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現(xiàn) 劉恒靖 劉瀟柳
每誦一首詩,每讀一本書,都是與經(jīng)典的一段良緣。經(jīng)典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以字字句句營造無限的美意,這美感或許讓人像尋得知己那樣心花怒放,或讓人如悟得生命之虛妄般惆悵迷惘,或讓人如在萬丈黑暗中揪住一線光明那般重燃斗志,向陽生長。飲著這一縷凝聚著五千年的智慧的經(jīng)典,如受大師加冕,能洗心中污穢,獲永恒之圣光。
反映著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詩經(jīng)》、滿懷著浪漫主義的《楚辭》;辭藻華麗,大氣磅礴的漢賦;雋美飄逸的唐詩;或繾綣或豪放的宋詞;內(nèi)容新潁,形式靈活的元曲;展現(xiàn)時代風(fēng)貌,意義深遠的明清小說。通識能治天下的《論語》,具有民本思想的《孟子》,文辭簡約,內(nèi)涵深刻的《大學(xué)》,逍遙無為的《莊子》?!抖氖贰贰ⅰ队罉反蟮洹?、《四庫全書》等等記錄著歷史的煙云,埋葬著民族許多神秘的故事……這一場場文化的盛宴,值得每個人去追逐,去享受。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我自以為這是先秦最美,最苦,最耐人尋味的一句愛情詩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是最無奈,最心酸的控告詩了;屈先生那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那樣擲地有聲!莊老先生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那窮發(fā)之北果真有魚焉?管它有沒有,反正那戰(zhàn)國時代定有一位逍遙智者,名周,字子休。
初遇那經(jīng)典是從小就朗朗上口的唐詩宋詞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即使不懂,也覺得它們煞是好聽。隨著年齡的增大,知道越來越多的詩人、詞人,讀得越來越多的詩文,便越生崇敬,羨慕之情。他們的故事處處精彩,他們的感情處處動人。原來江西九州曾有一位落寞的司馬因一名歌姬的琵琶曲灑淚青衫,并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原來才華橫溢的王勃曾在滕王閣中洋洋灑灑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閣中弟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等名句;原來我們的范仲淹先生曾遠贈滕子京一篇《岳陽樓記》;原來我們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歐陽修是那么的平易近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原來詩仙李白是那樣傲氣自信:“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又是那樣通透:“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原來憂國憂民的陸放翁竟在一個雨天哀嘆“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怎能對面為盜賊”,那樣窮困潦倒的他卻依然心系天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原來風(fēng)流倜儻的司馬相如為獲芳心,宴上撫一曲《鳳求凰》,敢愛敢恨的卓文君以《白頭吟》表心意……從那些詩詞賦中總能發(fā)現(xiàn)那么多別有洞天的原來。
在這所有的璀璨明星中,最是那東坡居士令我敬佩不已,他的偏偏文采,他的灑脫恣意,他的曠達無求,他的人生智慧都是我心中的一支桅桿。下雨了,怎么辦?我聽從他的智慧,“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人生遇雨如何?我聽從他的智慧,并明白最終不過“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陷入迷惘的環(huán)境時我總是吟起他那句“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每當我妄自菲薄時,總想起他泛舟于赤壁下,面對江海所發(fā)之言“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靶輰嗜怂脊蕠?,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笨傆X得他在告訴我珍惜當下!
曹先生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嘔心瀝血的大作《紅樓夢》,初中時初讀它,晦澀難懂,無聊爾爾;高中時再讀它,感寶黛之殤,撒熱淚幾滴;大學(xué)時又讀它,嘆其布局之精巧,天衣無縫,贊其描寫之細膩逼真,感其悟出人生繁華不過一把心酸淚?!都t樓夢》是值得我們一生去讀的佳作??醇t樓,不僅僅看那十二釵如何各過一生,不僅僅看那兒女情誼如何圓滿,如何相忘,它不僅僅是一個家族的故事而已。小的方面,我們學(xué)曹先生如何咬文嚼字,學(xué)他寫的方法:寫恢宏大氣的場面,寫溫情爾雅的房間一隅,寫矛盾涌動的時代。大的方面,我們要從中尋得人生智慧,時代意義。我們要學(xué)李紈的中庸智慧,要學(xué)寶釵的沉著鎮(zhèn)定,要學(xué)鳳姐的果斷干練,要學(xué)湘云的開朗向上,也要學(xué)黛玉的情懷,人生在世,或許殘酷,但人要懷揣情感,很多事你相信它它就會有。
《三國演義》中,看諸葛孔明如運籌帷幄,看關(guān)云長是如何的俠肝義膽,看曹操如何挾天子以令諸侯,看孫權(quán)如何在東吳一帶指點江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是這風(fēng)云激蕩的歲月,才造出那么多英雄豪杰,才讓中華民族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可以說。
沈三白先生的《浮生六記》總讓我感動,外面的歲月如何暗涌,他始終保持著一份心,一份深情,即使倉稟富足也好,窮困潦倒也好罷,他始終是那個愛花愛草愛山水愛妻子的沈三白,他是清廷統(tǒng)治下社會烏煙瘴氣中的一股清風(fēng)。他說:“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好一個“私擬”,這便是內(nèi)心修心如蓮的結(jié)果吧!“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難得是他不僅內(nèi)心接受,他還能自娛自樂,“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這樣曠達的心懷在當今社會鮮有矣。
經(jīng)典一部部,它就在那里,它包容,它接納一切人,接納一切或高尚或自私的靈魂。它從不嘩眾取寵,它自然流露著悠遠的香氣,像是在吸引,像是在尋找……
借一段午后陽光,
捧一本圣賢經(jīng)典,
讓我們自行醉倒無須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