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述廷
摘要: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積淀與傳承,學好歷史是每一位學生應該努力做到的。學生可“以史為鏡”,通過歷史事件反映的道理鞭策自身,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增強民族自豪感,更加客觀、理性地看待事物。由于歷史事件本身具有很強的故事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故事,豐富學生的歷史認知,同時拉近師生距離,讓歷史課更具趣味性。
關鍵詞:故事教學 初中歷史 學習效率 陶行知思想
初中生剛接觸歷史,理論上說應該會對新鮮的歷史課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但事實并非如此。由于默認的主、副課之分,初中生不得不把更多精力分給語數(shù)外,忽略了歷史課學習。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教師依然沿用傳統(tǒng)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致,使原本就不被重視的歷史課雪上加霜。對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把有趣、人性化的故事教學法引入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一、歷史故事教學法概述
歷史故事教學法以歷史課本為基礎,引入和課本內(nèi)容相關的其他歷史故事,學生可以從故事片段中了解歷史的發(fā)展軌跡。教師通過抽離出歷史故事中包含的知識,巧妙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學生研究歷史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使學生在享受故事教學法帶來的快樂感的同時,還能獲取豐富的知識,開闊視野,為形成深厚的歷史素養(yǎng)打下基礎。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的意義
故事性、趣味性、參與性是故事教學法的三大特點,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的平鋪直敘,故事教學法更傾向于旁敲側擊,巧妙設問,因此也更具教育意義。歷史故事教學法的應用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1.增強課堂趣味性,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新教育》中提道:“學生有了趣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體,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所以設法引起學生的興味,是很要緊的……”平日里,教師側重于學生的考試成績,上課時過于注重灌輸課本知識,卻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興趣。這樣的教學存在很大的弊端,久而久之,學生原本的好奇心和興趣被漸漸消磨,會產(chǎn)生倦怠感,不再對歷史課感興趣。故事教學法從課本出發(fā),以歷史上真實發(fā)生的小故事作為學生的興趣點,講故事,設問題,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引導他們積極探索與學習。
2.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情感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歷經(jīng)過“四大發(fā)明”的榮耀,也承受過自然災害和殖民入侵的苦難,華夏文明在這片土地上傳承與發(fā)展,生生不息。祖國今日的強盛,離不開古代人民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日積月累。通過故事教學法講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英雄事跡,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講述鴉片戰(zhàn)爭等灰暗史,讓學生在心中立下宏偉志氣,為中華民族不被欺凌而發(fā)奮讀書。
3.簡化難點
歷史事件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lián)性。因此,教師可以把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小故事的形式講述,簡化教學重難點,便于學生掌握,同時這也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營造更為溫馨、和諧的學習氣氛,幫助學生戰(zhàn)勝倦怠心理,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三、歷史故事教學法的選材原則
1.真實性
選材要真實。真實性是教師選用歷史小故事的第一要素,不能為強化歷史課的教育意義而隨意編撰、篡改歷史故事。在真實歷史故事的熏陶下,學生才能夠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豐富自身歷史知識。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教師可以選“望梅止渴”的故事,該故事選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通過一個小故事,讓學生了解三國梟雄曹操的智慧。
2.針對性
選材要有針對性。有的教師剛開始運用故事教學法,還沒有掌握選材技巧,選用的歷史故事針對性不強,偏離教材主題。在選材時,一定要立足于課本,做到故事和課本內(nèi)容緊密聯(lián)系,兩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這樣才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3.趣味性
選材要新穎有趣。故事教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講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選用一些趣味性足、新穎生動的故事,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將他們帶進故事情景中,加深其對于歷史事件的了解。為了強化故事教學法的趣味性,還可以加入一些現(xiàn)代化的元素,如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設備等,讓學生飽讀歷史。
四、故事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1.“懸念法”導入新課
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好奇心強烈是初中生的年齡特征,他們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有著濃厚的探索欲。基于此,教師可以將枯燥的歷史知識變?yōu)橛腥さ男」适拢寣W生愿意去接近和探索。首先應該在課前導入下功夫,在上新的一課前,教師要設置有針對性和趣味性的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教學的有效性。
案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課前教師設置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大典上,為什么要在天安門廣場放置54門禮炮,而且鳴炮28響呢?”學生紛紛表示不知,隨后教師引入本節(jié)課,讓學生了解原來54門禮炮代表我國54個民族的大團結(當時還未有56個民族),齊鳴28響寓意中國共產(chǎn)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人民群眾直至革命勝利所經(jīng)歷的28年浴血奮戰(zhàn)。教師通過“懸念法”導入新課,很自然地引入這節(jié)課,讓學生對新課充滿憧憬,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收獲了良好的課堂體驗。
2.課中穿插歷史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
初中歷史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難以理解是正常現(xiàn)象。教師如果在一節(jié)課一直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很難確保學生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講解教材內(nèi)容時穿插歷史小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能夠降低教學的抽象性,幫助學生更生動、直觀地認識歷史知識,同時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更加客觀、正確看待歷史事件。
案例:鴉片戰(zhàn)爭。本章內(nèi)容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學習以林則徐為代表的中華民族人民反抗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愛國情懷。在講到“虎門銷煙”一節(jié)時,教師穿插關于林則徐的一個小故事:1838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禁煙,他先后喬裝成苦工、大煙鬼,和其他苦工、煙鬼混在一起,發(fā)現(xiàn)當?shù)毓俑皇敲髅嬷v著禁煙,其實背地里和洋鬼子勾結販煙。林則徐將這些坑害國家、坑害百姓的貪官污吏的名字一一記在心里,最后該革職的革職,該法辦的法辦,后來才有了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講到這,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英國為什么向中國輸入鴉片,鴉片對于中國有哪些危害?”通過后續(xù)系統(tǒng)的學習,學生A思考后回答:“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的目的是牟取暴利,掠奪廉價原料,最終目的是侵華。”學生B答:“對中國的危害主要是毒害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削弱了清政府的軍隊戰(zhàn)斗力,腐蝕統(tǒng)治階級,使清政府更加腐敗?!苯處熡謫枺骸傲謩t徐虎門銷煙,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學生C答:“虎門銷煙體現(xiàn)了林則徐反抗外來入侵的堅強意志,維護了中華人民的利益。銷煙的勝利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林則徐的正確領導,他是民族的大英雄,他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p>
事實證明,課中穿插歷史小故事,適時提出問題,學生都樂于參與,學習的情緒高漲。整堂課學生的大腦都在快速運轉,充分體現(xiàn)了初中生思維敏捷的特點,原本枯燥的45分鐘也很快流逝了。
3.巧妙收尾,讓學生意猶未盡
在歷史課的結尾,可以用教育意義明顯、趣味性強的小故事收尾,通過巧妙收尾以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意猶未盡。
案例: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本章內(nèi)容主要講述兩漢時期醫(yī)學、科技、宗教、文化的發(fā)展,醫(yī)學方面有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和華佗的麻沸散、五禽戲;宗教有道教和佛教;科技有蔡倫的造紙術。最后,教師以司馬遷的《史記》作為整節(jié)課的收尾,創(chuàng)設問題:“《史記》是偉大的史書,司馬遷也因此被稱作‘歷史之父’。他在創(chuàng)作這部巨著時克服了種種困難。《史記》代表著什么?作者又有哪些過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
學生都表示不解。教師向學生講述司馬遷在10歲時一邊放牛種地,一邊刻苦攻讀,后被董仲舒和孔安國兩位大學者收為學生。在他們的悉心指導下,司馬遷逐漸建立了成熟的歷史價值觀,他的學問也越來越深厚。在司馬遷20歲時,他開始了第一次漫游,為創(chuàng)作《史記》打基礎。在《史記》的創(chuàng)作中,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被漢武帝打入獄,在獄中受盡折磨,幾次想了結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未完成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出獄后更加發(fā)憤創(chuàng)作。在60歲時,他終于完成了這部輝煌巨著?!妒酚洝窞椤岸氖贰敝?,代表著西漢時期文化的發(fā)展,也是司馬遷不畏艱難的精神的體現(xiàn)。
講完司馬遷的事跡后,教師還可以講一些《史記》中的其他故事,通過小故事收尾課堂,給學生上一節(jié)生機勃勃的歷史課。
4.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和移動技術的優(yōu)勢
信息化時代下,多媒體、計算機、手機等設備已成為輔助教學的重要工具。歷史教學也要順應時代發(fā)展,充分發(fā)揮這些設備的優(yōu)勢,讓設備代替教師來“講故事”,減輕教師負擔,提升教學有效性。
案例1:秦朝的統(tǒng)一。教師可使用投影設備在大屏幕上播放歷史紀錄片《大秦帝國》,紀錄片中鏗鏘有力的聲音、激昂的文字、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故事,把學生帶回了那個中國第一位皇帝誕生的年代。
案例2:燦爛的宋元文化。教師創(chuàng)建QQ、微信群,將所有學生邀請入群。歷史課上學生已經(jīng)初步體會宋元時期文化的燦爛,為了鞏固教學效果,教師在群里分享“聽歷史”“蜻蜓FM”“優(yōu)酷視頻”等 APP中關于宋元文化的有聲故事、詩詞或視頻,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以《資治通鑒》、宋詞元曲、《清明上河圖》為代表的宋元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5.課后鼓勵學生收集歷史故事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相伴而行的,教育要包含在生活中,兩者相結合才能真正發(fā)揮教育作用。教師要把教學貫穿于學生的生活中,才能鞏固教學成果,這符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對此,可鼓勵學生在家里收集歷史故事,使歷史課本中的內(nèi)容在生活中得到拓展。
案例:三國鼎立。上完本章節(jié)后,教師布置課后作業(yè),鼓勵學生和自己的家長協(xié)同合作,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書籍收集三國時發(fā)生的小故事,上課時以小組形式進行分享。最終,A小組收集了三顧茅廬、官渡之戰(zhàn)等故事,B小組收集赤壁之戰(zhàn),C小組讓人驚喜,他們收集了“周瑜借箭”的真實故事,讓其他學生認識到真實發(fā)生的歷史和《三國演義》情節(jié)的不同……通過自己動手收集故事,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認知不一樣的歷史世界。
五、結語
故事教學法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變化,符合新課改的要求,用真實簡單、新穎趣味的小故事進行持續(xù)、深入的教學,讓學生獲得學習的快樂,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如此教學,學生如飲甘露,孜孜不倦,教師也能獲得更好的教學體驗。
參考文獻
[1]吳英.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應用[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5(16):105.
[2]孫洪艷.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5(32):80.
[3]金玲.淺談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靈活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2(19).
[4]黃燕.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以八年級教學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20):63-64.
[5]陳常青 . 聽故事,學歷史——淺談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