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藝寧
摘 要:2019年,Vlog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形態(tài),逐漸被媒體廣泛使用于時政新聞報道中。在此背景下,時政新聞Vlog中的出鏡記者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央視記者康輝、中國日報記者彭譯萱、香港文匯報記者凱雷關注度較高。這些記者雖個人風格各異,但報道策略存在共通之處,如善于設置“副話題新聞”、采用人格化表達的敘事策略、使用第一人稱的話語風格、具有較強的互動性等。本文對出鏡記者的報道策略及其作品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Vlog;出鏡記者;時政新聞;報道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8-00-02
Vlog(Video blog)即視頻播客,通過記錄者第一視角,用平等、日??谡Z化的生活語態(tài)記錄生活,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視頻日記。據第4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我國短視頻用戶已經高達6.48億。隨著數字傳輸技術的進步、視頻制作門檻的不斷降低、觀眾對個性化視頻表達方式的需求涌現,Vlog的形式被逐漸使用于時政新聞的報道中。這也意味著傳統(tǒng)新聞業(yè)面臨著一次新的顛覆。
2019年,各大媒體紛紛作出嘗試,如兩會期間,中國日報推出《小姐姐的兩會初體驗》、央視推出《我的上會Vlog》;習近平出訪希臘及參與金磚五國峰會期間,央視推出《康輝的Vlog》等。與此相伴,時政新聞Vlog中的出鏡記者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他們帶領觀眾了解和走近新聞事件,并與觀眾展開對話,從而使得新聞更具互動性、親和感和沉浸感。
基于此,本文將對時政新聞Vlog中的出鏡記者群體進行研究,重點選取2019年較為成功的Vlog出鏡記者及其作品為樣本,分析他們采用Vlog進行時政新聞報道時采用的策略。
一、Vlog出鏡記者的報道策略
(一)傳播內容:設置“副話題新聞”
在報道重大時政新聞之時,傳統(tǒng)媒體多聚焦于關乎國計民生的硬新聞,強調權威性和即時性。即使隨著傳播形式的不斷革新,直播、H5、動畫等形式被逐漸采用,但時政新聞報道仍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與觀眾間始終存在著巨大的情感距離。而Vlog的主題則走進“幕后”,對新聞熱點進行補充。它關注“副話題新聞”,即圍繞熱點展開的、核心主題以外延伸而來的熱點周邊新聞。Vlog出鏡記者通過報道新聞現場幕后的故事、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感悟等,不但能夠吸引年輕受眾的關注,并且能夠達到補充、豐富重大時政新聞報道內容及細節(jié)的效果。
(二)敘事策略:人格化表達
“在媒介生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今天,新聞的敘事語言、敘事結構、敘事方式以及敘事風格都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敘事能力已經成為決定媒介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痹趥鹘y(tǒng)的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出鏡記者的真實人格往往被職業(yè)角色所取代,這要求他們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從而契合受眾眼中標準、權威、客觀的形象。而在Vlog中,記者的敘事策略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擁有更廣闊的個性表達空間,“人格真實”被放大,這促使他們將人格化的表達方式與新聞職業(yè)角色相結合,樹立自己獨特的人格標簽。這意味著,Vlog記者可以在視頻中展示自己的個性,其人格魅力成為打動觀眾的重要因素。
(三)話語風格: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敘事,能通過自身具有的謙虛感,讓新聞報道更易于貼近受眾,同時能讓受眾感到足夠的尊重?!跋噍^于冷漠的第三人稱,第一人稱敘事更具親和力,它在吸引受眾并建立親切好感的印象中有著獨特的潤滑劑作用。”Vlog多采用第一人稱的視角,記者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記者形象,而是成為“探尋者”。以作者的視角來看事情的經過,將觀眾帶入正在發(fā)生的新聞事件之中,鏡頭聚焦在記者本人、被采訪者及采訪環(huán)境等要素上,通過這種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真實還原事件原貌,同時營造在場感和代入感,使得觀眾能夠“沉浸其中”。
(四)對話形式:即時互動
Vlog中的出鏡記者大多采用兩種方式進行互動。第一,記者根據觀眾評論,選取關注度高的話題進行拍攝,或對觀眾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觀眾發(fā)現自己的評論得到回應時,極有可能再次引發(fā)其互動熱情,增強用戶黏性;同時,還可能吸引新的用戶關注。第二,記者間可以進行互動。如一位記者可以對另一位記者Vlog中提出的問題進行包含視頻、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的回應。記者間的話題聯(lián)動,有利于進一步拓展話題影響力。
二、Vlog出鏡記者及其作品分析
(一)CCTV記者康輝報道策略分析
圍繞習近平主席赴巴西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一次會晤及訪問希臘的外交事件,CCTV記者康輝共發(fā)布六期Vlog。據統(tǒng)計,康輝發(fā)布的六期Vlog播放量在微博端播放量高達近1000萬。
1.顛覆傳統(tǒng)主持人形象
在“康輝的Vlog”中,一直因新聞聯(lián)播主持人身份而廣為人知的記者康輝,一改往日臺前正襟危坐的形象,首次帶大家走進了他的生活,介紹出訪記者的工作環(huán)境、化妝包、行李箱等細節(jié),并且還在視頻中讓大家檢驗自己的“Vlog”發(fā)音是否有誤,這種真實的人格化表達,顛覆了觀眾對新聞播音員“專業(yè)但千篇一律、缺乏個性”的刻板印象,從而有利于拉近受眾和記者之間的距離。
2.與觀眾及其他記者形成互動
在“康輝的Vlog”中,微博用戶因康輝被多次搶鏡而紛紛表示“心疼康輝”,于是康輝主動推出了搶鏡合集,再次在微博上引發(fā)大量關注。在第一期的Vlog中,網友指出康輝將Vlog讀錯了,于是在第二期視頻中,康輝大方回應自己的錯誤,并讓網友檢查自己新的發(fā)音是否正確??递x由于在Vlog中及時反饋網友留言,在微博再一次引發(fā)大量討論。
(二)中國日報彭譯萱報道策略分析
彭譯萱曾發(fā)布“小姐姐的兩會初體驗”、獻禮祖國七十華誕“新青年新力量”等系列Vlog?!坝浾咝∨怼钡腣log在微博、微信及各大視頻平臺總播放量超過480萬。
1.善于設置“副話題新聞”
中國日報社從“記者小彭”的視角出發(fā),發(fā)布了“小姐姐的兩會初體驗”系列Vlog。在四期“兩會Vlog”中,圍繞兩會著裝要求、采訪過程、爆款視頻秘籍等副話題進行拍攝,這不僅能夠為觀眾提供類型豐富、角度多元的兩會信息,還能通過這種“接地氣”的表達方式吸引更多討論與關注。
2.人格化表達展示個人魅力
在“新青年新力量”系列Vlog中,“記者小彭”會同訪談主人公一同體驗對方的生活。拍攝過程中,“記者小彭”經常將自己和受訪者置于同一畫框中,這能夠將“自己”拉入事件之中,以主觀視角介入客觀敘事,從而讓觀眾感受這是具有創(chuàng)作者“小彭姐姐”個人特點和情感的視頻。在結尾,“記者小彭”往往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向觀眾談論這次采訪帶給自己的體驗和啟示,這也會給觀眾面對面聊天之感,從而引發(fā)觀眾對于深度訪談主題的思考。
(三)香港文匯報記者凱雷報道策略分析
兩會期間,香港文匯報記者凱雷在其個人微博賬號(@凱雷)上發(fā)布系列Vlog,其中單個視頻播放量最高達到67萬。
1.從采訪經歷中介紹兩會
作為從業(yè)多年的資深記者,凱雷的Vlog多提及其過去的采訪細節(jié),用生動性與趣味性兼具的采訪故事,吸引受眾注意力。如其Vlog提到自己參加福建省長發(fā)布會的經歷,進而介紹“兩會點名官獨家秘籍”;講述自己在飲水機前采訪部長的經歷,進而普及兩會茶杯變遷。
2.通過私人賬號與觀眾進行直接互動
與上述兩位記者通過媒體官方微博賬號發(fā)布Vlog不同,凱雷將視頻發(fā)布在自己的個人微博賬號上。在其發(fā)布的Vlog微博下,凱雷通過回復用戶評論及在評論區(qū)留言補充自己的觀點的形式,和用戶進行互動。如用戶王冰汝評論在“兩會茶杯里的故事,乘喝茶之機采訪部長秘籍”視頻下評論“凱雷哥你跑兩會一天要上多少次廁所,廁所門口堵人也是可以的?!眲P雷玩笑式地回復道“哎呀提醒我,我再做一期去廁所的”。
三、結語
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形態(tài),Vlog在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報道方式、豐富報道內容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而時政新聞Vlog中的出鏡記者,也在不斷嘗試改進報道策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看到Vlog對時政新聞報道產生的積極影響時,如何處理可能存在的新聞過度娛樂化與表演化、忽視打造個人品牌等問題,則是記者們未來應認真思考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葛亮.視頻博客報道重大時政新聞的特點與局限[J].青年記者, 2019(12):65-66.
[2]談華偉.移動資訊直播出鏡記者的語言特點[J].青年記者,2019 (18):63-64.
[3]盛毅韜.短視頻分享應用與新聞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J].新聞世界, 2014(07):187-188.
[4]吳洪莉,劉夢嬌.VLOG:短視頻下一個爆發(fā)點——基于B站的熱門Vlog視頻內容生產策略分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06).
[5]周勇,倪樂融,李瀟瀟.“沉浸式新聞”傳播效果的實證研究——基于信息認知、情感感知與態(tài)度意向的實驗[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