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漢麗
摘 要:品德課與社會課中存在著教育偏離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重形式輕內(nèi)涵的問題。文章以人文教育為基礎,以多元視角為手段,以社會價值為取向,以實踐能力為目標,利用提問法、閱讀教學、比較法等教學方法,對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路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9-0022-02
教育部頒布《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來,品德與社會課開始以綜合課程為主,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符合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雖然《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品德與社會課指明了培養(yǎng)目標,但一些教師還不熟悉綜合課程的知識結構、教學方法等,并沒有真正發(fā)揮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要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探索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路徑,以促進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
一、基于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原則
品德與社會課注重學生整體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注重學習過程的參與和體驗。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上好品德與社會課,就必須明確把握好品德與社會課的核心要旨。
1.以人文教育為基礎
人文素養(yǎng)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識和認知外,還要學會尊重他人,具備欣賞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具有正確的審美取向,尊重文化的多元化。人文教育要讓學生學會理解他人,以善良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正確處理個人、集體的關系,促進學生人格和人性以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在人文教育中,教師要以問題導入促進學生思考,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而品德與社會課更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的滋養(yǎng),學生不僅學習知識和技能,還涉及人格尊嚴和尊重他人的價值觀,這些都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
2.以多元視角為手段
能夠從多個角度多方面考慮問題,能夠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問題,能夠獨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夠大膽想象并勇敢地表達出來,能夠吃苦耐勞和不懂就問,能夠團結合作與他人友好相處等,這些都是學生必備的能力。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要提出合理的問題,循循善誘,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支持他們的想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他們。第一,以歷史視角構建世界觀,讓學生知道自己與他人、社會是分不開的,要與他人建立友好的關系,和諧相處。第二,以全球視野擴大認知,讓學生理解文化的多樣性,認識外國文化,接觸除了學校、家庭、社區(qū)以外的文化,樹立全球共同體意識,認識自己與外界的關系,關注社會上發(fā)生的大事,養(yǎng)成大局意識。第三,以文化視角傳承民族文化,讓學生認識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及外國文化的多樣化,樹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繼承觀,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第四,以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促進思維發(fā)展,讓學生辯證地認識事物,不固執(zhí)己見,敢于挑戰(zhàn)。
3.以社會價值為取向
通過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學生能知道自己是一個社會中的人,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從而培養(yǎng)集體意識。因此,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要讓學生樹立公平、公正、法治等社會意識,培養(yǎng)學生勇敢、善良、忠誠等道德品質(zhì),讓學生認同民族文化,關注發(fā)生的大事件,進而提升服務社會、貢獻社會的意識。
4.以實踐能力為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思想。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盡量選取學生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題材,激發(fā)學生去思考、分析、探索,進而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體會學習的樂趣。
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偏離教學目標
一些學校不重視品德與社會課,在教師配置和教學管理等方面比較薄弱。據(jù)調(diào)查,一些學校的品德與社會課每周開課學時數(shù)低,有時還會被其他課程占用,部分品社教師不夠?qū)I(yè),備課不充分,甚至在課上讓學生做其他學科的作業(yè)。還有部分品社教師在教學中以講授為主,內(nèi)容枯燥,并沒有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
2.教學資源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
由于教學資源不足,教科書成為很多品社教師唯一的教學工具??傮w來看,教科書呈現(xiàn)的內(nèi)容較少,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如果品社教師不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fā),不從學生的認知需要和情感體驗出發(fā),僅從自己的主觀認知和知識的單一性出發(fā),忽視學生的自我思考和體驗,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學生的思維拓展。因此,品社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開發(fā)學習資源,讓學生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3.教學方法重形式輕內(nèi)涵
一些品社教師沒有很好地利用觀察法、問答法、游戲法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要么生搬硬套,要么就是灌輸、訓導,沒有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有的品社教師一節(jié)課中使用多種教學方法,這些方法缺乏有機聯(lián)系,反而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
三、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路徑
1.以閱讀教學強化人文教育
在品德與社會課中,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應不同于語文課中的閱讀,不拘泥于字、句、詞的理解,要強調(diào)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得一種主觀性、個體性的認識,對事物有所感悟和反思。根據(jù)品德與社會課的主題,教師要有計劃地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讓學生熱愛閱讀,養(yǎng)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和方法,并通過討論、對話、分析、表達等方式促進他們對閱讀內(nèi)容的思考和理解,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
2.采用問答法促進學生思考
教學是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來展開的,“提問題”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有效的問題能促進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去探索和分析“是什么”“為什么”等問題,并在思考中學習到知識。提問的方式方法、時機都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品社教師要多花經(jīng)歷和時間去備課,做好問題與下一個內(nèi)容的銜接,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索、分析問題來提升認知,并鼓勵學生尋找問題的解決措施,再生成新的問題,進而讓他們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3.運用比較法提升學生認識
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調(diào)整教學方法,開展環(huán)境教育、國際教育等,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社會現(xiàn)實,理性看待社會問題。比較法能使多種學科建立聯(lián)系,讓學生通過比較理解不同文化、制度的差異,更好地包容、接納這個世界,
4.以創(chuàng)新思維構建實踐基礎
創(chuàng)新能力要求學生的思維要具有獨特性、靈敏性、延展性。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利用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分析、總結,最終解決問題,為以后的實踐打好基礎。
四、結語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的內(nèi)容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這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遵循教學規(guī)律,注重教學實踐,挖掘教學中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喜歡上品德與社會課,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范微微,俞春霞.基于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路徑探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01).
[2]劉麗華.核心素養(yǎng)下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之管見[J].基礎教育參考,2017(21).
[3]楊寶清.體驗學習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作用及實施途徑[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06).
[4]吳桂雙.“以生為本”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施[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