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向慧
摘要:群眾文化建設是國家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在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和終身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文化館應順勢而為,針對特殊群體中的老年群體開展更多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動,尤其從心理健康角度出發(fā),助益我國健康老齡化發(fā)展。本文將從老齡化社會背景與老年人的心理特點、群眾文化的基本特點與老年群眾文化活動以及前者對后者的影響三方面進行論述,旨在更好地展現老年群眾文化活動的價值,從而促進公益性活動平臺的廣泛建設。
關鍵詞:老齡化;群眾文化;老年心理健康;老年群體
一、老齡化社會背景與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一)對老年人的界定及老齡化社會背景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科技醫(yī)藥衛(wèi)生事業(yè)日益發(fā)展,人類平均壽命也在逐漸增加。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在發(fā)展中國家可將年齡達到60歲及以上的人定義為老年人,而在發(fā)達國家可將年齡達到65歲及以上的人定義為老年人。不過在醫(yī)學、社會學、公共衛(wèi)生領域,為了統(tǒng)計與討論方便,一般把60歲作為老年期的開始,也就是說,年過60歲的人一般可以認為是老人。國際上通常的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qū)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qū)的人口處于老齡化水平。按照這個標準,中國已經處于老齡化階段。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有35%的人口超過60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1.不適應社會角色轉變
進入老年期的人,大多屬于離退休老人,他們離開工作崗位后,由于角色的轉變或是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身體和心理上都面對不同的新情況,容易出現心理困惑,很多人難以做好及時有效的心理調整。這種身體、心理及環(huán)境的轉換需要一個適應階段。例如:有的老年人由于工作職位結束,社會交往銳減,隨之產生深深的失落感;而有的老年人由從事了一輩子的工作突然轉變?yōu)闊┈嵉募彝ナ聞?,由此帶來的不適應使他們陷入情緒的低落期。
2.對社會交流的渴望
老年人最怕孤獨,尤其有些老人或與兒女分居,或遇到伴侶去世,都會進一步感到孤獨??释鐣涣鞯睦夏耆耍粌H僅指那些離開工作崗位后充滿失落感的離退休人員,還包括那些常年從事家務勞動的老年婦女,幾乎所有的老年人都希望也都需要在群體活動的交流中消除自己的孤獨感,以及排解生活中的壓抑與郁悶情緒,得到心理的疏導與安慰。
3.自我實現的需要
具有較高價值觀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在離開工作崗位后一般不會安于清閑。他們中有的還想要為社會繼續(xù)作貢獻,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盡可能再創(chuàng)造些社會財富;有的在年輕時就有自己的愛好與追求,由于生活工作忙碌一直擱置,在離退休后就希望馬上投入到曾經的興趣愛好中。這些都說明老年人有著較強的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
二、群眾文化的基本特點與老年群眾文化活動
(一)群眾文化的基本特點
在我國,群眾文化已經發(fā)展成為當代文化的主要形態(tài)之一,是我國文化中一種獨具特性的新文化形態(tài)。
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yè)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fā)的社會性文化。群眾文化包括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和群眾文化隊伍等要素。群眾文化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以自娛自樂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包括各種形式,具有公益性、廣泛性、自娛性、傳遞性等基本特性。群眾文化的基本任務就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提高全民的文化素養(yǎng)和精神文明水平,從而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目的。而基層群眾文化服務中,公益性文化活動占據著重要位置。
(二)老年群眾文化活動的特征——以文化館老年美術培訓為例
群眾文化活動中,老年群眾文化的參與主體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原文化部在關于加強老年文化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各地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文化站要充分發(fā)揮組織、引導各類社會文化活動的功能,對于老年人自發(fā)的、健康的文化、娛樂、健身活動要給予支持與引導。
基于文章開頭所陳述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點,結合近九年來北京市西城區(qū)第二文化館公益性老年美術培訓班的實踐,筆者認為老年群眾文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廣泛性——以普及為主,兼顧提高
文化館老年美術培訓班,主要面對轄區(qū)各街道社區(qū)的老年群眾,充分結合老年人特點,培訓貼近社區(qū)老年人需求,以此來構架社區(qū)老年群體的教育體系,最大程度滿足廣大美術愛好者的再教育需求。同時,結合文化館陣地建設的方針政策,以及館內硬件設施條件,盡量做到培訓的廣泛普及,并在普及的基礎上進行個別化提高,如開辦初級班與提高班,設置相應課程,盡量均衡地滿足社區(qū)老年群眾的文化需求。
2.包容性——以實用為主,因材施教
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特點,老年群眾文化培訓不開展基礎教育,也不進行學歷職業(yè)教育,不以傳統(tǒng)的方式傳授知識。并且,通過調查發(fā)現,參加培訓的老年人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繪畫基礎,只有個別是曾經熱愛或接觸過繪畫但沒有時機進行再學習的。對此,在開展老年培訓班的過程中,對于不同層次的人群要制訂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例如:對沒有繪畫基礎的老年人,初步教學以提升審美能力為目標,通過欣賞藝術作品,在輕松的氛圍中逐漸提高審美水平;對于有一定繪畫基礎的老年人,可以開展繪畫技法教學,并鼓勵他們在訓練中發(fā)揮自己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3.靈活性——以快樂為主,量力而行
文化館為社區(qū)老年群眾搭建了一個便捷的交流平臺,而老年人正需要這種無障礙的便捷社交機會,這可以讓他們重新走人社會,走入團體,進行交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鑒于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家庭條件、身體狀況等諸多因素以及美術培訓班的實際運營特點,高度紀律化的硬性管理模式并不適合老年人。相反,機動彈性的管理模式更能滿足不同老年人的客觀情況。在培訓中,文化館主要通過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和趣味性來吸引老年人,保證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在這個平臺上既能提升審美水平和繪畫技藝,又能找到心靈的寄托,并在交流學習中舒暢身心,加強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三、群眾文化活動對老年群體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事實證明,文化館公益性美術培訓班的眾多老年學員通過長期的集體學習,不但繪畫技巧有了顯著提高,更重要的是精神獲得了極大愉悅。
筆者對參加過培訓的老年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抽查的50位學員中,98%的學員認為自己圓了年輕時熱愛美術、接觸繪畫的夢想,使他們對繪畫、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在繪畫中找到了精神依托,學習的主動性很強;60%的學員自覺自愿、風雨無阻參加文化館培訓活動;30%的學員堅持自發(fā)組織出游寫生,繪畫作品數量和質量都很可觀;更有10%的學員踴躍參加社會上各類美術展覽并入選獲獎;4%的學員通過幾年的學習,還舉辦了個人畫展,并將個人畫集印刷成冊。
除繪畫成果外,更為重要的是,公益美術培訓不僅給老年人帶來了藝術上的享受,更讓他們結交了許多朋友,通過繪畫與交流,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平穩(wěn)地度過了退休后的適應期;有的在孤寂的家庭之外感到了集體的溫暖;有的重新找到了對生活的激情,背著畫具四處寫生游玩,精神飽滿,活力四射。可見,公益性老年群眾文化活動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有著不可估量的正面影響,對提高社區(qū)老年群眾生活質量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
通過這些公益性老年群眾文化活動實踐可以看出,社會價值、自我存在感、人際交流與交往既是他們的迫切需求,也是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來源。在健康老齡化全面推進的今天,文化館面對特殊服務群體之一的老年群體,應首先保證活動的公益性,切實從老年人身心健康角度考慮,豐富活動內容,優(yōu)化活動形式,為老年人提供學習平臺,當然更多是為老年人打造交流的平臺,滿足老年群體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