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艷 阮翀
摘 要: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革新,再加上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和日益成熟,新媒體在各方面、多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相比傳統(tǒng)的媒體環(huán)境,新媒體環(huán)境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它受眾面廣、信息量大、交互性強、傳播迅速,為輿論宣傳工作的發(fā)展拓寬了傳播途徑、豐富了傳播形式。在這種環(huán)境下,民辦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工作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本文就當前的形勢下,如何將新媒體有效地應用到民辦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工作中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并針對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
關鍵詞:新媒體;民辦高校;基層黨組織;輿論宣傳
中圖分類號:D26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8-0080-02
黨的輿論宣傳工作是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加強黨和人民群眾聯系的紐帶,擔負著傳播黨的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任務。民辦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工作作為黨的輿論宣傳工作的組成部分,必須緊緊圍繞新時期黨的建設要求,不折不扣地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議,鞏固和壯大黨的輿論宣傳工作陣地。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民辦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的特點和優(yōu)勢,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宣傳發(fā)聲和輿論引導,創(chuàng)新輿論宣傳工作的方法,提升輿論宣傳工作的能力,推進黨的輿論宣傳工作的有力開展,實現新媒體與民辦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有機融合,有效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
一、新媒體為民辦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工作創(chuàng)造的機遇
依托于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以微博、微信、QQ等為表現形式的新媒體逐漸滲透在社會范疇的多方面與多領域,與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聯系緊密,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以其傳播信息的時效性、便捷性、高效性,為民辦高校基層黨組織輿論宣傳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重要精神提供了便捷的條件,塑造了民辦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工作的新形態(tài)。
(一)打造了輿論宣傳的新陣地
根據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數據,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達到8.29億,手機網民數量達8.17億。隨著互聯網和手機用戶的普及,新媒體正在改變傳統(tǒng)輿論宣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已經由傳統(tǒng)的報紙、雜志、電視、電臺轉變?yōu)槭謾C、電腦等更為便捷的新媒體載體。民辦高?;鶎狱h組織要做好輿論宣傳工作,就必須擴寬輿論宣傳的渠道,打造新的輿論宣傳陣地,利用更貼近受眾群體、更簡單高效、更方便快捷的學習教育方式,將微信、微博、官網等公眾平臺成為輿論宣傳工作的有力抓手,擴大黨建信息和輿論宣傳的覆蓋面和受眾群。
(二)形成了輿論宣傳的新模式
在新媒體出現之前,基層黨組織的輿論宣傳形式較少,就民辦高?;鶎狱h組織而言,其主要是采取校園廣播、黑板報、校報等形式,傳達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和重要精神以及播報一些重大新聞事件,但內容比較單調,形式比較單一,受眾也僅限于本校師生,輿論宣傳的效果微乎其微。新媒體為加強民辦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提供了便利條件,不僅使基層黨組織能更便捷、更快速地了解當前的熱點新聞、獲取最新信息,而且還可以傳播先進事跡,推廣典型經驗,形成了交流互動的新模式,營造了良好的輿論宣傳氛圍。
(三)激發(fā)了輿論宣傳的新活力
當前,民辦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的主要內容是加強政治理論宣傳和文化價值宣傳,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輿論宣傳被賦予了嶄新的形式和活力。利用微信、微博、App等宣傳手段,組織師生黨員隨時隨地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一系列理論知識,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學習黨章和黨的規(guī)定,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發(fā)現和推廣黨員先進典型、傳播正能量的中國聲音,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引導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加深青年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激發(fā)他們對黨及國家的認同感。
二、新媒體給民辦高校基層黨組織輿論宣傳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
雖然新媒體的應用為民辦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工作提供了強大助力,但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
(一)輿論宣傳的信息質量有待提升
當前一些民辦高?;鶎狱h組織在開展輿論宣傳工作時,轉發(fā)摘抄的文件多,自主原創(chuàng)的文章少,甚至有的原創(chuàng)文章粗制濫造,內容不夠嚴謹,邏輯不夠嚴密,致使輿論宣傳的信息質量不高,達不到受眾喜聞樂見的效果,久而久之受眾失去了閱讀和接收信息的興趣。
(二)輿論宣傳的管控能力有待提升
新媒體帶來了信息交流的便利與快捷,但同時也由于網絡輿論宣傳環(huán)境不夠成熟,網絡上散布著一些不實信息和不良信息,容易給青年學生帶來負面的輿論影響,而部分民辦高?;鶎狱h組織的黨員干部對網絡輿情的關注力度不夠、管控能力不強,使輿論宣傳工作處于被動局面。
(三)輿論宣傳的人員素質有待提升
新媒體的應用需要掌握相關的專業(yè)技術,將新媒體與基層黨組織輿論宣傳工作相融合,需要工作人員既熟悉宣傳工作又掌握信息技術。但民辦高?;鶎狱h組織的宣傳工作人員大多身兼數職,學習的時間和精力不足,僅具備基本的操作能力,缺乏運用新媒體思維開展輿論宣傳工作的能力。
三、新媒體環(huán)境下加強民辦高校基層黨組織輿論宣傳工作的對策
新媒體是加強輿論宣傳工作的有效載體,它豐富了輿論宣傳工作的形式和內容,給民辦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工作提供了新的思維與視角。因此,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民辦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工作是大勢所趨,當前許多高校也在積極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應用新媒體為基層黨組織輿論宣傳工作提供便利,促進兩者的有機融合,增強基層黨組織輿論宣傳工作的活力和成效。
(一)聚焦立德樹人,堅持正向的輿論宣傳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民辦高校作為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者的重要陣地,在輿論環(huán)境、媒體載體、傳播方式都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基層黨組織的輿論宣傳工作必須要創(chuàng)新理念、方式和內容,促進新媒體與輿論宣傳工作的深度融合,利用微信、微博、論壇等傳播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傳播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中央精神,提供內容多樣的信息資訊,同時以貼近師生的先進組織、優(yōu)秀黨員的典型事跡、典型案例和經驗成果為樣本,以接地氣、具象化、生動性的表現形式,用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理論宣講,讓紅色旋律在高校和師生中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形成爭學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為提升民辦高?;鶎狱h組織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宣傳環(huán)境。
(二)堅持正面導向,營造清朗的輿論宣傳環(huán)境
民辦高?;鶎狱h組織在進行信息傳播、輿論引導和文化建設時,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思想,堅持黨性原則,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開展正面宣傳。然而,隨著新媒體應用的廣泛性和開放性,許多偏激甚至錯誤的思想言論也開始流入校園,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所以要加強輿論宣傳的監(jiān)督和引導,掌握輿情應對規(guī)律,加強輿情信息監(jiān)管,提升輿情引導能力,及時發(fā)現糾正并引導師生與不良思想言論做斗爭,凈化校園文化,從而形成清朗的網絡育人環(huán)境。與此同時,還要加大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校園內的傳播,比如創(chuàng)建黨建工作微信公眾號宣講黨的理論知識、國家的重大事件,錄制優(yōu)秀黨員事跡宣傳片、優(yōu)秀基層黨組織的經驗做法等,以榜樣的力量進行示范引導,提高師生對錯誤思想的抵御能力,發(fā)揮基層黨組織戰(zhàn)斗堡壘作用。
(三)注重人才培養(yǎng),打造精深的輿論宣傳隊伍
新媒體時代,專業(yè)隊伍是民辦高?;鶎狱h組織開展輿論宣傳工作的重要人力保障。輿論宣傳隊伍要具備良好的傳播意識,善于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遵循新媒體發(fā)展規(guī)律,以開拓的思維、過硬的技能,深化輿論宣傳工作的廣度和深度,讓輿論宣傳工作深入人心。民辦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工作人員一方面要堅定自身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政治政治方向,堅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做中國好聲音的傳播者、中國主旋律的傳唱者;另一方面,民辦高校基層黨組織要重視輿論宣傳隊伍的培養(yǎng),緊跟新媒體發(fā)展趨勢,開展新媒體技術、輿論宣傳業(yè)務、黨建黨務知識的培訓,打造一支業(yè)務精深、素質過硬、技能卓越的復合型輿論宣傳隊伍,以此推動民辦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工作的長足發(fā)展。
四、結語
總之,在新媒體迅猛發(fā)展的新時代,民辦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工作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zhàn),民辦高校黨委以及基層黨組織輿論宣傳工作的參與者,都要順應時代的變革與發(fā)展,進一步調整思路、轉變觀念,用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精神,實現新媒體與基層黨建的有機結合,為輿論宣傳工作打開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王勤霞,周玥明.新媒體下高?;鶎狱h組織輿論宣傳工作的路徑探索[J].高教學刊,2019(14).
[2]王楠.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高校新聞宣傳工作[J].中國報業(yè),2019(12).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7-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