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菁
研究表明,教師只有遵循低年級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進行教學,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依次為“直觀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質(zhì)抽象水平”,其中一二年級學生大部分處于直觀形象水平,主要表現(xiàn)為記憶的東西常常是直觀的、形象的、具體的和鮮明的。我嘗試在日常教學中加強思維教學,運用低年級學生易于掌握的簡單的認知工具“圖示”來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思維和理解他人的思維,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路徑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學習情境中,不同學生所運用的思維方式和路徑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應引導和訓練學生掌握各種思維表達的圖示策略,提高其思維能力。
氣泡圖:描述與對比
在氣泡圖中間的大圓內(nèi)寫出中心詞,在中心詞周圍的小圓圈內(nèi)寫描述中心詞的詞匯,這些詞匯一般都為描述性語言。氣泡圖的應用十分廣泛,它是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有效工具。
例如,一年級《形形色色的動物》一課,教材設立的目標是:認識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動物,學會用多種方法初步描述動物的主要特征。我讓學生到校園里找一找比較常見的小動物,如瓢蟲、毛蟲、螞蟻、麻雀、蝴蝶、蝸牛等。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非常多的思維活動,在全班交流的環(huán)節(jié),為將他們頭腦中的信息充分調(diào)動出來,我指導他們學習一種新的方式去表達——氣泡圖記錄法(如圖1)。
又如,二年級《四季的天氣》一課,我采取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的方式讓學生掌握每個季節(jié)的典型特征和物候現(xiàn)象,學生通過交流共同完成四季的天氣氣泡圖(如圖2)。
在完成四季的天氣氣泡圖時,我讓學生思考春季和秋季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訓練他們的對比思維。為了更好地進行比較,我適時給他們提供一個新的圖示策略:雙氣泡圖。在兩個中心詞之間的氣泡中,呈現(xiàn)這兩種事物的相同點,在兩個中心詞兩側(cè)的氣泡中,呈現(xiàn)這兩種事物的不同點(如圖3)。
樹形圖:分類
分類在科學學習中十分常見,如對科學概念的分類記憶,對科學方法的分類整理,對眾多科學技能的分類掌握。
在這些情況下,樹形圖都可以派上用場。樹形圖是由主題、類別、項目構成的,它像一棵樹一樣。繪制時,要先寫出主題,然后根據(jù)類別數(shù)量畫出分支,再書寫類別。為了區(qū)分類別和項目,要注意在每個類別下方畫豎線,而后在豎線下方書寫類別中的項目。
例如,我在執(zhí)教二年級《透明和不透明》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學會辨別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品或材料,我讓他們觀察并列舉教室里、家里的物品,并引導他們畫出小組樹形圖,再全班討論,辨析、豐富每一個類別下的物品,從而加深對三種透明度的認識和理解(如圖4)。
流程圖:順序和因果
流程圖在科學學習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如食物的消化過程,衣食住行的變化,科學史的發(fā)展,專項學習中的工程產(chǎn)品制作與迭代等。流程圖由方框和箭頭組成,每個方框中書寫一個步驟,箭頭方向表示步驟的順序。每一個步驟還可以有更細化的子步驟,子步驟通常寫在步驟下面,用豎線連接,如果子步驟間有明顯的順序,也可以用箭頭將它們連接起來。流程圖十分簡潔、明晰,它更容易讓學生對比自己和他人的思維過程和結(jié)果,造成認知沖突,引起探究欲望。
例如,在執(zhí)教《食物的旅行》一課時,首先暴露學生的前概念:吃進去的食物在身體內(nèi)開始了一場旅行,它們究竟經(jīng)過了哪些“主要站點”呢?我引導學生用流程圖將自己的想法理清,畫在人體圖旁,方便和同伴們交流。接下來,再全班交流討論,觀察實物掛圖,學習視頻和課件,之后重新繪制食物旅行流程圖(如圖5),加深對這一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適合低年級的圖示法還有很多,比如圓圈圖、括號圖等。這些圖示方法和思維導圖、概念圖共同構成思維可視化的工具,只是由于其繪制困難,認知結(jié)構也比較復雜,不適合低年級學生使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更多先進裝備及思維可視化軟件被引入課堂,教師要善于從中甄別,適時在課堂中引入并讓學生逐步掌握圖示法,為今后學生熟練運用思維導圖和概念圖奠定良好基礎,促進他們科學思維的發(fā)展及表達方式的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