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仕
◆摘? 要:對于綜合性教學,其是利用多種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寫作水平等多面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在五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探索綜合教學的方法,有助于幫助五年級學生提高自身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
◆關鍵詞:小學五年級;語文;綜合性教學
1引言
五年級處于小學十分重要的階段,面臨著對知識的總結以及學習內(nèi)容的更大挑戰(zhàn)。為了使五年級的學生可以提高自身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優(yōu)化教學效果,綜合性學習已經(jīng)慢慢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綜合性學習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放下負擔,能夠利用各種實踐活動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2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展開教學
五年級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往往會根據(jù)一個問題引出許多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同時,也要注重以課本內(nèi)容為主,將想象與與實際理論相結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也滿足了中考的應試要求。在《景陽岡》一課中主要描述的是“武松”這一人物形象。教師在講課之前,可以先將學生進行分組。然后提出問題:在你眼里,本文中的武松是怎樣的一個人?通過哪些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來的?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閱讀課本,進行思考。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進行適當?shù)囊龑?。例如,通過武松赤手空拳與兇猛的老虎進行打斗,看得出武松是一個十分勇武的人。再比如“原來這樣。我吃了三碗,為何不醉?”“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等等他與店家說的話,看得出他是一個豪放又倔強的人。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也沒有偏離教材內(nèi)容。
3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在綜合性教學中,應該要處于課堂主體的地位。老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適當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任務。例如,在五年級課本中有《草船借箭》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周瑜、諸葛亮和曹操關于借箭而發(fā)生的故事。老師在帶領學生對課文有初步認知后,可以與學生開展角色扮演的游戲。讓學生對人物有充分的理解后,在進行分組表演。由于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與謀略,于是通過商量軍事,要求其十天內(nèi)造十萬支箭??吹贸鲋荑な且粋€用心險惡,嫉妒賢能的人;諸葛亮在借船一事中做出的謀略,體現(xiàn)出他是一個有膽有識、足智多謀的人;而文章中的魯肅則是一個忠厚、顧大局的人。通過學生對這些人物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既在課堂學習中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增添了課堂的愉悅與輕松感,使其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著極大的幫助。
4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使用
由于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資源顯然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先進的教學資源對五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極大的幫助。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與多媒體教學,為語文課堂提供更豐富的知識內(nèi)容。教師應該尋找與課堂相關的、豐富多彩的動畫或電影片段,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改進課堂教學模式,不再使用單一的講課方法,以學生為主題,帶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新,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學習體驗,有利于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此外,教師要重視對課外教學資源的合理使用,將其聯(lián)系到實際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使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得到提升。
5針對不同學生采用個性教學
綜合性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提高自身學習語文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以及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可以踴躍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受到平等對待,給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zhì)量。教師根據(jù)每一位學生的反饋,積極探索其中出現(xiàn)的問題與值得積累的經(jīng)驗,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到與學生做朋友,公平公正。這樣,學生與老師共同努力,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與環(huán)境,為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提供了進一步的保障。
6細化練習過程,促進自我思考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體系中,由于語文科目的題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性與解題模板。因此,教師往往重視對于題型的反復練習,強調(diào)學生要通過數(shù)次相同題型的練習掌握同類型題目的通用解題思維,以多次做題的體驗形成對于該類題目的機械式記憶。該練習方式存在簡單、高效的優(yōu)點,但在對學生的長期發(fā)展方面極為不利。機械式的練習的確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對某一做題模式的經(jīng)驗,但在長期的刷題中,學生的做題思維容易僵化。例如在五年級《楓橋夜泊》一課的教學過程中,誘導學生進行對詩人為何而“愁”的疑問的思考,是一大重點。若學生單純從“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一句來分析,簡單分析出其中的詩人漂泊的寂寞感覺作為解答,將會導致學生單純以意象作為分析的標準的思維習慣。小學教師必須對詩人的生平背景進行介紹,點出張繼求取仕途功名后多次輾轉他鄉(xiāng)的經(jīng)歷,挖掘詩人心中寂寞與愁思的根源在于其思鄉(xiāng)之情。通過細化教學中的練習過程,結合詩人生平與時代背景以對意象的分析,促進對學生的文本綜合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7結束語
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面臨著學習上巨大的考驗,教師必須為其打下良好的基礎。綜合性教學的目的是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的表達自己、反思自己,發(fā)展自己。這就要求教師需要采取多種綜合性活動,帶領每一位學生參與到其中,在過程中反思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的解決。這樣便可以為學生學習語文奠定堅實的基礎,推動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鄭憶清.關于小學五年級語文綜合性教學探討[J].教師,2017(18):37-37.
[2]仁青曲珍.對小學五年級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探析[J].考試周刊,2016(54):55-55.
[3]姚武.對小學五年級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思考[J].語文課內(nèi)外,2018(3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