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后偉
作為臨床常見疾病,腰背肌筋膜炎是由于寒冷、慢性腰肌勞損、潮濕、急性扭挫傷、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引起腰背部筋膜及肌肉組織發(fā)生纖維性病變、水腫等無菌性炎癥[1]。臨床表現(xiàn)為腰背部彌漫性或局部疼痛、腰背部發(fā)涼、肌肉痙攣、皮膚麻木、運動受限等癥狀。多見于40歲以上中年群體[2]。腰背肌筋膜炎與腰椎腫瘤、結(jié)核、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相似性較高,因此,臨床診斷除病理學診斷外,還需配合X線、MRI等影像學檢查,以明確疾病類型,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腰背肌筋膜炎以對癥治療為主,日常需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受涼,可配合熱敷、按摩緩解癥狀[3]。常用的西醫(yī)治療藥物有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跌打丸、舒筋活血片等藥物,以達到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功能,促進康復的目的[4]。中醫(yī)臨床認為,腰背肌筋膜炎屬“痹證”“傷筋”范疇,風寒濕邪、牽拉勞損、肌肉勞損、急性扭傷等因素為該病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可導致氣血運行受滯,筋脈不通,不通則痛。艾灸通過對對應穴位實施熏灸,可健脾調(diào)中,溫經(jīng)活血,暢通經(jīng)絡,有效改善腰背肌筋膜炎臨床癥狀,促進康復[5]。本研究探討艾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年8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2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根據(jù)電腦隨機盲選法,分為艾灸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18例,女23例;年齡37~66歲,平均(42.15±4.07)歲;病程2~5年,平均(2.89±0.57)年;活動受限15例,無法久坐17例,無法久臥12例,活動后緩解7例;致病原因:受涼15例,受濕9例,慢性勞損15例,其他2例。艾灸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35~69歲,平均(43.24±3.14)歲;病程1~6年,平均(2.97±0.66)年;活動受限18例,無法久坐12例,無法久臥11例,活動后緩解6例;致病原因:受涼11例,受濕12例,慢性勞損14例,其他4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比照《中醫(yī)病證臨床診斷標準》,符合腰背肌筋膜炎臨床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可參與研究;③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醒;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等重要器官器質(zhì)性障礙;②合并腰椎小關節(jié)紊亂、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退行性病變等腰椎疾?。虎酆喜⒓t斑狼瘡等免疫性疾??;④合并心血管疾病及孕婦或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推拿、鹽包熱敷等方式促進腰背肌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同時給予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廠家:德國泰姆勒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50064;規(guī)格:75 mg),口服,1次/d,1粒/次,必要時可增至2次/d,1粒/次,或遵醫(yī)囑。配合云南白藥氣霧劑(廠家: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53021103)外噴。連續(xù)用藥7 d。艾灸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艾灸治療。取穴:腰背部阿是穴、夾脊穴、背部俞穴。自制艾灸升降儀:將細艾絨均勻地鋪滿羅盤,艾灸室配置抽煙吸氣設備。艾灸前調(diào)解艾灸室溫度25~30 ℃,濕度50%~60%,2~3名護士操作。護士清潔雙手,更換消毒服,佩戴無菌消毒手套,使用碘伏或消毒酒精清潔穴位及周圍皮膚,穴位上覆無菌棉布隔灰。患者取俯臥位,用持物鉗夾酒精棉球點燃艾絨,將羅盤靠近患者,距離10~15 cm,避免燙傷皮膚,艾灸過程中,與患者保持溝通,及時詢問患者有無異常感覺,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發(fā)現(xiàn)心跳過速、面色潮紅、呼吸受限等異常情況時,立即停止艾灸,查找原因并采取對應措施解決,待患者生命體征恢復穩(wěn)定后再次實施艾灸。1次/d,一次30 min,連續(xù)艾灸7 d。
1.4 觀察指標①按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評定治療效果。治愈:腰背肌疼痛、腰椎活動受限等癥狀全部消失,可自如活動,且隨訪2個月,未見復發(fā);顯著好轉(zhuǎn):腰背肌疼痛、腰椎活動受限等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基本能自主活動,且隨訪2個月,未見復發(fā);好轉(zhuǎn):腰背肌疼痛、腰椎活動受限等癥狀有所緩解,活動時輕微不適,隨訪2個月,未見復發(fā);無效: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無緩解,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著好轉(zhuǎn)例數(shù)+好轉(zhuǎn)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同時隨訪6個月,比較疾病復發(fā)情況。②記錄2組患者腰背疼痛、肌肉痙攣、皮膚麻木、活動受限等癥狀改善時間。③使用功能障礙指數(shù)(Oswestry)從腰背部或下肢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行走、坐、臥、提物、站立、睡眠、性生活、社會活動、旅行等10個維度評估患者治療前后功能運行情況,每個維度1~5分,總分范圍10~50分,分數(shù)越高,功能障礙越嚴重。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艾灸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其疾病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癥狀消失改善對比艾灸組的腰背疼痛、肌肉痙攣、皮膚麻木、活動受限等癥狀改善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消失改善時間對比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Oswestry評分對比2組患者治療后的Oswestry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明顯下降(P<0.05),艾灸組治療后的Oswestry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Oswestry評分對比 (例,
腰背肌筋膜易在骨性附著點產(chǎn)生牽張或摩擦,致使軟組織受損。腰背肌筋膜炎發(fā)病初期主要表現(xiàn)為局限性損傷,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腰背肌筋膜受到持續(xù)性牽拉,日久則表現(xiàn)為炎性病變,引發(fā)周圍組織出現(xiàn)不同程度損傷,表現(xiàn)出疼痛癥狀[7]。其疼痛表現(xiàn)為,晨起痛,日間輕,傍晚復重,長時間久坐或久臥可加劇疼痛,因勞累或氣候變化而呈現(xiàn)不同的發(fā)作趨勢,病程長。該病查體時腰椎部可表現(xiàn)出明顯壓痛,觸摸時可呈現(xiàn)出放射性疼痛,臨床治療時需注意與腰椎壓縮性骨折、腰椎峽部裂、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鑒別[8]。腰背肌筋膜炎可對患者生活、睡眠產(chǎn)生嚴重影響,甚至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生理功能障礙,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
《素問·舉痛論》言:“經(jīng)脈流行不止,還周不休,寒氣入體則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則外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中醫(yī)將腰背肌筋膜炎歸為“痹證”范疇,筋和肌肉為主要致病部位,筋不通則痛,肌肉不榮則痛。因此,臨床治療應以促“通”為主,主要表現(xiàn)為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散寒除濕[9]。尹氏背部八卦穴將臍部作為治療中心,上至脊中穴,下至腰陽關穴,加之雙側(cè)腎根穴,形成“四正”;膏肓穴、胞肓穴形成“四隅”。此八穴主氣運化,可調(diào)動腎間動氣?!峨y經(jīng)》中有言:“臍下之氣,主人之命脈,十二經(jīng)之本,言曰原”“原者,為上、中、下三焦之尊”“焦為六腑之一,從火,可疏通水道,運行水液”,此言中的“火”,即為元氣,“水”,即為元精,命門即為元神?;鹗顷枤飧荆顷幯?,水與火協(xié)同,即為腎間動氣[10]。因此,可以說,尹氏背部八卦穴可運化腎間動氣,改善腰椎血流動力學,集養(yǎng)身、健體、治病為一體。阿是穴也稱天應穴、不定穴,無固定位置及名稱,以痛為腧。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有痛便有穴,阿是穴為人體主要壓痛點,通過酸、麻、脹、痛等知覺感覺及斑點、硬變、腫脹等皮膚變化可認定[11]。發(fā)病時,機體某一部位表現(xiàn)出氣血阻滯狀態(tài),氣血在局部聚集,即呈現(xiàn)阿是現(xiàn)象。當機體恢復健康后,氣血通暢,阿是穴疼痛情況也就解除。主要病變部位為經(jīng)脈,疼痛為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12]。阿是穴一般被用于治療各種局限性疼痛、軀體痛、臟腑病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病癥。針灸或艾灸該穴,可起到改善血液循環(huán),消除腫脹,促進血流,暢通經(jīng)絡,激發(fā)氣血運行等功效。
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條持續(xù)對體表穴位形成艾熱刺激,以達到激活經(jīng)氣,調(diào)整生理功能的目的。艾灸最早用于寒癥的治療中,后逐漸被延伸為治療全身疾病,效果顯著。艾灸方式有溫管艾條、溫灸器灸、電子艾條、隔姜灸等方式,其艾灸的穴位根據(jù)疾病而定,可起到局部刺激、調(diào)節(jié)經(jīng)絡、增強免疫、溫經(jīng)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防病保健等作用[13]?!侗静輳男隆分醒裕骸鞍~為純陽之性,通十二經(jīng),走三陰,理氣血,止諸血,溫中開郁……以之艾火,能透諸經(jīng)而除百病?!卑淖饔糜谌梭w中,可調(diào)和多種因素,與人體反應特性相互補充,從而起到整體治療作用。將其用于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療中,臨床應用價值較高[14]。
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配合云南白藥氣霧劑治療,并給予推拿、鹽包熱敷等常規(guī)治療,艾灸組在對照組治療方式基礎上,給予艾灸治療,結(jié)果顯示,艾灸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其疾病復發(fā)率短于對照組。提示艾灸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增強患者日?;顒幽芰Γ龠M康復,還能提高疾病治療效果,降低疾病復發(fā)風險,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艾灸組的腰背疼痛、肌肉痙攣、皮膚麻木、活動受限等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表明艾灸可縮短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癥狀消失時間,縮短康復進程,提升患者舒適度,促進康復。同時,艾灸組治療后的Oswestry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艾灸治療對于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消除炎癥反應,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方面有積極意義,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艾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臨床效果確切,可縮短患者癥狀消失時間,促進臨床癥狀改善,緩解疼痛,且治療后疾病復發(fā)率低,遠期療效較為理想,在臨床中應用價值較高,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