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改莉
幼兒階段是兒童機能發(fā)展和身體發(fā)育最為迅速的階段,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幼兒身體和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健康第一步主要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進餐習慣,這就要求幼兒園必須在小班開始就牢牢抓緊培養(yǎng)幼兒的進餐習慣。作為小班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善于觀察每一位孩子,從中發(fā)現(xiàn)她們的不同,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來引導幼兒不偏食、挑食,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我們幼兒園所處位置在一個小縣城的城郊區(qū),班里有36名幼兒,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父母雙雙在上班,無法照顧幼兒一日三餐及生活,從小便將孩子交于家里老人撫養(yǎng),眾所周知,老人帶的孩子都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尤其在進餐方面很糟糕。幼兒不吃飯,老人們會追著哄著喂,甚至有的會打罵孩子,都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用餐環(huán)境,更別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了。一次家長會上,有好多家長問:“我家的孩子吃飯怎么樣?”“孩子不吃飯就打”“不想吃就不要給吃了,我放學給吃”……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家長們最在意的事情。幼兒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旺盛時期,平衡膳食,合理的營養(yǎng)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基本物質(zhì)條件。但目前有不少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存在著重智力開發(fā)、吃得“好”,卻輕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許多幼兒形成吃飯?zhí)籼?、挑食、偏食、邊吃邊玩等不良飲食習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體營養(yǎng)比例失調(diào),引起各種營養(yǎng)不良癥狀,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的培養(yǎng),我將進餐環(huán)節(jié)分為餐前準備、進餐時、進餐后三部分,每部分著進行教育。
餐前準備:手每天接觸外界物體最多,是最容易受污染。特別是幼兒,由于好動且飯前不洗手,就會將手上的細菌吃進體內(nèi)而生病。因此,洗手是餐前準備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對于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十分重要。我按照生活衛(wèi)生習慣領域目標中的洗手方法進行組織,讓幼兒知道洗手的順序(挽袖、打濕、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凈,甩手上的水),剛開始學時,一不注意,孩子們的袖子就弄濕了,借此機會,我就給孩子們做示范——挽袖,并一邊洗手一邊教幼兒說:“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頭洗仔細,小手腕別忘記?!边@樣,孩子們把洗手當作游戲,使幼兒養(yǎng)成餐前洗手的好習慣。
洗完手就進行吃飯了嗎?當然不是。在飯前,我們會先做一些愉快安靜的游戲,然后讓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許多,最后我告訴他們今天吃的是一種營養(yǎng)特別豐富的菜,多吃它會長高,長聰明,看誰吃得又多又香。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被調(diào)動,相互比著吃,往往會吃得很香。接下來我們要進行餐前禮儀。老師說:“用餐時間到!”幼兒說“感謝農(nóng)民伯伯辛苦勞作使我有飯吃,感謝廚房叔叔阿姨給我做飯吃,感謝老師為我盛飯吃”,老師:“請用餐!”幼兒:“謝謝老師!”入園第一天就開始用餐禮儀,這是教孩子感恩的最好一課,也是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必不可少環(huán)節(jié)。
進餐時:根據(jù)小班幼兒“好模仿”“喜表揚”的特點,我就利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情緒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兒不喜歡吃芹菜,一碰上“土豆芹菜”,吃飯就特別慢,勺子在碗里里攪來攪去,說著我不要吃芹菜,面對這一問題,我一方面給他們講自編的故事“芹菜營養(yǎng)多多”,讓他們知道芹菜對人的好處可多了,一方面故意聞聞飯菜說:“哇,今天的飯菜好香呀!”,并很想吃的樣子,告訴她們老師最喜歡吃芹菜了,不知道有哪些小朋友和老師一樣愛吃,進行語言誘惑。在孩子吃進去后及時表楊,調(diào)動幼兒的情緒。
有些幼兒從小就不喜歡吃某種食物,要他一下子喜歡或者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當然也是不太現(xiàn)實的。對這類幼兒我采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小朋友王子成,不吃綠色蔬菜,開始他一看到綠色的蔬菜就搖頭,表示不吃,我會引導他吃一點,并及時進行鼓勵,現(xiàn)在能稍微吃點了。
對偏食、剩飯的幼兒我那怕是一點點進步,我都給予鼓勵,發(fā)給孩子一朵小紅花,小貼畫、小卡片等,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改正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
進餐后:提醒幼兒主動將自己的桌子收拾干凈,將灑下的飯菜撿到垃圾桶里,并把小椅子架起來。最后提醒幼兒去漱口擦嘴巴,將碗勺放到指定地點。
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家長的密切配合,如果只限制在幼兒園內(nèi)就很難真正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為了有較好的教學效果,使家園同步,我們在家長接待日活動中向家長介紹了孩子在園進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偏食、挑食對孩子帶來的嚴重后果,以引起家長的重視。并經(jīng)常與個別進餐習慣差的幼兒家長交流尋找原因取得共識,尋求解決方法。
1.更新家長的觀念
父母要改變認識,不要總擔心孩子餓著,要讓孩子知道,吃飯就該有好習慣,是文明行為,不能邊吃邊玩。家長接孩子后不要立刻給幼兒吃零食,這樣幾次過后,孩子就建立了一種新認識:不好好吃飯就意味著挨餓,自然就會按時吃飯了。根據(jù)課題研究,我對全班家長發(fā)放了《良好進餐習慣19條》以及相應的家庭指導措施。
2.對孩子要放手
包辦型的教育,對孩子是不利于其生長發(fā)育的,長期包辦就會使孩子形成依賴性很強的心理,凡事不會自主,不喜歡接受新事物。
3.提前適應法
我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菜市場買菜,一起洗菜,參與做飯做菜等等,讓孩子看到蔬菜是如何變成好吃的食物的,一邊給孩子講各種食物的營養(yǎng),吃了會怎么樣,讓孩子提前接受要吃的食物,這樣更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也更容易接受食物。
總之,對小班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yǎng)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采取有趣、直觀、形象的、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教學方法來進行,那肯定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使幼兒的身心進一步得到健康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