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春鳳
摘要:社會工作的實務性和操作性較強,“能力為本”的社會工作教育是國際社會工作教育的主要趨勢。在社會工作專業(yè)學位碩士(MSW)核心課程《高級社會工作實務》教學中應該依據社會工作教育的能力要求標準,確立能力取向的實務教學目標,引入參與式教學理念,構建基于教學—實務—研究三位一體的能力為本的實務教學模式,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社會工作實務人才。
關鍵詞:社會工作;實務教學;能力為本;社會工作服務
社會工作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實務性和操作性較強,社會工作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有能力解決相應社會問題的實務工作者。“能力為本”社會工作教育(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CBE)是國際社會工作教育的主要發(fā)展趨勢。江西財經大學作為全國第一批社會工作碩士招生單位,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探索社會工作專業(yè)碩士人才培養(yǎng)模式。社會工作專業(yè)學位碩士(MSW)核心課程《高級社會工作實務》從開設之初,就以能力建設作為實務教學的核心目標,培養(yǎng)實務能力與研究能力兼?zhèn)涞纳鐣ぷ魅瞬拧=涍^多年的社會工作實務教學探索和實踐,構建了基于教學—實務—研究三位一體的能力為本的實務教學模式。
一、社會工作實務教學目標與理念
針對傳統(tǒng)社會工作實務教學中過分強調教師的專家角色而忽視學生的能動性和能力、重學生知識接受能力培養(yǎng)而輕學生實務能力提升、社會工作的“實務性”與“學術性”(研究)之間的矛盾問題,以及教師的教學案例只是依賴教材、網上資源等他人總結的案例,而沒有通過師生的教與學以及開展實務和研究提煉案例的問題,我們引入能力建設作為核心理念,進行社會工作實務教學探索。
(一)確立能力取向的實務教學目標
社會工作實務是社會工作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工作實務要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工作方法和技巧開展各種服務,以幫助個人、群體和社區(qū)解決其所面臨的問題。社會工作實務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具有從事社會工作實務的基本工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務能力和技巧,掌握社會工作介入方法與步驟。實務教學中一定要克服重學生知識接受能力培養(yǎng)、輕學生實務能力提升的問題,不可空談實務?!翱照剬崉眨荒軒椭覀儗W習做什么以及怎樣做”,“在教室里,老師們講得很抽象,而當真正面對案主時,我們卻手足無措”,這是學生們常見的抱怨。因此,要下大力氣培養(yǎng)學生的實務能力,尤其是社會工作核心能力。這里的社會工作專業(yè)核心能力是指社會工作者通過系統(tǒng)學習和服務實踐所形成的,在社會服務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其他專業(yè)無法模仿和超越的核心競爭力、優(yōu)勢和強項,學理層面表現(xiàn)為專業(yè)價值、專業(yè)知識以及專業(yè)技術的合力,服務層面表現(xiàn)為職業(yè)道德、專業(yè)服務以及專業(yè)技巧的統(tǒng)一,具體包括維護個人尊嚴與社會正義的價值、理解人類需要和多元文化的價值、運用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的知識、運用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的知識、社會工作服務的規(guī)劃與執(zhí)行技巧、建立專業(yè)關系與資源整合的技巧等。社會工作專業(yè)核心能力是社會工作實務教學目標的重點。同時,學生的實務研究能力也是社會工作實務教學的目標。實務研究是實踐與研究結合起來,達到“實踐亦研究”的合二為一,是為了改善實務工作和更有效的專業(yè)實踐而做研究,實務研究本身也是一種社會實踐,通過研究的過程,探究介入和改變社會的方法,更好地服務社區(qū)和民眾。
(二)參與式教學理念
參與式教學理念對于社會工作實務教學至關重要。教與學的過程正如喂養(yǎng)孩子,教師可以準備好豐富的食物,但不能代替學生吃這些食物。教師無論準備得多么充足,最后還是需要學生自己去學,所以需要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覺得學習的東西有價值。傳統(tǒng)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專家角色,忽視學生的能動性,教師變成了知識傳播和灌輸的權威,而學生成為被動的接收者,這種教育方法壓抑了學生的各種能力,使學生很難產生學習積極性,為此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引人參與式教學理念,增強師生互動。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師生合作式或協(xié)作式教學,師生地位平等,權利分享,協(xié)商合作,各自都以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教學活動,共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參與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具體包括案例教學、情景教學、游戲教學等,小組討論、游戲和角色扮演等是參與式教學的常用方法。教師與學生的良好互動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建立互信關系、厘清彼此期望、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學習環(huán)境和創(chuàng)造不同方式的互動機會來增強師生互動。運用案例教學、體驗式教學和情景式教學等,使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等。
參與式教學理念,既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也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為培育有良知、有理想、肯付出、不氣餒的社工,實務教學教師的言教及身教對學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社會工作實務教師需要扎根田野積累實務經驗,定期接受社會工作實務模式、方法以及實務研究的相關培訓。當教師站在講臺上為學生講解社會工作實務時,自己卻沒有做過實務,那么講解的內容就無法讓學生信服,因此,實務教師應走進田野,通過做實務或指導學生一起做實務促進自己的專業(yè)成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為未來的教學改革做好準備,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使社會工作實務教學更有效、更有生命力。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是參與式教學的關鍵。由于大多數社會工作碩士生不是社工本科專業(yè)出身或社工實習和服務經驗缺少,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能力參差不齊,在實務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專業(yè)水平來設計教學方案,尤其是社會工作實習需要考慮學生的需要、能力及性格,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同時,學生課堂積極參與、課后主動閱讀社會工作實務論文和著作等資料,認真觀看和思考推薦的社工影視作品以及熱情投入社會工作實習和社會工作服務,是理解和掌握社會工作實務模式與方法技巧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方法。
二、社會工作實務教學模式建構與探索
借鑒我國香港理工大學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社會工作專業(yè)實務教學經驗,依托社會工作專業(yè)學位碩士(MSW)核心課程《高級社會工作實務》教學,根據社會工作教育的能力要求標準,我們構建了基于教學-實務-研究三位一體的能力為本的實務教學模式,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社會工作實務人才。具體而言,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建設為本,通過課堂教學傳達給學生社工實務專業(yè)知識、提供概念圖和介紹實務開展的理論視角;結合案例讓學生討論如何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并通過社工視頻示范、角色扮演、實務技巧訓練等掌握社工實務技巧;通過社工實習基地和社會服務項目化運作給學生提供實習和服務場域,讓學生在整合理論和知識技能價值的基礎上開展社工實習和實務,解決現(xiàn)實世界的問題,并邀請實務導師進課堂解答學生在社會工作實務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進而讓學生以實務經驗為基礎,開展實務研究。
(一)社會工作實務課堂教學
社會工作實務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社會工作實務的通用過程模式;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如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qū)工作等;社會工作基本對象領域的實務,包括兒童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等;與基本社會設置或社會制度相關領域的實務,包括家庭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醫(yī)務社會工作、康復社會工作、農村社會工作等。為培養(yǎng)學生社工實務能力,我們可以綜合運用參與式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游戲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可以結合社會工作實務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也可以欣賞和討論社工影視教學片,并組織游戲、角色扮演、模擬情景等活動,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讓他們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掌握社會工作實務模式和方法技巧,并通過專業(yè)實習和服務具備社會工作核心能力。下面以案例教學為主、以影視賞析和游戲為輔,來呈現(xiàn)社會工作實務教學概貌。社會工作實務案例用于分析和小組討論,影視賞析和游戲活動穿插其中。
影視賞析是社會工作實務教學的有效手段,使得教學過程直觀、感性和形象,圖像資料的顯現(xiàn)會使學生更樂于去接受、更感性地去認識和更深刻地去理解。視頻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供教學示范。在講授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qū)工作等實務介入方法時,播放影片《做社工,不只是打一份工》中的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qū)工作片段,讓學生知曉從服務使用者角度來看,社工需要具備的素質;播放視頻《小組工作示范》,呈現(xiàn)小組領導的各種技巧。
游戲是社會工作實務教學的重要方法,也是開展社會工作實務的重要手段。在社會工作實務教學中運用游戲活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掌握游戲帶領和分享的方法技巧。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安排需要,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游戲,如大風吹、進化論、猜領導等,或者安排學生自己選擇適合課堂環(huán)境和時間要求的游戲。這些游戲有活躍課堂氣氛的,也有通過游戲引出活動主題的。一般是教師先示范一次,重點講授游戲分享的4F技巧(回顧過程Fact、深刻感受Feeling、反省體驗Finding、前瞻應用Future),接下來每次課堂教學就由學生來組織游戲活動。游戲活動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通過每位游戲組織者的解說、帶領、游戲分享等環(huán)節(jié),學習游戲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應用方式,在參與的過程中積累實用的游戲,掌握選擇合適的游戲、組織開展游戲活動的能力。
講授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時,筆者結合在內地某兒童村以及香港小童群益會進行社會工作實習和服務的案例,介紹兒童青少年服務的幾種模式:福利模式、控制模式、發(fā)展模式、治療模式和充權模式;播放Play Therapy、Impact of Domestic Violence on a Child and Art Therapy等視頻,讓學生了解在兒童青少年服務中如何運用游戲治療和藝術治療等工作方法。推薦學生課后觀看《放牛班的春天》《小孩不笨》《奇跡男孩》《叫我第一名》《天生不是寶貝》等電影,這些電影會對如何做好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以及與兒童青少年密切相關的家庭和學校社會工作帶來啟發(fā),幫助學生理解如何運用優(yōu)勢視角、抗逆力、充權、社會心理發(fā)展階段理論等來開展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兒童社會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傾聽兒童的聲音和理解兒童的需要,讀一些與兒童有關的詩歌對社工專業(yè)學生理解兒童的需要非常有幫助。讀詩也是一種自我治療的過程,我們可以閱讀《泰戈爾兒童詩》中的《假如我是一只小狗》《誰最淘氣》《當老師》《小大人》等詩歌。兒童青少年與家庭密不可分,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閱讀《我們能擁有孩子多少年》等作品。通過這些閱讀,引出如何理解兒童青少年的需要以及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等主題,供學生討論和思考。青少年需要學習與父母慢慢分離,待成年后更有條件獨立生活??释杂?,卻需依靠父母;振翅高飛,卻始終逃不過父母管教的束縛??刂婆c自主,依賴與獨立,都是青少年與父母親一起經歷的角力戰(zhàn)。在分離過程中,青少年學習通過具體表現(xiàn)爭取父母的信任,而父母也需要學習給予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和機會去鍛煉自己。從幼年至青少年,孩子經歷了許多心理上微妙的變化,學習由一個完全依賴父母的人變成一個擁有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個體,同時繼續(xù)與家庭保持恰當聯(lián)系,這便是成功的自我分化。
講授農村社會工作實務時,播放或推薦學生課后觀看《在方祥的日子》《好好過日子》(韓國)等農村社會工作視頻,結合中央財政支持社會工作教育對口扶貧服務示范項目(江西橫峰),介紹如何開展農村社會工作,尤其是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服務的實務經驗,強調農村社會工作參與鄉(xiāng)村振興,需要通才型的社會工作實務人才。江西財經大學社工團隊主要在橫峰開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qū)活動,為貧困人口提供心理疏導、精神關愛、關系調試、能力提升等社會服務,改善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促進了留守老人的康樂互助,彌補了孤殘兒童康復教育的不足,活躍了社區(qū)文化,增強了社區(qū)認同感和凝聚力。
講授康復社會工作實務時,我們圍繞精神疾病患者康復、脊髓損傷患者康復(臺灣脊髓損傷潛能發(fā)展中心/新生命之家)、自閉癥兒童康復等案例展開教學。筆者結合自己在昆明某精神科醫(yī)院開展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習和服務的經歷、臺灣康復服務之旅以及指導學生開展自閉癥服務的經驗,介紹康復服務的幾種模式:醫(yī)療模式、發(fā)展模式和支援模式。由協(xié)助殘疾人士適應社會和環(huán)境,轉變?yōu)槿绾螢樗麄兲峁┻m宜和支持性的社會或環(huán)境是康復工作的新思維。例如,我國臺灣康復服務機構認為服務最重要的是信念,即相信服務對象能夠改變、相信自己的服務能為他們的康復提供條件和機會??祻头找苑諏ο蟮纳淖饑篮蜐撃艿陌l(fā)揮為根本,而且家屬的力量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家屬最能切身感受身心障礙人士需要怎樣的服務。臺灣康復服務非常強調去污名化,他們稱呼服務對象為慢飛兒、喜憨兒、甜心,等等,非常有創(chuàng)意,聽起來很親切。對于精神疾病患者,他們提供的自然生態(tài)療法(農場生態(tài)療法)很有特色,優(yōu)美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康復服務非常必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服務為他們建立充滿愛和平等的人文環(huán)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與支持網絡。播放視頻ABA Autism Training,讓學生了解自閉癥服務中的應用行為分析法;推薦學生課后觀看《飛越瘋人院》《癲佬正傳》《無障礙之都》等影片,讓學生理解康復社會工作或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服務模式。
進行實務教學時,如果選擇教師親身參與的實務案例,可以把實務模式、方法、技巧的應用過程和效果講得更具體形象,反思也會更深刻。學生喜歡聽故事,講故事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講自己實務中的故事,講其他社工實務中的故事,如《社工員的故事:傾聽助人工作者的心聲》《堅守信念:給社工學生的30封信》《回歸信念:社工信念的實踐》《微光處處:28位社會工作者的心路歷程》等,讓學生明白社會工作就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當然,授課教師不可能實踐過所有的實務領域或運用過所有的實務模式和方法技巧,可以選擇他人開展實務介入的成功案例或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知曉與理解此種實務模式和方法。例如,講解敘事治療時可以播放視頻Narrative Therapy,介紹《敘事從家庭開始——敘事療法的尋索歷程》里的實務經驗,此書作者將敘事治療方法應用于三名子女身上,從自己的家庭開始探索,積累了敘事治療的經驗,驗證了敘事治療的有效性和優(yōu)勢。另外,課堂教學中,我們也注重邀請實務導師和服務機構的資深社工進入課堂,為學生釋疑解惑。
(二)專業(yè)實習與社工服務項目化運作
社會工作專業(yè)偏重于應用和實踐,學生社會工作實務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需要通過專業(yè)實習與服務來實現(xiàn)。實務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而要結合專業(yè)實習和服務(項目參與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的服務場景中面對真正案主的實務處理能力。實習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一種手段,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模式。通過實習,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服務情境中接觸現(xiàn)實的服務對象并提供專業(yè)服務,在行動反思中學習。實習不僅僅是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及技巧,更是一個黃金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認識何謂社會工作,并將理論、技巧、真實的接觸及體驗加以整合。社工專業(yè)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被安排到社區(qū)、學校和醫(yī)院等進行實習。實習也圍繞專題來整合教學、實務和研究,采取項目化和課題化方式,這種研究取向的實習和實務是高校發(fā)揮所長和回應本土實踐需求的有利途徑,既滿足了社會工作專業(yè)實習的要求,補充了社會工作專業(yè)實習經費,又有利于項目和課題的完成,還有利于學生畢業(yè)論文的選題和寫作。以項目化運作為載體,在實戰(zhàn)訓練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并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相關知識和資源。西北大學的服務項目導向教學模式、井岡山大學的項目驅動法的應用和服務項目教學模式都是這方面的積極探索和經驗總結。服務項目教學模式能切實提升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確保學位論文的實務取向和應用導向,培養(yǎng)扎根基層的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
針對社工學生“說時天下無敵,做則有心無力”或“真正面對案主時,卻手足無措”的困境,在社會工作實務教學中要反復強調:社會工作是做出來的,是行動取向的,社會工作實務技巧的學習更強調經驗學習(做中學)。不同的人對待社會工作專業(yè)實務有三種態(tài)度:糊口的工作,一種職業(yè)而已,講求稱職;作為一種個人事業(yè),講求卓越;作為一種生命的實踐和志業(yè)。社會工作學生持有的專業(yè)實務態(tài)度會影響他們在社會工作實習和服務時的行動效果。社工教師帶領和督導學生扎根田野,開展社會工作實務,服務弱勢群體,主要開展的服務項目有中央財政支持教育扶貧項目、民政部“三區(qū)”計劃、流動學前兒童教育照顧服務項目、留守兒童服務項目、學校社會工作務項目、康復社會工作服務等。通過實務開展和評估,檢驗課堂實務教學的效果。如依托中央財政支持社會工作教育對口扶貧服務示范項目(江西橫峰),在當地政府部門的積極支持下,社會工作專業(yè)師生群策群力,扎根當地社區(qū),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助力精準扶貧,取得了積極效果,有力地推動了橫峰縣的脫貧摘帽行動。依托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指導和帶領社工碩士生在深圳、廣州、福州的社區(qū)、民辦幼兒園等地方開展流動學前兒童教育照顧服務,主要為流動學前兒童及其家庭開展生命教育、親子關系、親子閱讀、早期教育等方面的服務,鍛煉和提升了學生開展兒童社會工作、幼兒園社會工作和家庭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實務能力。
(三)社會工作實務研究
專業(yè)實習和服務是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的基礎,指導學生開展實務研究,寫作實務論文和服務案例是開展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的基本途徑。社會工作是一門實踐性學科,實務研究(研究性教學)是為了改善實踐,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針對實務和研究割裂以及重理論傳授而輕本土化實踐經驗積累的問題,應強調進行實務研究和本土實務經驗提煉,解決社會工作“實務性”與“學術性”之間的矛盾,引導和鼓勵學生以自己的實務經驗為基礎進行實務研究。
對學生而言,實務研究也是一種學習策略,實務與研究合二為一,在提升專業(yè)實務能力的同時豐富專業(yè)知識、反思理論與實務之間的關系等。我們要求學生在開展社會工作實習和服務的基礎上進行實務研究,撰寫實務研究論文或服務案例,進行本土實務經驗的提煉和總結。實務型論文與服務案例的框架與內容要素一般包括問題及背景,服務對象的具體需要和問題,社會工作介入的理念、理論和方法、服務過程的互動,服務效果等。
近年來,我們指導社工學生開展實務研究,圍繞流動學前兒童的生命教育、親子關系和親子閱讀以及社區(qū)早期教育服務、留守兒童生命安全教育服務、學校社會工作(校園欺凌問題、學習動力不足問題)服務、康復社會工作服務(智障人士、自閉癥兒童、工傷患者)等主題,完成了多項實務型學位論文和服務案例撰寫。對教師而言,通過教學、實務和研究提煉案例,可以避免教學案例過于依賴教材和網絡案例資源不足,從而提升教學的生動性與實效性。
三、社會工作實務教學效果總結
教學-實務-研究三位一體的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了社會工作實務模式和方法技巧,提高了學生的專業(yè)化服務水平和實務研究能力。尤其是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化運作,為學生接觸真正的案主提供了場所,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經驗。經過多年的社會工作服務跟蹤,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社會工作實務能力明顯提升,社會工作服務效果顯著,實務研究得到穩(wěn)步推進,實務教學初見成效。
(一)社會工作碩士實務能力明顯增強
以能力建設為本,綜合運用參與式教學法等多種方法進行實務教學和研究,教學、實務和研究整合是社會工作專業(yè)的本質要求。通過課堂實務教學,學生有效掌握了社會工作的實務模式、專業(yè)方法和技巧;立足田野,發(fā)掘政府和社會資源,開展社會工作服務,探索解決留守兒童、流動兒童、貧困等各種社會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助力政府社會治理,使師生有了實務工作和教學研究的平臺,幫助學生從實務中獲得了專業(yè)成長和專業(yè)成就感,同時促使服務對象獲得了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學生通過專業(yè)實踐的過程內化自己的社會工作價值理念,端正專業(yè)態(tài)度,積累實務經驗,掌握專業(yè)知識和方法,專業(yè)服務能力和實務研究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傊虒W、實務和研究的有機整合是一個有效的教學模式,通過項目參與式教學和研究性教學,增強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實務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社會工作專業(yè)碩士研究能力顯著提升
一直以來,我們堅持能力為本的社會工作實務教學,學校社工碩士的實務能力與研究能力都獲得了明顯提升。學生以社會工作服務為基礎撰寫了實務型學位論文數十篇,社工碩士的論文與案例發(fā)表在《重慶社會科學》《社會工作》《社會與公益》《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社會工作與管理》《浙江教育科學》《社會福利》《山東工會論壇》等學術期刊上,社工碩士的論文與案例獲得了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年會論文獎、中國社工學生WAAD(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獎學金(受邀參加聯(lián)合國“世界關顧自閉日”香港自閉癥研討會及香港自閉癥服務考察團)、梁國治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發(fā)展獎學金等多項獎勵,畢業(yè)生的實務與研究能力得到了社工機構、基金會、高校、政府等相關部門的認可。
(三)推動了社會工作碩士專業(yè)學科建設與發(fā)展
經過多年的社會工作實務教學探索和實踐,豐富和發(fā)展了《高級社會工作實務》教學,制訂了實務教學大綱、實務教學指導書和實務教學案例庫;通過社會工作服務,發(fā)揮了專業(yè)社會工作服務社會的積極作用,服務對象如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從中直接受益,助推美好社會建設,更證明了推進社會工作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以培育社會工作實務人才的必要性。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具備了社會工作專業(yè)核心能力,開展完成了多項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撰寫了多項社工實務研究論文和服務案例。以社會工作服務為基礎的實務研究論文和社會工作服務案例是社會工作碩士專業(yè)學科建設的重要成果,也為教師授課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實務案例。
綜上所述,基于教學-實務-研究三位一體的能力為本的社會工作實務教學取得了積極效果,也逐漸成為社會工作實務教學的主要模式。在教學活動中圍繞本土實務案例開展教學活動、真正與實務通力合作推進實習,加強實踐為本的行動研究、參與式研究,可以推動社會工作實務教學不斷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