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是流動的文化,要統(tǒng)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是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運河文化的新定義與新要求做出的“三好”重要批示。我認真研讀出生在運河重鎮(zhèn)淮安的周恩來,發(fā)現(xiàn)在其中學所寫的作文、散文、小說中有許多深受千年運河文化滋養(yǎng)的童年記憶。到目前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其他歷史名人留下這么多的運河文化史料。因此,在向國內(nèi)外講好中國故事的今天,講好周恩來筆下的運河文化故事,對于理解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guān)于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和“三好”批示的新論述、新概念、新要求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周恩來筆下的運河“名郡”與“要沖”史事
一看這個題目,讀者會問“名郡”與“要沖”是什么意思???典出何處?童年周恩來又是怎么知道這些古典人文知識的呢?對此,要從童年周恩來所受陳氏的故鄉(xiāng)歷史文化的家教說起。對陳氏的關(guān)系、稱呼和早期所接受的地方人文教育,周恩來在1964年8月2日、8日兩個半天的家庭會議上,對全家人說:“十一叔(按堂兄弟的大排行對小叔父周貽淦的稱呼)剛結(jié)婚一年就死了,十一叔嬸都屬虎,才20歲,我剛一歲,就把我抱過來?!闭驗楸юB(yǎng)關(guān)系,所以周恩來對陳氏先稱小嬸母,后來叫媽媽,日記、書信文字中稱母親。抱養(yǎng)之后,幼年周恩來就從前院移到后院水井前面的兩間房子里,與陳氏同住。陳氏是才女,具有較好的文學素養(yǎng),全身心地對童年周恩來進行幼兒教育,給他講故事,讓他學詩詞、看小說,又讓他“少游江淮,縱覽名勝”,學到了許多“四書”“五經(jīng)”里所沒有的廣博知識。周恩來的大侄女周秉德記錄他在家庭會上的講話中說:“12歲以前我受的完全是封建教育,家里請了先生教書,也是借錢請的,他只為自己考秀才,對我們根本不負責任。我的許多知識都是從(看)小說得來的?!痹缭?946年9月,周恩來在南京靈谷寺接受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李勃曼采訪時講到過自己童年時讀過的小說。他說:陳氏“是受過教育的女子,在我五歲時就常給我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等唱詞”,“我小時在私塾念書。從八歲到十歲已開始讀小說。我讀的第一部小說是《西游記》,后來又讀了《鏡花緣》《水滸傳》和《紅樓夢》?!?/p>
要了解少年周恩來從看小說中得到那些知識和進步思想,就必須了解少年周恩來所讀的那些書的內(nèi)容。先說《西游記》,當年雖然還不知道是淮安河下鎮(zhèn)人吳承恩所寫,但是書中神話的豐富想象力對少年周恩來是有啟示的。與《西游記》相比,對《鏡花緣》的內(nèi)容知道的人不多,略說幾句介紹一下。這本書是清代李汝珍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前半部分描寫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歷的故事,讓少年周恩來初次知道海外世界,可以說是外事工作的啟蒙;這本書的后半部寫了武則天科舉選才女的故事,讓少年周恩來知道婦女也能治國?!短煊昊ā烦~是我國古代講唱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講述主人公左維明與權(quán)奸鄭國泰、魏忠賢斗爭的故事,反映明朝后期東林黨與閹黨的斗爭,再現(xiàn)了明末著名的梃擊、紅丸、移宮三大案等重大歷史事件。它對社會現(xiàn)實有所揭露,對封建社會婦女的不幸遭遇有所反映并寄予同情,但對農(nóng)民起義的描寫有局限性。《再生緣》唱詞描寫孟麗君與皇甫少華愛情悲歡離合的故事。
《紅樓夢》的故事世人皆知,甭多費口舌,特別要講講《水滸傳》,當時是禁書。陳氏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和封建官僚家庭的家規(guī)家訓,敢于讓少年周恩來看,使少年周恩來從中受到了反抗思想的啟迪,這是何等的開明?。?946年9月,在南京靈谷寺,周恩來不但和美國記者李勃曼講了,而且刊登在美國的報紙上:“中國有句俗語:‘逼上梁山。這句俗語就出自《水滸傳》。我們都是‘逼上梁山的。人走上革命道路不是先天的,而是由于外來的壓迫和環(huán)境造成的?!币虼?,我們有充分理由說少年周恩來在淮安的進步思想的真正啟蒙老師是陳氏!
至于對地處運河沿岸的山陽、清河、寶應三座城市的人文,1917年,19歲的周恩來在他主編的《南開學校第十次第二組畢業(yè)同學錄》中自撰的小傳中說:“君生于淮安”,“九歲遷袁浦(即清江浦鎮(zhèn)清河縣治所)”,“少游江淮,縱覽名勝”。正因為這樣,對于沿運河的江淮人文風情、眾多名勝,他知之甚多。1914年,16歲的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期間,在其主編的公開出版的敬業(yè)樂群會的《敬業(yè)》會刊上,以“飛飛”署名發(fā)表的有關(guān)運河文化的長篇散文《射陽憶舊》,寫了故鄉(xiāng)與運河的淵源及其在運河漕運中的重要地位,言簡意賅地點明:“淮陰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沖,清時海禁未開,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經(jīng)之孔道也?!?/p>
周恩來所說的“要沖”的“沖”字,不單單是我們所理解的沖鋒的“沖”,也不是大水沖倒堤壩的“沖”,而是城市地位排名的典故。
從題目的“射陽”和開篇的“淮陰”的地名,到“要沖”、“海禁”和“孔道”,都是講的運河與其故鄉(xiāng)兩淮變遷的歷史,是古今名人對淮安在京杭大運河歷史地位的最科學、最準確、最精辟的概括。
“射陽”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周恩來1898年出生地淮安府山陽縣(民國初年改為淮安縣)。在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將秦代所建的淮陰縣東南的射水和射陽湖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分出來,按照古代地理陰陽學說,水之南為陰,水之北為陽,即定名射陽縣,今淮安楚州區(qū)范圍。這個射水(河)、射陽湖與吳王夫差在周敬王三十四年、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開鑿最早的溝通長江與淮河的人工運河——邗溝密切相關(guān)。開邗溝的起因是吳國打敗了越國,統(tǒng)一了江南,吳王夫差積極北進伐齊,企圖稱霸中原。為了運送軍隊和軍用糧草的需要,自長江邊的邗城向北東綴原有的長江與淮河之間的水道,迂回曲折。據(jù)古書記載:“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于邗江筑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糧道也?!北蔽横B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對邗溝走向的記載是:“邗溝自少陵北出高郵南三十里的武廣湖與綠洋湖之間,然后入高郵北三十里的樊梁湖,折向東北至博芝、射陽二湖,再折向西北出夾耶至山陽入淮河?!比L約380公里。這條古河,史稱邗溝東道,今稱運河故道。
東漢建安初年,陳登任廣陵太守,因東道邗溝淤塞,運道迂回曲折,乃改鑿西道:“淮湖紆遠,水陸異路;山陽不通,陳登穿溝;更鑿馬瀨(即今白馬湖),百里渡湖?!边@條西道的走向,仍從廣陵城(即揚州)至樊梁湖不變,但從樊梁湖往北不再繞道博芝和射陽二湖,而是徑直往北開渠,溝通津湖(今界首湖)、馬瀨湖,復經(jīng)射陽湖北段達末口。
邗溝的東道與西道,都經(jīng)射陽湖。《西游記》作者吳承恩,自號射陽居士,書房名曰“射陽簃”。周恩來散文中有這樣一段敘述:“余本浙人,自先大父(即祖父)為宦(即為官)吳?。唇K),遂徙家而居焉。生于斯,長于斯,漸習為淮人;耳所聞,目所見,亦無非淮事。”周恩來按文人愛用古地名的慣例,以“射陽”作篇名,回憶運河“要沖”、“孔道”之“淮事”,足以說明他的故鄉(xiāng)文化素養(yǎng)的底蘊是很深的。
“淮陰古之名郡”是指秦代初年,統(tǒng)一天下,廢除周朝的封國與州的建制,實行郡縣制,天下共分36郡,每個郡轄縣若干。定縣名取山水之陰陽來定,山之南日陽,山之北日陰;水之南日陰,水之北日陽?;吹靥幱诨此?,即定名淮陰縣,其地域大體上是古淮河以南射陽湖畔的大部分地方,與現(xiàn)代的淮陰縣和淮陰區(qū)范圍都不同。清代的“海禁”,即海上的南糧北運的通道沒有開通?;搓幍拿さ匚辉谟凇敖敝獩_”和“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經(jīng)之孔道”。清代的縣分為四等,即以“沖、繁、疲、難”四字劃分縣缺:地當孔道者為“沖”;管轄面積大、事務繁重者為“繁”;賦多逋見者為“疲”;民刁俗悍命盜案多者為“難”。由此我們知道古淮陰今淮安自古就是運河漕運之要沖的“一等”地位。
二、周恩來筆下的運河岸邊“盜以悔罪”的史事
少年周恩來在紀事散文《射陽憶舊》中寫的一個“盜以悔罪”的故事,是他在淮城西門外、運河邊所見的真人真事。他說:“是日,淮郡市民,人言藉藉,群集西門外,觀盜之來?!边@個故事寫的是運河名城淮安城內(nèi)東長街的一個富戶人家,多為地主,也可能是地主兼資本家的商人,遭到無法生存的乞丐搶劫,“奪無數(shù)珍物而去”??h衙派護兵捕獲乞丐,乞丐奪刀,殺死護兵而逃走他鄉(xiāng),縣官嚴加緝捕,四年尚無下落。忽然有一天,逃走的盜賊在清江“被捕快發(fā)現(xiàn)直供不諱”,復被抓獲押入大牢。重點描寫了窮苦盜賊被押解刑場的一幕。點精之筆是盜賊當面向被其殺死的護兵的孤兒寡母懺悔,對其子說:“公子宥我?公子宥我!我非仇于汝父而殺之也,因自衛(wèi)之故,我之有罪于汝,非一言所可盡矣。今惟有一死,以謝汝,以慰汝父在地下之靈。我甚樂死,我今將往死所矣。”可貴之處,一個16歲的少年,競能抓住“非仇于汝父而殺之”、“因自衛(wèi)之故”兩個關(guān)鍵詞,發(fā)出這樣的感悟:“及今思之,猶如昨日。夫人之同情,有感化于默者,受教者忘其為教。”“同為人者,皆有不可移之正義?!薄坝嘤^盜之初,固甚恨其為人矣。及盜以悔罪而生自覺心,而余及變?yōu)楸嶂睢!本蜕倌曛芏鱽懋敃r的閱歷和見識,不可能弄清貧富矛盾的階級本質(zhì),但是他能認識到人性的感化,特別是對被殺之盜的悔罪“自覺心”而產(chǎn)生的“悲酸之念”,實屬超群之見!
三、周恩來筆下的運河畔淮城里的“誠實守信”史事
周恩來筆下的“誠實守信”故事,寫的是運河之濱淮安城內(nèi)的一位誠實守信、不取不義之財?shù)母F苦仆人,謳歌其“樸誠”的素質(zhì),針對清朝末年官場的嚴重腐敗,“以諷天下之公仆”。這位仆人,出生在運河岸邊的窮苦農(nóng)家,十幾歲就到城里一戶士紳家當仆人,因勤勞、樸實,受到主人的信用,從柴米油鹽管起,成為管家仆人,受到其他仆人忌妒。但是,主人經(jīng)過幾次考驗,進一步信任他、重用他。一日主人外出,“置錢千貫”,鎖在家中,把鑰匙交給仆人保管、使用,當主人回來清點,開支和積余不錯分文。這個仆人看破人生,固守貧窮,不娶妻、不生子,僅有一過繼子,54歲時患重病,拿出200元交給嗣子,交待說:這是我數(shù)十年辛苦的積蓄,你以十幾元葬我,其余的留給你謀生計。雇用仆人的士紳知道仆人的臨終之舉,深受感動,贈400元給其嗣子。嗣子不要。士紳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說此錢是其父存放在他家的,應該交與嗣子。嗣子才“拜而受之”。
周恩來編寫的這一故事,某些情節(jié)與他的奶媽蔣氏的人品有許多相似之處。由于少年周恩來感受極深,所以在散文結(jié)尾點明如何看待人與金錢以及信義與私利的關(guān)系:“夫錢猶膩,近則受污。古今士夫,以此壞名節(jié)者,何可勝數(shù)!而閭巷細民,目不知書,乃能慎于所守,不敢自監(jiān)而自盜焉。《論語》所謂見利思義者,其在斯人歟!某仆安在!吾將公之天下,使四萬萬人(當時的全國人口總數(shù))共得而仆之,必不負所托也?!甭?lián)系現(xiàn)實的反腐倡廉和提倡誠實守信、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就更應該弘揚淮民的這種傳統(tǒng)的純樸之風了!
四、周恩來筆下的以運河為背景的小說《巾幗英雄》
知道周恩來寫過小說的人很少,讀過周恩來小說的人可能就更少了。南開大學歷史檔案館保存的周恩來主編的公開發(fā)行的《敬業(yè)》刊物上,連載了周恩來所著的以淮安到揚州的京杭運河段里運河為背景的俠義小說《巾幗英雄》,現(xiàn)在只有1、2期上所載的兩部分,因第3期《敬業(yè)》刊物至今未能發(fā)現(xiàn),所以就無法知道這篇小說的結(jié)局,但是,細讀之后,對小說的大體情節(jié)還是可以了解的。
小說故事的大體內(nèi)容是:俠女“姓洪,小字飛影,喜青衣,故其母呼之為青兒”?!扒鄡罕炯掖蠼被搓帯!逼涓甘俏涔Τ旱谋gS頭目“洪老虎”,“慷慨好義,性和順,嫉惡濟貧,有古大俠風?!薄扒鄡杭壬L名門,自幼有殊力,綽然有乃父風”,有著“俠烈心腸”。青兒有一叔父名洪直,一兄長名洪湖,二人武功均不如青兒,但“賦性暴虐”,不聽青兒勸說,常與官吏勾結(jié),魚肉人民。有一鄰居兒子因科舉考試不中,“郁郁含恨而亡”。其妻張氏賢良,自愿守寡服侍公婆??墒菑埮笩o恥,卻要嫁女得錢。不料張氏守節(jié),誓死不從,自縊身亡。張氏反誣告親家夫婦倆害死其女。一審因張某無憑,被判“誣詐之罪”。張某賊心不死,又找到青兒的叔父和兄長,由其輸通縣官,允諾官司打贏,平分親家的家產(chǎn)。經(jīng)過洪直、洪湖從中行賄斡旋,縣令顛倒是非,果然把親家夫婦判罪入獄。青兒抱打不平,冒險深夜劫獄,救出蒙冤的親家老夫妻二人,又駕船沿著大運河,把他倆送往揚州避難。
這部不完整的小說,僅上半部分就有很強的可讀性,首先是對淮上風光,描寫得生動精練。如小說一開頭就寫道:“寂寂荒郊,茫茫曠野。時則晨星隱隱,曉霧沉沉,幾處煙云,一灣流水。涼風吹帽,細雨沾衣。茹茵碧草,回旋路左?!逼浯问侨宋飩€性鮮明。突出是青兒仗義行俠與其叔父和哥哥貪財害人的對比極為強烈。再次借俠義故事,抨擊了清朝末年官場的黑暗。小說感嘆:“嗟呼!世欲澆漓,江河日下,鉆營狗茍之徒,貪贓枉法之官,肆其所為,恬不為恥?!毙≌f又難能可貴地明確“試問:以斯種混沌官吏理民事,則民生之憔悴,民智之閉塞,民德之弱薄,彼烏能一一及之,興利除弊,為民謀幸福哉”?他揭露批判了混沌官吏,對受迫害的忠厚純樸的民眾表示了極大的同情與歌頌。
(責任編輯:聶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