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珍
◆摘? 要:當前,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通常會采用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師生互動的定義也在不斷更新,必須采用更加科學和豐富的引導方式,否則師生間難以互動得更有效。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仍存有互動氛圍缺少感情、互動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互動程度不夠深入的問題,需要教師采取增進互動的情感表達、更新互動模式、深化互動程度的策略,以此來促進師生互動有效性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有效性
由于語文學科具有知識性與工具性相結合的特點,除了重視構建學生知識體系外,還應重視學生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注重開展師生互動有效性會有助于師生情感的良性發(fā)展,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知識內(nèi)容,建立語文核心素養(yǎng)。如何做出有效的師生互動設計,提高互動的有效性對教師來說是一項重要課題。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師生互動氛圍缺少感情
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師生互動的功能認知有偏差,認為互動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服務,將成績提高作為課堂教學的唯一目標。從實踐來看,教師熱衷于單方面提問學生,盡管這種方式可以促進師生交流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是過程略顯僵化呆板,將學生置于被動地位,忽略了學生個性化發(fā)展以及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互動,并沒有真正拉近師生距離,從而無法把握學生能力提升的需要。
(二)師生互動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方法大多具有單一性和單向性特征,教師采用的互動方法也傾向流于表面化形式化,使得教師居于強勢,學生居于弱勢,并且教師僅僅針對特定的主題進行提問,使學生思考的時間被壓縮,進而影響互動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互動設計應該是有節(jié)奏的,準確把握互動的時機很重要,同時控制互動的數(shù)量,過多的互動和過少的互動都會影響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對互動環(huán)節(jié)進行合理的設計,對互動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達到良好的成效。
(三)師生互動程度不夠深入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師生互動中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與解決問題,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教師對互動模式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否則不利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探究和擴展。但實際上很多教師都不能完全理解應該如何有效互動,對互動達到的效果也沒有預期,較少考量學生的語言表達、價值觀等素質(zhì)培養(yǎng)。因此教師不能只是單調(diào)地提問、講解,使問題停留在淺層次的層面,應采取啟發(fā)式、創(chuàng)新性的互動模式。
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有效性的策略
(一)開展增進情感表達的互動
無論是課堂內(nèi)還是課堂外,教師能夠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能夠與學生成為朋友,使得學生愿意與教師親近,如此才能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與發(fā)展。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情境,學生才能形成豐富獨特的思考感悟,增進師生間和生生間的情誼[1]。
在上課時,營造和諧的氛圍和教學情境可通過朗讀和借助多媒體的形式,比如在講解《聽聽,秋的聲音》時,讓學生以分小組比賽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不同場景下秋的聲音,由學生進行評測和投票,既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再比如在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教師尋找與花有關的圖片或視頻,在課堂上展示和播放,學生可以一邊觀摩一邊閱讀,增添了課堂樂趣,增進了情感的表達,也加強了互動效果。
(二)對互動模式進行改進和更新
對于互動模式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實踐應用中不斷摸索經(jīng)驗,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量體裁衣,探索適應學生的互動模式。比如除了教師評價,也可采取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方式,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同時也讓學生更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
在互動過程中,教師一要注重多元化,規(guī)避僵化的模式,可以從不同角度來互動,從生活經(jīng)歷里入手會使學生更易于接受,并能更好地啟發(fā)學生思考,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教師在進行《西門豹》教學時,可安排情景劇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西門豹、老大爺、巫婆、官紳等角色扮演,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二是教師也需要注重互動的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被覆蓋到,比如在討論問題的時候采取分小組的方式,先組內(nèi)討論,每個組再推選代表發(fā)言。三是教師需要注意在互動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互動過程可以進一步加深習慣,使學生善于傾聽、善于思考、善于學習、善于反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深化和優(yōu)化互動程度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課文內(nèi)容,使學生加深理解,更要傳授學習方法,使學生吸收課文中心思想,體會課文思想感情。而小學生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因此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設計互動內(nèi)容和方式,可借助網(wǎng)絡、書籍等渠道,并引導每位學生敢于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教學中,教師通過分別解釋每一句的意思,讓學生體會作者描寫的勞動場面,同時觀看與夏時勞動有關的圖片,讓學生形成畫面感,并提問學生“你想到的畫面是什么樣的?試著描述出來”,督促學生踴躍發(fā)言并進行總結,之后讓學生分組討論這首詩的中心思想。這一流程可以幫助學生對農(nóng)村夏日生活勞作從抽象的理解轉為具象的畫面,并提高欣賞美和鑒賞美的能力,體會農(nóng)村兒童的天真情趣和初夏時農(nóng)民忙碌的勞作氛圍,進而達到互動的效果。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探索、不斷研究、不斷反思、不斷總結,通過良好有效的師生互動來建立現(xiàn)代教學觀念、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同時根據(jù)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斷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和氛圍、不斷更新和創(chuàng)新互動模式,不斷深化和優(yōu)化互動設計,進而促進師生互動有效性的提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戚素紅.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8):12-13.
[2]牛雪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J].學周刊,2019(2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