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宇
摘 ?要:該文在輪軸檢修線擴能改造前,擬定了輪軸二、三級修工藝布局方案,并運用Plant Simulation軟件對2個檢修工藝布局方案進行了系統仿真。找到了影響生產線平衡的因素并進行了多因子兩水平、多因子多水平試驗,優(yōu)化了緩存區(qū)設置及瓶頸工序工藝,最終獲得了優(yōu)化方案。
關鍵詞:輪軸檢修線;Plant Simulation仿真軟件;工藝優(yōu)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U279.3 ? ? ? ? ? ? 文獻標志碼:A
0 背景
隨著國家推進“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及地方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需要,鐵路運營里程不斷增加,這對鐵路車輛的檢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該背景下某鐵路貨車檢修企業(yè)車輛輪軸檢修線需要進行擴能改造,如果前期規(guī)劃不合理,在擴能改造過程中反復的調整設備位置,會導致大量人、財、物損失,特別是會對新購的設備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壞。因此對擬定的輪軸二、三級修工藝布局方案,先采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對其進行仿真優(yōu)化后,再付諸實施。
1 方案一建模分析
1.1 建立模型
1.1.1 基礎數據收集
方案一共計19個工位,與原工藝一致的工位,根據現場調研、實際測算得出檢修時間。通過新購設備改進后的工位,根據廠家提供的資料以及走訪使用設備的兄弟單位得出檢修時間。
1.1.2 建立模型
由于輪軸二、三級修是按照固定的檢修技術規(guī)程進行生產組織的,具有一個流生產的特征,因此設備布局宜采用產品原則布置,并將收入和支出工位設置在同側,據此提出輪軸二、三級修方案一。
1.2 仿真運行分析
以一個工作日8 h來對單條輪軸檢修線的日檢修能力進行仿真,仿真運行結束后,查看物料終結統計信息,單條輪軸檢修線日檢修量為21對/日,按近期到2022年段修達到32輛/日計算,加上站修用輪15對/日,輪軸檢修能力應達到143對/日。按方案一檢修線產能計算,需要設置近7條檢修線才能滿足需要,現有的產地與人員配置明顯不符合改造要求。需要分析在滿足TG/CL224—2016版《貨輪規(guī)》要求的前提下,進一步對工藝進行優(yōu)化。
通過工具欄中的圖標工具得到各工位資源統計信息。工位工作時間M101(收入鑒定)為13.75%、M102(輻板孔打磨)為13.33%、M103(自動測量)為25.83%、M104(軸承診斷)為12.50、M105(軸承開蓋)為12.08%、M106(軸承退卸)為11.67%、M 107(輪對除銹)為16.88%、M108(磁探)為16.25%、M109(微超)為26.04%、M110(人工超探)為20.00%、M111(輪對鏇修)為93.96%、M112(軸承選配)為33.33%、M113(軸承壓裝)為10.42%、M114(刻標志)為9.17%、M115(關蓋)為9.17%、M116(磨合實驗)為20.63%、M117(涂漆)為9.17%、M118(修竣測量檢查)為17.60%、M119(存放)為21.88%。
2 方案一工藝優(yōu)化
2.1 車輪鏇修工藝優(yōu)化
針對方案一仿真運行的分析,M111工位為輪對鏇修,需使用數控車輪車床對車輪踏面進行鏇修。平均每對車輪加工需要20 min ,M111工位工作時間高達93.96%,為整個輪軸檢修線的瓶頸工序,由于其堵塞嚴重,因此對其工藝進行優(yōu)化改進成了提高產能的關鍵。經過現場工藝實驗結果表明,優(yōu)化后加工時間從20 min/對降至10 min/對,同時為了改善檢修線的平衡增加了一臺數控車輪車床。
2.2 耗時較長工序分析優(yōu)化
根據模型仿真結果,除去車輪鏇修工位其余工作時間超過20%的工位包括M103為25.83%、M109為26.04%、M110為20.00%、M112為33.33%、M116為20.63%、M119為21.88%。在對這6個工序進行分析后發(fā)現主要有2種情況。1)按照最新的《鐵路貨車輪軸組裝檢修及管理規(guī)則》工序內容無法再進行簡化的如:M109、M110分別是輪對微機控制超聲波及人工超聲波探傷,需要對輪軸進行全軸穿透和軸頸根部(卸荷槽)手工超聲波復探,以及需要對輪對進行全軸穿透手工超聲波復探。M116為磨合實驗,要求軸承須進行轉速不低于200 r/min,時間不少于5min的磨合測試[1]。2)通過更新檢修設備,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檢修,時間已沒有壓縮空間了。
只有考慮在這些工位前增加檢修緩存區(qū),以此來減小對后續(xù)工位的堵塞,然而由于車間物理空間有限,緩存區(qū)又會增加在制品的數量,所以需要對緩沖區(qū)設置的位置及容量進行研究。
3 方案二建模分析
根據方案一的仿真結果分析,提出了對部分工藝的優(yōu)化。為了檢驗優(yōu)化后的輪軸檢修線是否能滿足需求,并找出檢修線中緩沖區(qū)設置的最佳方案,利用Plant Simulation仿真軟件建立輪軸二、三級修工藝布局方案二。
3.1 數據收集
數據收集包括2個方面的內容。1)通過對部分檢修工藝進行優(yōu)化,壓縮了工序檢修時間。2)方案二單線設備為輪對自動測量機1臺、軸承診斷儀1臺、雙頭軸承退卸機1臺、輪對除銹沖洗機1臺、輪對熒光磁粉探傷機1臺、微控超聲波自動探傷機1臺、超探滾輪器1臺、多通道超聲波探傷儀1臺、數控車輪車床2臺、軸承智能庫1套、軸承壓裝機1臺和軸承標志牌打號機1臺、雙輪軸磨合機1臺。
3.2 模型建立
建模思路如下:為了找到輪軸檢修線緩存區(qū)設置的最佳方案,在模型中建立2條檢修線分別為Line1和Line2,假設Line1為理想狀態(tài)下的檢修線,即設備無故障、加工時間為常數、無其他波動。Line2的MTBF(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可以簡單的用設備可用率表示,設為95%、加工時間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Line2和Line1的產量比值作為Line2檢修線的產出率,利用Plant Simulation中的實驗管理工具,觀察因子實驗研究緩存區(qū)設置與產出率間的關系。
3.3 運行仿真
3.3.1 檢修量統計
方案二單線檢修輪對量由方案一的21對/日提高到了72對/日,如果設置3條這樣的輪軸檢修線,產量可以達到216對/日,既能滿足近期143對/日的需求也能滿足遠期209對/日的檢修需求。
3.3.2 生產線平衡情況
方案二各工位的資源信息統計如下:工位工作時間M1011(收入鑒定)為47.10%、M1021(輻板孔打磨)為46.71%、M1031(自動測量)為57.83%、M1041(軸承診斷)為45.75%、M1051(軸承開蓋)為45.40%、M1061(軸承退卸)為44.66%、M1071(輪對除銹)為66.72%、M1081(磁探)為66.11%、M1091(微超)為82.01%、M1101(人工超探)為81.17%、M1111(輪對鏇修)為77.37%、M1121(軸承選配)為61.08%、M1131(軸承壓裝)為59.45%、M1141(刻標志)為35.42%、M1151(關蓋)為35.19%、M1161(磨合實驗)為52.55%、M1171(涂漆)為34.82%、M1181(修竣測量檢查)為67.74%、M1191(存放)為80.06%。
由統計數據可知,方案二檢修線平衡率較方案一相比有了明顯的改善,由于行業(yè)標準對整個檢修工藝有較為嚴格及詳細的規(guī)定,所以工藝優(yōu)化改進的空間不大。因此應通過合理地設置緩存區(qū)減少工位間的堵塞,盡可能地提高產出率。
4 緩存區(qū)設置
在仿真模型檢修線Line2中,選取工作時間較長的M1031、M1091、M1101、M1121、M1161、M1191 ?6個工位前增加Buffer對象。使用Plant Simulation軟件中的Experiment對象,在方案二模型中進行析因試驗設計。首先進行多因素兩水平試驗設計,找到影響指標的主要因子及交互作用,其次進行主要因子的多水平試驗設計,找到最佳緩存區(qū)設置方案。
4.1 26因子試驗設計
試驗指標確定為Line2檢修線的產出率,影響因子為6個瓶頸工位前緩存區(qū)的容量,重復試驗次數設為5次,置信水平為95。試驗參數設置完成后,在Experiment對象中選擇兩水平試驗設計,假設6個因素高低水平均為2和8。系統將進行64次配比,每次配比作5次重復試驗,共計320次。運行試驗后將得到試驗結果,查看因子分析表。其給出了析因涉及的統計數據H1=1.886、H2=0、H3=2.942、H4=1.716、H5=1.646、H6=0.357,它們分別是各因子的主效應,這個值的絕對值越大,說明該因子對結果的影響越大。我們可以看出緩存區(qū)3容量的大小對檢修線的產出率影響最大,緩存區(qū)6容量對產出率的影響最小,緩存區(qū)2的設置是沒有必要的。
4.2 多因子多水平因子試驗設計
根據兩水平試驗結果,選取對產出率影響較高的緩存區(qū)1、3、4、5容量作為4個輸入變量進行配比試驗。在Experiment對象中選擇多水平試驗設計,假設4個緩存區(qū)的容量大小從2變化到12并且每次遞增2。
運行仿真試驗,得到緩存區(qū)多水平試驗結果,打開試驗結果表,對產出率進行排序,產出率最大值為81.23,最小值為68.67,極差為12.56。最小配比2/2/2/2的產出率為72.62,并不是最小值,說明盲目加大緩存區(qū)容量并不能提高產出。最大配比12/12/12/12的產出率為79.26,也不是大值,說明各個緩存區(qū)全部采用大容量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在試驗結果中找到幾組低配高產的配比見表1。
5 結語
該文在對鐵路貨車輪軸檢修工藝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輪軸二、三級修檢修線工藝布局方案一。通過Plant Simulation軟件對方案一進行建模和仿真運行,分析仿真結果找出檢修線中的瓶頸工序,對其進行分析和優(yōu)化。為了找出檢修線緩存區(qū)的最佳設置,在對方案一進行優(yōu)化的基礎上提出了方案二。仿真結果表明生產線平衡情況得到了較大改善,產量得到了較大提高,可以滿足檢修需求。并使用Plant Simulation軟件中的Experiment對象對緩存區(qū)的容量大小進行了析因試驗設計,先進行了兩水平試驗,找到了對檢修線產出率影響較大的4個因子,再用這4個顯著影響因進行了多水平試驗,得到了幾組低配高產的配比。通過輪軸二、三級檢修工藝的優(yōu)化設計、生產線的設計構建,生產輔助時間的優(yōu)化,輪軸檢修能力由原來的85對/日提高到216對/日,并能滿足《鐵路貨車輪軸組裝檢修及管理規(guī)則》(TG/CL224—2016)的相關技術要求,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國鐵路總公司.TG/CL224—2016,鐵路貨車輪軸組裝檢修及管理規(guī)則[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