凸顯人性化,同時引導共性。比如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保護幼兒的自尊心,本著平等的態(tài)度和幼兒進行交流,尊重幼兒個性化的語言表達,但是也要注意群體中所呈現(xiàn)的針對某些幼兒的語言“暴力”情況,避免幼兒無知、無心的語言表達,造成部分幼兒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
總之,語言表達是一門藝術,教師不僅要從自身出發(fā)做好語言規(guī)范性的自我約束,更要從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出發(fā),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制定正確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最終實現(xiàn)幼兒語言教學的科學化和高效化。
參考文獻
[1]許連英.在幼兒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8,000(044).
[2]孟祥偉.幼兒教育中語言的教學策略分析[J].新課程(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