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京鳳
摘要:小學科學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還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合理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科學觀察及探索生活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研究能力,激發(fā)學生的科學研究探索興趣,并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發(fā)展。通過合理的教學,最終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及綜合素質。而生活化教學便是教師實現(xiàn)上述目標的有效途徑。因此,文章基于小學科學教育,探討科學課程的生活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 科學教育 生活化
科學思維是學生應當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知識、現(xiàn)象的興趣,樹立正確的科學意識。教師應當利用好學科特性與學生的個性,采取合理的教學策略,將學生的目光由課堂轉移到生活,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科學的習慣。如此,學生的科學能力、觀察能力等都能夠得到極大提升。
一、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價值
1.有助于保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陶行知先生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源于生活,但在教學中,科學教師卻將教學活動限制在了課堂之中,只對學生進行科學理論知識的教育。這樣的教育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缺少實踐。若長時間實施這樣的教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會被消磨。而將科學教育生活化,便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良好體現(xiàn)。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內容相聯(lián)系,在課堂上構建科學知識的理論基礎,在生活中探索并實踐科學知識。將生活與課堂相結合,既能夠保持師生的教與學興趣,還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2.有助于打造高質量課堂
科學源于生活,生活化課堂便為師生提供了相對應的教學場景。生活化的課堂具備指導學生實踐的作用,能夠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吸收,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觀察能力,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率。相較于說教式課堂,生活化課堂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互動,極大地提高科學教育的質量。
3.有助于提供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內容
小學生的思維尚在發(fā)展過程中,這個階段的小學生思維能力并不強,且主要是直觀思維能力。在教學中,學生對一些擁有實踐經驗或者認知經驗的內容能夠更加輕易地吸收理解,但是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接受困難。而生活化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符合他們認知能力的教學內容。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生活化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生活相聯(lián)系,降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難度。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生活,通過實驗的方式驗證所學過的理論知識,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抽象思維。
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將生活內容與課堂理論知識相結合,為學生的課后實踐做出有效的指引。生活化情境還能夠增強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保持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提升教學的有效性,讓科學教師能夠更輕松地完成設定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溫度與水的變化》時,教師可以采用實物加視頻的方式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在辦公室中準備好一保溫杯的開水、一個帶蓋的無缺口茶杯、一個圓口透明玻璃杯、一小塊透明玻璃。在課堂中,教師向學生提出疑問:“當溫度變化時,水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學生會回答“水會結冰”“水會變成水汽”等內容。然后,教師為學生演示一個小實驗,先向學生展示干燥的杯蓋,接著向茶杯中倒入半杯開水,等待一會兒后向學生展示茶杯蓋。此時,教師詢問學生看到了什么,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并再以玻璃杯和玻璃進行實驗。在這次實驗中,學生能夠觀察到整個實驗的發(fā)生過程。兩個實驗完成后,學生便能夠結合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水汽在杯蓋上凝結成了水珠。在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后,教師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現(xiàn)象和這個實驗相似。學生很容易想到冬天教室的窗戶就有這些現(xiàn)象。教師再依據學生列舉的生活現(xiàn)實得出結論,如教室中較暖,水汽溫度較高,室外溫度較低,水汽遇到了冰冷的玻璃便凝結成了水珠。這樣的教學不僅有趣,還能有效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應用生活化資源開展教學
在教學時,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地引入生活化資源,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時,能夠以生活資源為基礎,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眾多事物,然后從生活中得到與理論知識有關的啟發(fā)。
以《電與我們的生活》 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生活中需要使用電的例子。在小組中,學生能夠較為容易地說出家庭中需要用電的物品,如電視、電腦、冰箱、空調等。隨后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其他事物,如電瓶車、電動汽車、電力公交、磁懸浮列車、路燈、高樓大廈中的霓虹燈等。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便能夠開動自己的腦筋,對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進行思索,發(fā)現(xiàn)更多與電相關的內容。教師再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城市停電了,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呢?在教師疑問的引導下,學生會發(fā)現(xiàn),沒有電的生活非常不方便,進而能夠較為容易地接受教師節(jié)約用電的教導。
四、開展生活化課后實踐活動
在生活化的科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以科學的眼光觀察自然,發(fā)現(xiàn)其中的科學規(guī)律與科學知識。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開展相應的課后實踐活動,讓學生結合課堂教學理論進行實踐。
例如,在《植物的種子》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帶著蠶豆種子、花生種子等實物到課堂中,讓學生結合實物進行理論學習。而教師則為學生展示事先準備好的發(fā)芽完畢的綠豆芽,并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教師所做的綠豆芽的發(fā)芽記錄以及正在培養(yǎng)的花生種子。在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再指導學生開展課后實踐活動,為之后的學習做準備。如教師要求學生回家后尋找一些綠豆,準備紙巾,自行開展綠豆發(fā)芽的實驗。還可以準備一只透明的玻璃杯、一些土壤以及一些花生種子,嘗試栽培花生。在綠豆實驗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比如,綠豆發(fā)芽需要光嗎?需要多少水?溫度對綠豆發(fā)芽有沒有影響?教師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幾分鐘,然后為學生做出引導,讓學生在課后使用多顆綠豆,開展對照實驗,尋找讓綠豆發(fā)芽的最合適方法。通過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行開展科學實踐活動,如栽種花生等。這些課后實踐活動還能夠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方便教師以此為基礎,開展更多的課后實踐活動。
綜上所述,科學教育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陶行知教學理念,實施生活化教學,采用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開展生活化課后實踐活動、應用生活化資源等策略,保持學生對科學教學的興趣,提升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朱婧.科學課中的生活化教學[ 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11):81.
[2]梁惠芬.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探究[ J ].新課程(小學),2019(10):78-79.
[3]李浩楨.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J ].小學時代,2019(25):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