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尚宜 許晶晶
圖1 農戶地區(qū)分布圖
圖2 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地區(qū)分布圖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近年來金融服務的覆蓋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為真實全面了解當前農村金融供需狀況,找準金融在推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中的障礙和問題,研究落實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我們課題小組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隨機抽取江蘇、安徽、貴州等地760戶農戶和山西、江蘇、安徽等地308位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開展現場走訪和問卷調查,樣本分布合理,答卷內容豐富。具體分布如圖1和圖2所示。
調查所獲樣本農戶的融資渠道和用途具體如表1所示。其中,將近一半的人有過借貸行為,大都發(fā)生在近幾年,大部分有過借貸行為的人認為其借款或貸款基本上是可以滿足其資金需求的,但仍有11%的農戶認為資金還是不太夠用。融資渠道主要集中在郵儲銀行、農商行或信用社,融資用途主要集中在生活方面。
表1 農戶融資渠道與用途表
圖3 家庭年收入與金融需求的交叉對比
表2 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融資渠道和用途
表3 農村貸款業(yè)務面臨的難題
總的來看,農戶對金融服務類型的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調查顯示,當前農戶對查詢、存取款及轉賬等基礎金融服務需求占比較高,達到42.03%。但隨著農村經濟持續(xù)穩(wěn)健發(fā)展,農戶的個人可支配收入增加,農戶對于自主創(chuàng)業(yè)或擴大生產規(guī)模、投資、理財、保險、信用擔保和質押估值等金融需求也在逐漸上升,分別達到28.72%、37.29%、37.42%、23.06%、21.21%、16.34%。
對問卷結果開展交叉分析,把農戶根據收入層次分為四類。其中,家庭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屬于低收入型農戶,約占總樣本的42%;家庭年收入為5萬-30萬元的屬于中等收入型農戶,約占總樣本的54%;家庭年收入30萬-50萬元的屬于高收入型農戶,約占總樣本的2.63%;家庭年收入高于50萬元的農戶為超高收入型農戶,約1.37%。不同收入層次的農戶對金融的需求差異顯著,如上頁圖3所示。
由圖3可知:(1)低收入型農戶的金融需求主要為傳統的普惠金融服務,如存款、貸款等。其中超過60%的農戶沒有借貸行為,剩下的農戶貸款金額在0.2萬-20萬元之間。他們的貸款行為呈現出金額低、利率低、期限較短、信用貸款占比大、生活用途為主的特點。(2)中等收入型農戶對于理財服務的需求明顯高于低收入型農戶,這一收入層次的農戶貸款金額在5萬-125萬元之間,就較低收入型農戶而言,其貸款金額更大、期限更長、利率更高。(3)高收入型農戶對各項金融服務的需求相對而言比較平均,且由于擴大生產規(guī)?;蛲顿Y創(chuàng)業(yè)的需要,對貸款等金融服務的需求較大,更多地將貸款用于生產和投資用途。(4)超高收入型農戶的投資意愿較強,金融需求以投資需求為主。
調查顯示,58%的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曾經有過經營借款行為,融資需求金額在10萬元以下的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比例為26.16%,10萬-50萬元的比例為40.12%,50萬-200萬元的占比為21.51%,200萬元以上的占比為12.21%??梢娦滦娃r業(yè)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金額主要集中在10萬-50萬元之間。
調查所獲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融資渠道和用途具體如表2所示,其中有近60%的主體有過經營借款行為,并且85%的人主要發(fā)生在近幾年,經營借款的期限也主要集中在短中期。歸還情況整體較好,無力償還的僅占4%。郵儲銀行、農商銀行和信用社在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融資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同時利用過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融資的人數占比為26%,這個比例是農戶的4倍以上。融資用途主要是短期周轉和擴大經營規(guī)模,用于研發(fā)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人還相較甚少。
圖4 年經營收入與融資用途的交叉分析
從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不同類型來看,專業(yè)大戶的融資需求金額平均為26.9萬元,家庭農場為54.37萬元,農民合作社為125.74萬元,農業(yè)企業(yè)為405.31萬元,這四者的融資金額需求依次增加。
針對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年收入和融資用途開展交叉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
可以看出,不同經營年收入的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有不同偏向的融資需求,經營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下的主體大都會選擇把資金用于短期周轉,隨著經營年收入的增加,用于短期周轉的比例在逐步減少,越來越多的主體選擇把資金用于擴大經營規(guī)模和技術研發(fā)。因此,根據不同的主體需求設計不同的金融產品是十分必要的。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購買過農業(yè)保險,近90%的人認為目前購買的農業(yè)保險基本可以滿足需求,其中69%的農業(yè)經營主體是自己主動要求投保,可見防范風險的重要性逐漸深入人心。此外,投保的種類方面是種植業(yè)明顯多于養(yǎng)殖業(yè)的,這可能是種植業(yè)受到自然環(huán)境等不定性因素的影響更大造成的。但是無論是農戶還是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仍有50%左右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保險需求,可能是因為沒有符合他們需要的保險類型。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被調查者認為保險金額太小,目前保險的投保費用過高、手續(xù)太復雜和投保要求過高,這些問題都是涉農保險需要解決的。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雖然在空間布局上有所增加,金融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但是仍然存在著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缺乏創(chuàng)新等問題,不能精準適應農村的差異化需求。部分金融機構在服務范圍上仍然延續(xù)傳統方式,在金融服務產品種類上也相對單一,還有部分金融機構的涉農服務仍然只關注糧棉油等流通領域,基本業(yè)務也主要圍繞存、貸、匯方面,對于新興業(yè)務開發(fā)不夠,這不利于挖掘潛在的農村金融需求,也很難針對不同的需求主體量身打造符合他們需求的金融產品。
調查顯示,兩部分群體的貸款類型中信用貸款、農戶或商戶聯保貸款和房屋產權抵押貸款占比較大,分別達到35%、33.89%和33.33%,這說明他們用于擔保的抵押物種類還是相對單一,擔保渠道有待拓寬。此外,農戶和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都覺得向金融機構貸款有一定的難度,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見前頁表3所示)。
可以看出,制約農戶和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融資的主要障礙還是在抵押物以及利率上,抵押物處置和評估難引發(fā)資本補充不暢以及交易成本的提高,利率過高也會限制一部分人融資的需求,進而導致金融供給不符合主體期待。
走訪調查發(fā)現,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雖然近幾年農戶對個人征信開始重視,但還是缺少可在農村適用的、權威客觀、可共享的征信系統。當前,很多金融機構對于農村居民的信用評價比較主觀,征信來源不夠充足,這樣就會使得在金融服務的供給中有隱藏的個人征信報告,從而增加了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
同時,調查中我們發(fā)現,60%的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對國家金融支持鄉(xiāng)村振興的優(yōu)惠政策不了解,但僅有6.17%的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認為需要金融知識宣講。由此可見,金融政策的宣傳力度還不夠,需求方對金融知識的獲取也不夠主動。根據羅荷花等(2015)通過Logit模型及Tobit模型來分析農戶融資的資金可獲得性得出的結論,農戶的受教育程度與對金融政策的理解程度越高,農戶的融資意愿就越強烈,同時也顯著提升了農戶的資金獲得水平,因此信息不對稱這一問題對金融精準供給的制約其實是雙向的。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農村對金融的需求呈現多元化與差異化,因此應創(chuàng)新農村金融供給來滿足農戶多種多樣的需求,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各涉農金融機構要對農村不同層次的需求者量體裁衣。對于低收入群體,可以為他們打造貸款金額較小、審核簡單的金融產品。比如走訪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江蘇省農商行近兩年主推的“陽光e貸”小額貸款受到不少農戶的認可,這種金融產品核定簡單、隨用隨貸,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以往農戶貸款利率高、手續(xù)復雜的問題。該產品還要求貸款人必須無不良信用記錄,貸款也只能用于通過銀行核準的生產經營活動,所以可以降低銀行的風險。而對于中高收入群體,則應該向投資、理財的領域拓寬,針對他們多種類的貸款用途打造適合他們的金融產品。
二是農村金融供給創(chuàng)新不應僅限于資金借貸的領域,還應向保險、期貨等領域拓寬,隨著防范風險的觀點逐漸深入人心。這必然要求:盡快培育與組建農業(yè)保險和農民貸款擔保機構以及搭建農業(yè)再保險風險分散機制、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同時還可以探索建立以家禽、糧種、魚苗等為交易標的的農產品期貨市場,積極引導新型農業(yè)主體參與期貨交易,對沖農產品的交易風險。
走訪調查中本課題小組發(fā)現南通鴻玖企業(yè)的模式具有創(chuàng)新價值,非常值得推廣,該企業(yè)探索了“公司+基地+銀行(供給貸)+農戶”的產業(yè)共體的運營模式。其充分利用了公司作為漁業(yè)龍頭企業(yè)的優(yōu)勢,整合資源搭建了黑魚產業(yè)資源要素共享運營平臺,即公司建基地筑巢引鳳,農戶進園區(qū)承包養(yǎng)殖,銀行授信,企業(yè)兜底養(yǎng)殖成本風險,全力打造了現代化的黑魚養(yǎng)殖示范基地。
像這種多方協同的模式,把供應鏈上的企業(yè)和農戶進行利益綁定,不僅大大降低金融供給的風險,還可以調動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以及降低其參與農業(yè)生產經營的門檻,最終使得金融供給穩(wěn)健、精準地流向需求方。
如前所述,貸款的抵押擔保一直是困擾農村金融發(fā)展的一個主要問題,農村可抵押資產的缺少以及難以量化都使得一部分金融機構不敢隨意向農村提供金融服務。因此,金融機構應在可持續(xù)經營的基礎上適當簡化貸款的審批流程與手續(xù),控制合理的貸款利率以及額度。政府也應當積極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yè)務,并且要逐步打造與農村相匹配的多元化抵押融資體系,比如廠房和大型農機具抵押、活體畜禽抵押、倉單抵押等。
面對目前農村信息不對稱、信用機制不完善以及涉農金融服務風險高的局面,應依靠數字技術建立并完善農村金融大數據征信平臺,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創(chuàng)新農村信用評價模式,對影響農戶信譽的指標進行賦權,得出綜合評分,以此決定是否貸款。還可以借助Python Logistic Regression等工具,根據農戶以往的行為對其進行信用評定并推測其違約率。
二是健全互聯互通的農村信息系統。政府可以主動牽頭構建,然后利用該平臺與涉農金融機構建立聯系。
三是完善信用獎懲機制,例如取消或者降低有過違法亂紀行為和不誠信行為農戶的貸款資格。對于積極改善個人信用記錄的農戶,可以對其適當增加一定的貸款額度,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正向激勵機制。同時,可以利用該機制引導金融機構發(fā)放免抵押、免擔保的信用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