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菲
摘 要:改稿體現的是編輯案頭的基本功,是衡量編輯職業(yè)水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編輯改稿不僅要求編輯有深厚的學養(yǎng)根基,更要有一定的知識產權意識,這對編輯的專業(yè)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關鍵詞:編輯改稿;改稿邊界;編輯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8-0-02
眾所周知,作者和編輯之間是一種受托和賦能的關系。作者把作品交給編輯,編輯“三審三?!奔庸ね瓿珊笤賹⒆髌犯队?,交給讀者去檢驗,這一過程使作者、編輯和讀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很微妙的關系。編輯左手服務作者,右手服務讀者,作品是連接起二者之間的橋梁,那么,編輯對作品的改稿工作就變得尤為重要。
如何才能做好編輯改稿這一責任重大的工作呢?學界的編輯們歷來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凌虛、松秀提煉出編輯改稿的三條法則,即能不改,盡量不改;改對不改好;保持原意,保留原味。潘國彥提出編輯改稿“三位”:防止越位、避免缺位、必須到位。這些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于此之外,想要做好改稿這一認真細致的編輯工作,還需要有以下“三要”:
一、要尊重作者
尊重作者,指編輯在加工修改稿件時,既要尊重作者的學識水平又要尊重作者的行文風格。尊重作者的學識水平是做好知識產品的底層認知。有位出版界的知名人士曾說過:“只有真正的理解作者,才能真正的尊重作者?!边@對于知識傳播類圖書的編輯來說,尤為如此。知識傳播類圖書的作者大部分都是在自己的垂直內容領域有較高水準的學者,如社會學家、物理學家或生物學家等,他們的作品往往涉及很多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科學分析方法、研究方法和表達方法。如果編輯沒有緊跟前言學科的知識儲備,或僅以自己舊有的知識體系、知識框架去主觀臆斷,大刀闊斧地按照自己的意識去修改這類稿件,那么結果只會是捉襟見肘、貽笑大方。
尊重作者還要尊重作者的行文風格。作品的風格是作者在行文時,根據自己的語言積累、精神閱歷和知識水平所表現出來的風格特點,是作者作品區(qū)別于他人作品的重要表現,這在文學類作品中尤為明顯。編輯在加工修改時特別要注意。試想一下,如果編輯任意改作品的風格,將老舍的“京味文學”作品改寫成孫犁的“荷花淀派”,或將張愛玲的“海派文學”改寫成張恨水的“鴛鴦蝴蝶派”,那不僅是對作者的不尊重,更是對作品風格本身的一種極大的傷害。
因此,在修改稿件時,編輯必須小心謹慎,謹守編輯加工的第一條必備法則:“尊重作者”。
二、要明確改稿邊界
資深編輯林君雄曾對編輯改稿的邊界意識提出過自己的觀點。他說編輯在處理書稿時,增與刪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不能胡增胡刪作者的作品;二是小的增減和刪改編輯可以做,但大的增減和刪改責編卻不宜越俎代庖,否則會吃力不討好。
編輯如果胡增亂刪作者的作品,不僅會給出版社帶來經濟利益的損失,更會讓讀者對作者的學術水平和公眾形象產生懷疑,給作者帶來極其負面的社會影響。王蒙的《紅樓夢》研究一稿中,有“索隱派”一詞被編輯在加工出版時改成了“索引派”,該書出版后,遭到許多讀者質疑,一度被學界引為笑柄。[1]還有一些編輯在加工書稿時,缺乏一定的知識儲備,不經核查就無意識地將作者作品中原本正確的內容改為錯誤的。例如有一本教輔書中,編輯將“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句的出處改成唐代名臣魏征的名句。其實,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時候說的話。他的意思是善于進諫的魏征去世,使自己少了一面鏡子。編輯的這一誤改,使得這句名言出處以訛傳訛的概率大大增加。編輯龍世輝曾花了三個月時間為《林海雪原》做了幾萬字的改寫,但最后卻被校對人員找出了一百多個錯誤。他于是總結這次的改稿教訓,認為幫助作者修改或者改寫稿件是一件效果不佳、有時甚至適得其反的事情。[2]
此外,還有一些編輯在改稿時養(yǎng)成了一種“刀筆吏”和“看人下菜碟”的工作作風,對一些不知名作者的文章不經作者同意,就進行大刀闊斧的刪改,有的甚至被改到面目全非;而對那些有一定學術成就、在某個領域有一定威望的作者的文章一字不改,原文照發(fā)。這種或藐視弱勢作者,或迷信專家權威;或“胡亂改”,或“不敢改”的工作作風,是一種編輯改稿誤區(qū),也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編輯人員的“自大”和“不自信”。
編輯在加工稿件時,一定要謹記改稿邊界,不要越俎代庖。作者的責任是最大化地創(chuàng)造新的寫作風格和感覺,在思維方式和思想深度上進行最大化的探索,而編輯改稿是修改潤色而不是改寫。編輯要努力將作者的作品優(yōu)化,使作品盡量做到一個字不能加,一個字不能減,一個字不能換;二是保證圖書作品的完整和流暢,像吃鴨梨,又甜又爽口。
三、要有考據意識
編輯是作者知識產權的管理者和運營者。作者將稿件作品交付給編輯后,編輯就要確保作者內容產品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嚴謹性。編輯在加工作者作品的過程中,一定要戒驕戒躁,沉住氣、靜下心,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字詞句或標點符號,只要感覺到有疑問,一定要及時查找權威的工具書或咨詢業(yè)內的專家學者,考據文章問題的來源和出處,直到將疑問弄清楚為止。
譬如在一篇文稿中,先后出現了“色諾芬尼”和“色諾芬”兩個人名,如果我們僅僅通過人名就判斷他們是一個人,籠統(tǒng)地將它們前后統(tǒng)一,那么就會犯下不考據馬虎對待作品的錯誤。因為前者“色諾芬尼”是一位古希臘的哲學家,而后者“色諾芬”則是一位古希臘的歷史學家。[2]2020年第2期《咬文嚼字》中,有一篇“‘泥人張并非出自無錫”的文章,說《北京晚報》刊載的《文化之花 土生土長》一文中,有一句“俗話說,靠山吃山,江蘇無錫的泥土,可捏出各種造型,出了有名的‘泥人張……”實際上,如果我們略加考證,就可以知道“泥人張”是人們對民間手藝人張明山的別稱,而張明山并非出自江蘇無錫,而是出自天津。
由于現在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達,很多資料的核查都可以先通過網絡查找關鍵詞的方式來進行比對、核查。但圖書作為紙質出版物,它印在書上的白紙黑字是受到廣大讀者的信任和監(jiān)督的。所以即使網絡信息發(fā)達如此,編輯在處理書稿時,也依舊要重視考據,不可以也決不應該隨心所欲,草草了事。在加工書稿的時候,編輯必須要依據權威的工具書和可靠的資料,如國家頒布的各類法律法規(guī)、行業(yè)標準、行業(yè)規(guī)范或《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在引用文學作品、儒家經典或名人偉人的著作和講話時,也要多多采用權威出版社出版最新版本。例如我們在通讀毛澤東的文章時,對其引文的核查應多參考人民出版社或三聯(lián)的版本;核查外國文學名著的引文時,可多核查商務印書館和人民文學的版本,核對英語教輔的譯文時,可以利用商務印刷館的版本。在核查資料的過程中,編輯們也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責任意識、提升了自我的文學素養(yǎng)。
四、結語
改稿是編輯案頭的基本功,也是衡量編輯職業(yè)水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編輯改稿的工作看似簡單,實則要求編輯有相當的辨別能力、編輯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編輯應當有意識的培養(yǎng)自己的“三力”,在改稿過程中,牢記“三要”,打牢自己的學養(yǎng)根基。
參考文獻:
[1]潘國彥.編輯改稿“三位”[J].中國編輯,2006(4):38-40.
[2]武文茹.編輯改稿:“小題”還須“大做”[J].閔江學院學報,2003(7)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