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
【摘要】 存在主義作為20世紀最為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深刻地影響了包括文學和文化在內的當時西方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本文從20世紀20至30年代美國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迷惘的一代”作家中選取了海明威的中篇小說《乞力馬扎羅的雪》作為研究文本,通過研究探尋了存在主義與“迷惘的一代”作家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分析了文中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如何反映了存在主義哲學中對人們處于壓抑、困惑的環(huán)境中而選擇自欺和逃避等觀點,以及文中主人公的選擇和命運如何體現(xiàn)了存在主義自我選擇和承擔責任的精神。
【關鍵詞】 存在主義;《乞力馬扎羅的雪》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5-0016-03
一、存在主義與“迷惘的一代”
1920年代和1930年代是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大蕭條之間的兩個十年,這使這一時期成為一個獨特而有趣的時代。一方面,那一代知識分子對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熱情幻滅于殘酷和非人性化的戰(zhàn)爭;另一方面,短暫的柯立芝繁榮使美國人進入了追求金錢和社會地位的時代,隨之而來的是道德墮落和精神空虛。在這種情況下,“迷惘的一代”誕生了。其中,F(xiàn)·S·菲茨杰拉德(F·S·Fitzgerald)和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是這一流派的中流砥柱。
“迷惘的一代”作家詩人中,不乏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親身經歷者,因此,他們的作品充滿了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戰(zhàn)爭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因為無法找到任何可以信仰的精神價值,他們的作品中充斥著身份的虛無感和生存的失落感。然而,盡管他們似乎已經失去了對社會的認同感,但他們也并沒有因此萬念俱灰。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反抗荒謬的社會秩序并恢復其精神價值,海明威所善用的“重壓下的風度”也由之而來。
“迷惘的一代”的知識分子將法國作家的現(xiàn)代主義手法代入了他們的作品中,同時,他們也受到了歐洲存在主義哲學家的影響,因此他們的作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首先,“迷惘的一代”的作品具有現(xiàn)代主義的主題,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疏離,孤獨和絕望的氣氛,深刻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的道德困境。
其次,這些作品也從形式和技巧上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主義的藝術特色。許多作品突破了其結構的時間順序,并運用轉喻和象征主義來表達其主題,通常帶有模糊開放的結尾。
“迷惘的一代”還挑戰(zhàn)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方式,尤其是作品中對人性的定義。他們小說中的主角大多被描繪成具有扭曲人格和病態(tài)心理的反英雄人物,由此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一代人關系的疏離,道德的混亂和精神的幻滅。①
在這一點上,“迷惘的一代”的作品展示了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即人在世界中“沉淪”的同時失掉了他的“本真”。存在主義者認為每個人都是自由的,他有自由做出自己的選擇,因此,他也應為自己做出的每個選擇承擔責任。
但是,對于每個“迷惘的一代”作家來說,他們雖是自由的,并也希望承擔起反抗當時荒謬的社會狀況的責任,現(xiàn)實卻不可避免地令他們沮喪。任重而道遠,他們卻找不到任何精神價值可以遵循,因此,這些“為己”的人(Gaarder 1232)②被疏離感和孤獨感所淹沒,他們的心態(tài)也變得煩躁和焦慮,這在他們的作品的主人公中得到了體現(xiàn)。薩特認為,為了擺脫和追求自由相伴而生的異化和焦慮,人們便陷入了自欺欺人的境地(林62),③他們否認自己的真情實感,一味迎合他人。
阿爾伯特·加繆(Albert Camus)還認為,由于理想的破滅和對的現(xiàn)實的不滿等原因,人們傾向于放棄自我認識,陷入單調和空虛的生活模式(林62)。④由此可見,“迷惘的一代”作家們作品的確受到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
二、哈利與他的自我沉淪:自欺和逃避
哈利是一個有寫作才華的人。他曾經住在孔特雷斯卡普廣場(Place Contrescarpe),“他跟那塊區(qū)域的鄰居混得很熟—那些鄰居都是些窮人?!?⑤哈利喜歡這個地方,他在這里觀察這些人,琢磨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也就是在這里,他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在巴黎,再也沒有一塊比這兒更叫他喜愛的社區(qū)了?!?⑥ “……他目睹了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他置身于變化的潮流之中,觀察了變化的過程,有責任把它寫出來……” ⑦
海明威將哈利的回憶不時穿插在故事的線性敘事中,在這些回憶中可以發(fā)現(xiàn),哈利的初衷是選擇去與窮人生活在一起并寫下他們的悲歡,不過事與愿違,他逐漸成了他所鄙視的對象:他又喝又嫖,自甘墮落,用自己的才華換取富有女人的愛和金錢。他本打算做一個“潛伏在他們國家的間諜” ⑧, 最終卻自毀前程,再也寫不出好東西了。
是什么導致了哈利的墮落并使他和他初衷的信仰背道而馳?
薩特曾經指出,為了擺脫自由及其責任帶來的壓力,孤獨和焦慮,人們選擇陷入自欺欺人的狀態(tài)?!翱偸欠穸ㄋ瓉淼臉幼樱棺约悍嫌谧约旱纳鐣偷匚??!?⑨從這個角度看,哈利的墮落可以被視為一種自欺欺人。哈利參加過一戰(zhàn),親眼目睹過地獄般的悲劇,尸橫遍野,血染大地。戰(zhàn)爭給他留下了痛苦的心理創(chuàng)傷。哈利開始懷疑生命的價值和戰(zhàn)爭的意義,特別是當他發(fā)現(xiàn)對于那些從未參加過戰(zhàn)爭的人來說,他們永遠不會理解戰(zhàn)爭的含義時。他覺得自己肩負著寫下人類所有苦難的使命,但這種使命感卻讓他感到焦慮和孤獨。世界是荒謬的,生活是痛苦的,因此他選擇逃避他的理性和本真,迷失在聲色犬馬中。
總之,哈利做出了選擇,盡管這種選擇與他的本真大相徑庭,但他仍然必須為此選擇承擔責任。 從道德的角度看,哈利的行為也許是不負責任的,但實際上,作為一個自由人,他注定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即是他消磨了自己的才華,浪費了那些本該很好的寫作素材,放棄了一個作為社會良心的信仰。
三、哈利與獵豹:自由選擇和自我救贖
整篇小說中提到獵豹的地方只有開頭題記部分:“……在靠近西峰的地方有一具已經風干凍僵的豹子尸體。至于豹子為什么要來這么高的地方,無人做過解釋?!?⑩由于沒有其他篇幅再次提及該描寫,因此該部分的描述為整個故事帶來了神秘感。 但是,小說的結尾卻又似乎回應了開頭:“……只見那兒矗立著乞力馬扎羅山的山巔,方方正正,開闊得不得了,高聳入云,在陽光下白得令人無法相信。他意識到那兒是他的目的地?!??
在垂死的夢中,哈利夢見自己飛向乞力馬扎羅山的山頂,那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也是他在非洲的心之所向。 他本想在非洲,在乞力馬扎羅山下重新找回那個丟失的自我,重拾寫作的才能,搜集一些寫作素材,卻不幸染上了壞疽。當哈利意識到死神正在降臨時,他開始為自己犯下的錯誤以及浪費的時間和機會感到后悔。他有很多素材和故事要寫,但為時已晚。他的肉體因為壞疽腐爛發(fā)臭,但他的思想和靈魂在夢中強烈的自由意志下卻得到了凈化和升華,因此他飛上了乞力馬扎羅山的山巔,這也表明了他內心想要回歸自己本真的想法。
“‘人存在的本質’就在于他的自由,因為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不再強調存在主義理論中的悲觀絕望,他們‘號召人們即使在危機、沉淪面前,也要努力超脫,復歸于自己本真的存在。’” ?面對死亡,哈利的態(tài)度從憎惡轉變?yōu)槠届o。他做出了最后的自由選擇,即實現(xiàn)了拯救自己真實靈魂的意志,而在夢中,他飛往乞力馬扎羅山的頂峰象征著他對意志的最終完成,也標志著他對靈魂的贖罪。豹子的形象從而與哈利的形象交織在一起——他們都逃脫不了肉體的死亡腐爛,卻都達到了各自的理想世界。哈利堅定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選擇——回到非洲拯救他的靈魂,雖然不幸地在那里永眠,卻在夢中,即精神的世界中恢復了他的本真,重新創(chuàng)造了他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豹子即是哈利本人的象征。
四、結論
存在主義作為20世紀上半葉盛行的哲學流派,對于糾正人們當時對生活的困惑和悲觀態(tài)度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存在主義哲學和思想愈發(fā)成熟,其追求自由意志以反抗現(xiàn)實的精神和勇敢承擔責任的哲學思考激勵了那些在現(xiàn)代困境中苦苦掙扎的人們。
本篇亦受到存在主義哲學中關于生存與死亡、自由和意志的啟發(fā),作為一個講述死亡和穿越人生困境尋求精神永恒的故事,《乞力馬扎羅的雪》與存在主義哲學的這一部分相吻合,這也表明文學與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相互融合并相互影響,共同反映啟發(fā)著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普遍生存意義。
注釋:
①百度百科:迷惘的一代 https://baike.baidu.com/item/迷惘的一代/1306353?fr=aladdin. 訪問時間:2019年12月10日。
②Gaarder, Jostein. Sophie’s World.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2010.
③④ 林濱 (Lin, bin) :《現(xiàn)代人的“兩難困境”——試析存在主義人生哲學》,《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60-64。
⑤⑥⑦⑧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 (Hemingway, Ernest):《乞力馬扎羅的雪》,方華文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⑨黃頌杰(Huang, Songjie):《自由與沉淪——存在主義自由觀之原形與評析》,《探索與爭鳴》,1991(06):12-20。
⑩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Hemingway, Ernest).乞力馬扎羅的雪.方華文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Hemingway, Ernest):《乞力馬扎羅的雪》,方華文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伏愛華(Fu, Aihua):《想象·自由——薩特存在主義美學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1]Gaarder, Jostein. Sophie’s World.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2010.
[2]Hemingway, Ernest.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London: Random House UK, 2012.
[3]Sartre, Jean-Paul. Being and Nothingness .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 2016.
[4]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Hemingway, Ernest).乞力馬扎羅的雪[M].方華文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016.
[5]伏愛華 (Fu, Aihua).想象·自由——薩特存在主義美學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
[6]黃頌杰(Huang, Songjie).“自由與沉淪——存在主義自由觀之原形與評析”[J].探索與爭鳴,1991,(06):12-20.
[7]喬斯坦·賈德(Gaarder, Jostein).蘇菲的世界[M].蕭寶森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8]李阿寧(Li, Aning).自欺·處境·自由——《玻璃動物園》中勞拉命運的存在主義解讀[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03):113-117.
[9]林濱(Lin, bin).現(xiàn)代人的“兩難困境”——試析存在主義人生哲學[J].湖北7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60-64.
[10]“迷惘的一代.”百度百科.N.p.6 Sept.2018. Web.10 Dec.2019.
[11]讓·保羅·薩特(Sartre, Jean-Paul).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
[12]張海菊(Zhang, Haiju),孫海瑞(Sun, Hairui).淺談《乞力馬扎羅的雪》中死亡的含義[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0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