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飛
【摘 要】竹笛曲《山村迎親人》是著名笛子演奏家簡廣易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首經典竹笛代表作品,該作品創(chuàng)作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在這一時期,作曲家多以歌頌黨、歌頌國家為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山村迎親人》這首作品集傳統(tǒng)民族音樂素材、豐富的演奏技巧、動人的情感以及結合西方先進的創(chuàng)作手法于一體,至今仍然是許多專業(yè)演奏員和竹笛愛好者比賽、演出的重要演奏曲目之一。 本文將從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創(chuàng)作背景、感情表達等方面入手來探究整首作品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達。
【關鍵詞】《山村迎親人》;1966年;演奏技巧;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605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2-0067-02
中國民族音樂是指用中國傳統(tǒng)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間傳統(tǒng)音樂。竹笛為中國最古老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不斷推陳出新,越發(fā)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多樣化。竹笛藝術是民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我國同世界各民族音樂的交流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為世界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和發(fā)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竹笛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至今已經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作為我國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竹笛也以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超高難度的演奏技巧、膾炙人口的傳承性一直不斷發(fā)展。20世紀50、60年代以來,我國早一批的竹笛演奏家如馮子存、趙松庭等人將竹笛演奏搬上大雅舞臺。竹笛也劃分得更為細致,大體分為南北兩大派別,各自有各的特點。南派多為曲笛,音色柔美,曲調委婉動聽,多用長時值音、長波音等演奏技巧,如江南絲竹、鼓吹樂等演奏形式。這要求演奏者演奏細膩柔和、多溫文儒雅之氣,典型代表作品如《春到湘江》《水鄉(xiāng)船歌》《江南小景》等。北派竹笛作品多用F調、G調梆笛,音色非常高亢,并且多用顫音、打音、花舌等演奏技巧。重視與北方戲曲音樂相結合,如晉北二人臺、河北梆子、吹歌等演奏形式中。獨奏曲也應運而生,代表作品如《喜相逢》《牧民新歌》《塞上鐵騎》等。簡廣易大師的這首竹笛獨奏曲《山村迎親人》就是北派樂曲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一、竹笛曲《山村迎親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
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這一時期我國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雖然這一時期我國文藝發(fā)展呈現(xiàn)出“畸形”的趨勢,但是也沒有影響我國竹笛藝術的穩(wěn)步發(fā)展,出現(xiàn)了如俞遜發(fā)、李鎮(zhèn)、簡廣易、蔣國基等一批優(yōu)秀的竹笛演奏家。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大多是描繪祖國秀麗山河、歌頌黨和國家、歌頌美好新生活和人民生活風貌的作品。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多重壓迫下,簡廣易先生在結合我國傳統(tǒng)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基礎上又吸收借鑒了外國的先進作曲手法,并且結合當時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從“晉北二人臺”中汲取創(chuàng)作元素。二人臺主要存在于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qū),當?shù)氐娜嗣窈軜闼?,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個形式就在農民的田間地頭中產生了。當年簡廣易老師就是下鄉(xiāng)演出時,被這種田間地頭的形式所吸引,從而創(chuàng)作出這首膾炙人口的《山村迎親人》。這首竹笛獨奏曲運用了生動的民族曲調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表現(xiàn)了解放軍和人民的濃濃魚水情,兩者相互依存,緊密相連的深厚情誼。簡廣易先生在創(chuàng)作這首作品時,充分吸收北派竹笛的演奏技巧,并且在結合北派竹笛演奏技巧的同時,吸收了當?shù)孛耖g的音樂元素和社會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這首作品現(xiàn)在仍是眾多竹笛比賽、演出、音樂會的必備曲目之一,深受各界喜愛。
二、竹笛曲《山村迎親人》的演奏技巧
這首竹笛獨奏曲在演奏流傳的過程中,可全按作2或者全按作3兩種指法演奏。兩種指法各有千秋:理論上筒音3比筒音2更難一些,但是筒音3能更好地表達情感和展示吹奏技巧。樂曲半孔指法較為頻繁,難度較大,對演奏者的基本功和樂曲領悟能力要求很高。作品深刻地沿襲了起承轉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吹奏過程中,要注意演奏技巧的同時,還要把握樂段的整體性、連貫性、生動性。這首獨奏曲為單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熱烈歡騰的快板,主題為兩個不同力度反復,第一遍強吹,第二遍弱奏。隨后在晉北二人臺的旋律基礎上加花變奏,用抹音、花舌等演奏技巧結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旋律基調將作品推到第一個小高潮;第二部分:深情的慢板樂章,作曲家將竹笛化為一位講故事的長者,娓娓道來的旋律,似乎在訴說當年生活如此之苦,人民子弟兵是如何幫助百姓們脫離苦難的。在吹奏慢板樂章時要注意力度不要太大,給人傾訴、娓娓道來的感覺。在吹奏中也要注意音色的把握,音色要飽滿;第三部分:比第一章速度更快的快板,速度由慢漸快,在其中大量運用吐音、花舌、顫音、抹音等吹奏技巧逐漸把奔騰熱烈的氣氛推向全曲的高潮。在急板中再現(xiàn)慢板的主題旋律,加深了聽眾對樂曲主旋律的印象,并與樂隊伴奏遙相呼應,從而取得繪聲繪色的音樂效果。深化了主題,將濃濃的軍民魚水情誼進行升華。在急板中,加入了飛指等炫技性的吹奏技法,注意在吹奏時保持速度的基礎上不能給人以慌亂的感覺。值得一提的是,簡廣易大師在為這首獨奏曲編排伴奏時也頗有講究,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樂隊配置,而是融合了西洋復調等演奏技法進行創(chuàng)作。竹笛吹奏主旋律與樂隊演奏主旋律遙相呼應,緊扣主題,從而更加升華主旨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樂曲幾乎涵蓋了竹笛北派的所有的演奏技巧,如打音、顫音、飛指、花舌等演奏技巧在樂曲中都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了。雖然使用了繁復技巧,但沒有給人繁復的感覺,完美展示了竹笛北派的演奏技巧。北派竹笛往往音域寬廣,樂句起伏伸縮性很大,節(jié)奏明快,演奏上喜用頓打贈顫等演奏技巧來豐富樂曲表現(xiàn)力和情感。上文已經提到這首樂曲吸收的是晉北“二人臺”的音樂素材,結合當?shù)氐牡赜颦h(huán)境和風土人情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這首作品在吹奏時應特別注意“氣”的運用,無論是氣息的強弱處理上還是音樂表現(xiàn)力上都要處理得恰到好處。在樂曲的慢板和快板中運用了多處的氣震音,所謂的氣震音指的是依靠腹腔和橫膈膜交替控制氣流,使氣流呈現(xiàn)一種均勻且規(guī)則的震動,從而取得要表達的音色效果。同樣為了體現(xiàn)北派竹笛的特點,“舌”上功夫也要求演奏者達到一定水平,大篇幅地運用了雙吐、三吐、花舌等吐音技法。吐音主要是演奏者在保持自然吹奏的基礎上,靠舌頭來阻斷氣流,類似發(fā)出“吐”和“庫”的聲音。在最后的急板,作者巧妙地運用“飛指”等“指”的技法來豐富樂曲的音樂表現(xiàn)力和北派竹笛的演奏特征。另外,較多半孔指法的運用也要求吹奏者要熟練掌握音準節(jié)奏的變化,音準很容易出現(xiàn)偏差,這也是這首竹笛獨奏曲的難度和挑戰(zhàn)性所在,演奏者既要注意音準又要把握宏觀的音程關系。
三、竹笛曲《山村迎親人》的情感表達
我們說作品往往要抒情,想演奏好一首作品,一定要了解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首竹笛獨奏曲表達了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的深厚情誼,軍民濃濃的魚水之情。第一部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象征性樂句的出現(xiàn)為全曲奠定基礎;第二部分慢板,速度平穩(wěn)且緩慢,深情回憶與解放軍之間的魚水之情,描繪解放軍們與鄉(xiāng)親們依依不舍分別的場景;第三部分速度由慢漸快,并用諸多演奏技巧,以更奔騰歡快的速度進行,表現(xiàn)老百姓們對未來美好和平生活的憧憬,體會現(xiàn)今生活的來之不易,對國家的深深思戀之情,深刻表現(xiàn)出軍民之間深厚的情誼。
不同的演奏者在演奏這首竹笛獨奏曲時,樂句處理方法、氣口換氣方式不同,以至于我們聽眾在欣賞這首樂曲時感受也是不一樣的。要想取得“聲情并茂”的意境,除了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情感表達之外,演奏者也要在自己吹奏樂曲的過程中多加思考,融入自身的作品體會。不要僅僅注重炫技,要把技巧帶入到情感中。通過情緒和情感的變化來烘托整首樂曲傳達的意境。同樣在傳達情感時,我們可以用肢體動作帶動整個演奏,讓聽眾“看”到情感所在之處也是考驗一位演奏者是否合格的標準之一。
簡廣易大師一生優(yōu)秀作品頗豐,如《牧民新歌》《歡樂的茶山》《山村迎親人》等作品都是近現(xiàn)代優(yōu)秀的竹笛獨奏曲佳作。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簡廣易大師特別注重對西方演奏技巧的借鑒,歌頌生活,贊美生活,用如歌的曲調去抒發(fā)個人的理想是他創(chuàng)作的初衷。簡廣易大師并不追求華麗的演奏效果,而更加注重表達曲子的意境。由情敘事,借事抒情。因此我們在演奏這首竹笛獨奏曲時要充分了解此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扎實地掌握演奏技法的同時,帶著情感去演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打動聽眾,傳達此曲的實際意義。
不得不說從以前的“小眾”音樂到現(xiàn)在的全民普及,竹笛越來越國際化,甚至到了可以代表我國形象同世界各國建交的地步。新中國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人民精神生活日益提高,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物質,而是更加追求高素質的精神生活。作為民樂藝術的傳承者,我們有責任讓民樂“根正苗紅”,科學、系統(tǒng)、規(guī)范、健康地去傳承。作為民樂藝術的傳播者,我們有能力讓民樂“發(fā)揚光大”;作為民樂藝術的教授者,我們有責任讓民樂藝術普及發(fā)展,始終牢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對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參考文獻:
[1]張維良.當代竹笛藝術研究[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2]郝乃鳳.淺析中國竹笛演奏流派及其文化特色.黃河之聲,2007.
[3]張維良.20 世紀笛子名曲(一)[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4]徐宗科.當代中國竹笛音樂發(fā)展脈絡[J].樂府新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