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蕭縣博物館
內容提要:金寨遺址位于安徽宿州蕭縣金寨村,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蕭縣博物館聯(lián)合對其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在2017年北區(qū)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的房址、墓葬、灰坑等。房址為排房基址,僅存基槽,填土為紅燒土,底部墊土為灰白土。墓葬有土坑葬和甕棺葬。北區(qū)的年代相當于大汶口文化中期至晚期,距今約5200—4800年,文化面貌與汶泗流域大汶口文化一致。
金寨遺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蕭縣莊里鄉(xiāng)尠溝行政村金寨自然村周邊,向南延伸到宿州市埇橋區(qū)夾溝鎮(zhèn)草廠村北部,西北距蕭縣縣城30千米,東北距徐州35千米。遺址坐落于皖東北丘陵之中的山前平原,西、南、東三面環(huán)山,西、北、東南臨小河,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
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村民在村子南側挖水塘(玉石塘)時發(fā)現(xiàn)較多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使得該遺址為學界所了解。1991年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首次發(fā)掘[1]。
2016年9—12月和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蕭縣博物館聯(lián)合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發(fā)掘。2017年度發(fā)掘區(qū)分兩區(qū),東區(qū)位于2016年度東區(qū)西側,發(fā)掘面積480平方米,北區(qū)位于遺址西部偏北,發(fā)掘面積330平方米[2]。
圖一// TE5N27東壁剖面圖
北區(qū)共布10×10米探方3個(編號TE4N26、TE5N26、TE5N28)、5×10米探方 1個(編號TE4N27)、5×5米探方1個(編號TE5N26)(彩插三︰1)。本簡報只對北區(qū)資料進行簡要報道。
北區(qū)地層較為統(tǒng)一,大致呈水平層分布。下面以發(fā)掘區(qū)中部TE5N27東壁剖面為例對遺址地層堆積進行說明(圖一)。
①層:灰褐色土,厚0.1~0.15米。土質較硬,包含較多磚瓦陶瓷碎片及近現(xiàn)代未腐爛的植物根莖,為現(xiàn)代耕土層。
②層:灰黃色土,深0.1~0.15、厚0.1~0.15米。土質較疏松,包含大量近現(xiàn)代陶瓷碎片等,為近現(xiàn)代耕土層。
③層:灰褐色土,深0.2~0.3、厚 0.1~0.2 米。土質較疏松,包含少量近代陶片和石塊等,為近代堆積層。本層下開口遺跡有H74、H94等。
④層:灰黃色土,深0.3~0.5、厚 0.05~0.35米。土質致密,包含較多紅燒土顆粒和陶片。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另有少量泥質黑陶、泥質褐陶、夾砂褐陶和夾砂灰陶??杀嫫餍斡信琛⒍?、鼎等。本層下開口遺跡有H81、H86、H92、H93、H95、H97、H111、H112、H115、H120、M43、M50、M51等。該層時代為大汶口文化晚期。
⑤層:灰褐色土,深0.45~0.75、厚0.1~0.35米。土質致密,包含少量燒土粒、動物骨骼和陶片等。陶片以泥質灰陶、泥質紅褐陶、夾砂紅陶居多,夾砂灰陶、泥質黑陶次之,另有少量泥質白陶。可辨器形有鼎、盆、豆、杯、罐等。該層時代為大汶口文化晚期。本層下開口遺跡有H122。
⑥A層:黃褐色土,深0.6~0.9、厚0.15~0.6米。土質軟致密,包含少量紅燒土粒、陶片。陶片以泥質灰陶、泥質紅褐陶、夾砂紅褐陶、夾砂灰陶為主,另有少量泥質白陶。可辨器形有鼎、盆、豆、杯、罐等。該層時代為大汶口文化晚期。
⑥B層:黃色銹斑土,深0.9~1.25、厚0~0.5米。土質致密,高低不平,包含較多紅燒土粒和少量陶片。陶片以泥質灰陶、泥質紅褐陶、夾砂紅褐陶、夾砂灰陶為主。該層時代為大汶口文化晚期。
⑥C層:黃色黏土燒土層,深1~1.1、厚0~0.25米。土質致密,高低不平,包含大量紅燒土粒和少量陶片。陶片以泥質灰陶、泥質褐陶居多,夾砂褐陶、夾砂灰陶次之??杀嫫餍斡卸?、盆、豆、罐等。本層下開口遺跡有F8、F9、F12、F13等。該層時代為大汶口文化晚期。
此外,在房址區(qū)外側的TE4N26東西壁、TE5N26東壁進行了解剖,解剖溝內有⑦、⑧層。
⑦層:紅燒土層,深1.7~2.25、厚0.2~0.55米。出土少量陶片。陶片以泥質灰陶、泥質褐陶、泥質黑陶居多,夾砂灰陶次之??杀嫫餍斡卸?、盆、豆、罐等。
⑧層:土色青褐色黏土,夾大量黑銹斑點,深1.4~2.4、厚0~0.45米。出土少量陶片。陶片以泥質褐陶、泥質黑陶居多,泥質灰陶次之。可辨器形有鼎、盆、豆、罐等。
⑧層以下為黃褐色生土。
金寨遺址北區(qū)新石器時代遺跡包括房址7座、灰坑26個、墓葬9座(圖二)。
房址位于發(fā)掘區(qū)底部,由紅燒土廢棄堆積、活動面、灶址、基槽組成。基槽打破組合關系復雜,根據(jù)基槽走向和結構編為F7—F13共7座房屋,另外還有幾條無法歸入房址的基槽。其中F8貫穿發(fā)掘區(qū)全部,南北殘長28、寬7.8米,僅存基槽和部分柱洞、灶址。其余房址有的僅存部分基槽,有的延伸出發(fā)掘區(qū)外,房屋結構全貌不得而知?,F(xiàn)以形狀較全的F9為例說明。
F9 位于TE5N27東部,東北部延伸到探方外。開口于⑥C層下,打破⑦層,被H74、H81打破。西南—東北走向,由兩間組成,墻體不存,僅存基槽和柱洞??傞L7.8、寬3.6米。南間長3.3、北間長4.2米。南間基槽西段有缺口,中間有柱洞,缺口各寬0.8和1.1米,或為門道。南北間隔墻西段有缺口,寬1米,或為門道。西墻兩間相接處有缺口,中間有條形柱洞。基槽寬0.25米,經(jīng)解剖,基槽斜壁平底,填土為含紅燒土顆粒和炭屑的灰褐花土,深0.1~0.2米。存有柱洞7個,分布于南墻與東、西墻拐角處,西墻與北墻拐角處,南墻中部和隔墻中部。柱洞直徑0.2~0.5米,填土為含大量紅燒土顆粒的灰褐花土,深約0.3米。房內地面有較多的炭屑,北間有大量紅燒土塊(圖三;彩插三︰2)。
北區(qū)共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灰坑26個,平面大部分為近圓形或橢圓形,多為斜壁、圜底近平。填土以含紅燒土顆粒的褐色土為主。主要出土陶片等遺物。
H81 位于TE5N27中部偏北,開口于④層下,被 H74打破,打破 H97、H111、H112、H115、H120、F9、F8和⑤層。平面近圓形,斜壁,平底。坑口直徑長2.1~2.7、底徑長1.8~2、深0.86米??觾榷逊e共分為7層,①層:灰黃土,堅硬,分布于坑中部,厚8厘米,出土少量陶片;②層:灰褐色土,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堅硬,分布于坑中部,厚10厘米,出土少量陶片,浮選出粟3、殘水稻2粒;③層:灰黑土,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較疏松,厚10~30厘米,出土少量陶片和1件石鏃,浮選出粟2、水稻4粒;④層:灰褐色土,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和炭屑,較疏松,厚5~18厘米,出土少量陶片;⑤層:黃褐色土,堅硬,位于坑北部邊緣,厚20厘米;⑥層:黑土層,包含大量灰燼和紅燒土顆粒,疏松,水平狀分布于全坑,厚10~18厘米,出土少量陶片、石塊和動物骨骼,浮選出粟20、水稻22、殘水稻86粒;⑦層:黃灰色土,包含大量紅燒土塊,水平狀分布于坑底,厚10~20厘米,出土少量陶片和動物骨骼(圖四;彩插三︰3)。
圖二// 探方及遺跡分布圖
圖三// F9平面圖
H90 位于TE4N26中部偏東南,開口于④層下,打破⑤層。平面近圓形,直壁,平底??涌谥睆介L1.1~1.6、坑底直徑長0.9~1.4、深0.4~0.6米。填土為灰褐色土,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土質較硬。出土少量陶片,陶片以泥質灰、黑、紅陶為主(圖五)。
H122 位于TE5N27北部,延伸至北隔梁下。開口于⑤層下,打破⑥A層。平面近圓形,斜壁,圜底??涌谥睆介L1.6~1.8、深0.4米。填土為黑灰色土,土質較硬,包含大量灰燼,少量紅燒土粒,夾雜少量陶片和動物骨骼。陶片可辨器形有鼎、罐、壺、器蓋等(圖六)。
北區(qū)共發(fā)現(xiàn)墓葬9座,其中7座為豎穴土坑墓,2座為甕棺葬。
M37 位于TE4N26北部,向北延伸到北隔梁。開口于③層下,打破④、⑤層。長方形豎穴土坑,有二層臺,墓口長2.8、寬1.2~1.3米,墓底長2.4、寬0.8米,墓深0.6米。墓向為東稍偏南,95°。填土為含紅燒土顆粒的黃褐花土。單人葬,僅存部分頭骨痕跡。隨葬品多殘碎凌亂分布于墓坑中部和北部二層臺上,共有10件,全為陶器(圖七;彩插三︰4)。
圖四// H81平、剖面圖
圖五// H90平、剖面圖
圖六// H122平、剖面圖
圖七// M37平、剖面圖
陶豆 4件。M37︰1,泥質黑衣紅陶。圓唇,大敞口,寬折沿,淺盤,喇叭形圈足,圈足上有兩豎排圓形鏤孔,每排三個,還有兩個長條形鏤孔??趶?6、圈足底徑14厘米(圖八︰1)。M37︰5,泥質紅陶。敞口,圓唇,折沿,淺盤,喇叭形圈足,圈足上有對稱的兩豎排鏤孔,每排三個。口徑24、圈足底徑14.2厘米(圖八︰2)。
陶鬶 1件。M37︰2,泥質紅陶。短粗頸,流殘,三分襠乳狀袋足,足尖尖細,襠的間隔較大,后袋足與頸相連處有一半環(huán)形寬鋬,鋬下方袋足的兩側貼短弧狀泥條。寬16.6、殘高約22厘米(圖八︰3;彩插四︰1)。
陶背壺 2件。M37︰8,泥質褐陶。方圓唇,直口,弧腹內收,平底,肩部有2個半環(huán)耳,另一側有一鳥喙狀突鈕??趶?.6、最大腹徑9、底徑5.6、高13.7、厚0.2~0.3厘米(圖八︰4;彩插四︰2)。M37︰6,泥質黑陶。直口微侈,圓唇,長頸,圓肩,斜腹,平底,肩部有2個半環(huán)形耳,另一側有鳥喙狀突鈕??趶?0、底徑10.2、高35.8厘米(圖八︰5)。
M43 位于TE5N27南部,開口于④層下,被H74打破,打破⑤層。墓坑呈長方形,墓向東偏南,102°。墓口距地表深0.74米,墓底距墓口深0.1~0.18米。墓口長2、寬0.75~0.85米,墓底長2.06、寬0.75~0.85米。填土呈灰褐色,土質硬,包含大量紅燒土粒(塊),少許陶片等。為單人葬,人骨保存極差,年齡、性別不可鑒定。有15件隨葬品,均為陶器,隨葬品2—14號陶器放置人骨架上,1號陶鼎鋪墊于頭骨下方,15號陶鼎鋪墊于腳趾骨下方(圖九;彩插三︰5)。
陶豆 2件。M43︰9,泥質黑衣紅褐陶。敞口,圓唇,寬折沿,淺腹,圈足殘??趶?5、殘高7.4厘米(圖一〇︰1)。
陶鼎 3件。M43︰3,夾石英黑褐陶。侈口,圓唇,短折沿,斜弧腹,圜底微下凸,鑿形小足,足下部殘??趶?3、高8.9厘米(圖一〇︰2)。
圖八// M37出土器物
陶器蓋 2件。M43︰4,泥質紅陶。覆碟形,矮喇叭形捉手,蓋壁弧內折,圓唇。捉手徑8.6、口徑16.4、高6.6厘米(圖一〇︰3;彩插四︰3)。
圖九// M43平、剖面圖
陶高柄杯 4件。M43︰2,泥質黑衣紅褐陶。侈口,圓唇,弧腹,高喇叭形圈足,下腹部有一凸棱,圈足上有2排對稱的圓形鏤孔。口徑12.8、底徑11.2、高16.4厘米(圖一〇︰4;彩插四︰4)。M43︰8,泥質黑衣褐陶。口殘,折腹,腹部有一周凸棱,喇叭形高圈足,圈足上有3個圓形鏤孔。杯頸徑8.2、圈足頂徑4.6、殘高約11.3厘米(圖一〇︰5)。
小陶罐 1件。M43︰11,泥質紅陶。口殘,鼓腹,平底。最大腹徑12.8、底徑6、高8.8厘米(圖一〇︰6;彩插四︰5)。
圖一〇// M43出土器物
M51 位于TE5N27東南部,開口于④層下,打破⑤層。墓坑呈長方形,墓向4°。墓口距地表深0.8米。墓口長 0.9、寬 0.7、墓深 0.18米。填土呈灰褐色花黏土,土質硬,包含少量紅燒土粒,灰燼等。為甕棺葬,葬具為2件口對口平放的陶鼎。人骨保存極差,經(jīng)鑒定為兒童個體,性別不可鑒定(圖一一)。
M51︰2,陶鼎。夾植物紅陶,侈口,圓唇,折沿,弧腹內收,鑿形足,足根有一個按窩,足兩側各有一刻槽??趶?4、殘高約18.2厘米(圖一二︰1)。
圖一一// M51平剖面圖
北區(qū)出土器物以陶器為主,另有較多的石器和少量玉器、骨器(下文介紹不包括遺跡部分已介紹的遺物,不再贅述)。
陶器中完整器較少,主要出土于灰坑中,地層中出土絕大部分為碎片。陶器以泥質灰陶、泥質紅褐陶居多,泥質黑陶、夾砂灰陶次之,另有少量夾植物紅褐陶和泥質白陶。器表裝飾以素面為主,泥質陶陶胎細膩,多施有陶衣,紋飾有附加堆紋、弦紋、繩紋、籃紋、刻劃紋、鏤孔等。器形有鼎、罐、盆、豆、杯、壺、大口尊、紡輪等。
鼎 2件。TE5N26⑦︰2,夾細砂紅褐陶。殘存口沿。微斂口,尖圓唇,口沿下戳印三角紋。殘寬6.4、殘高4.4厘米(圖一二︰2)。H122︰4,夾植物灰胎紅陶。侈口,尖圓唇,短沿,束頸,弧腹,腹部滿施籃紋。殘高6.4、殘寬6.2、厚0.2~1厘米(圖一二︰3)。
鼎足 10件。根據(jù)形狀不同,分四型。
A型 1件。側裝近條形,剖面呈扁橢圓形,足根突起。TE4N26⑦︰2,夾砂紅褐陶。足根下有兩個小按窩,足尖殘。殘高7.8、厚2厘米(圖一三︰1)。
圖一二// 出土陶鼎
B型 6件。側裝鑿形足,足根或有按窩。TE5N27⑥B︰8,夾植物褐陶。足根有一個按窩,高9.4厘米(圖一三︰2)。TE4N26⑥C︰3,夾植物紅陶,足根有兩個小按窩。高8.7厘米(圖一三︰3)。TE5N28⑥︰2,夾砂紅陶。足根有3個按窩。高6.6厘米(圖一三︰4)。TE4N26⑤︰4,泥質褐陶。足尖寬扁。高8.6、足尖寬5.5厘米(圖一三︰5)。TE4N26④︰6,夾細砂紅陶。足側面有兩道細刻槽。高12厘米(圖一三︰6)。TE5N28⑥︰3,夾蚌末紅陶。足兩側各有1道刻槽。高10厘米(圖一三︰7)。
C型 2件。正裝瓦形足,足面內凹,兩側微卷,足面或有細刻劃紋。TE5N27⑥B︰6,泥質紅陶。足尖殘。殘高5厘米(圖一三︰8)。H74︰13,泥質紅陶。殘存上部,足面有5道豎向細刻槽。殘高5.2、寬6~8.8厘米(圖一三︰9)。
D型 1件。正裝鏟形,足面有刻槽。H74︰11,夾砂褐陶。足面有兩道豎向深刻槽。殘高5.4、寬3.5厘米(圖一三︰10)。
罐 8件。根據(jù)形狀不同,分四型。
A型 4件。侈口,折沿,上腹斜直。H74②︰14,泥質紅陶,器表殘存紅衣。圓唇,圓腹,大平底??趶?22.9、腹徑 29.8、底徑 10.8、高 21.6厘米(圖一四︰1)。TE5N27⑥C︰6,泥質灰陶。殘存口沿。口徑27、殘高5.6、厚0.3~0.9厘米(圖一四︰2)。TE5N27⑥C︰7,泥質紅衣灰陶。殘存口沿。口徑23.2、殘高4.6、厚0.3~0.9厘米(圖一四︰3)。H115︰6,泥質褐陶。殘存口沿??趶?4、殘高5.3、厚0.4~0.9厘米(圖一四︰4)。
圖一三// 出土鼎足
圖一四// 出土陶罐
圖一五// 出土陶盆
B型 1件。斂口。TE5N26⑦︰1,泥質紅褐陶。殘存口沿。圓唇,圓鼓肩。殘寬7.6、殘高3.3厘米(圖一四︰5)。
圖一六// 出土陶大口尊
圖一七// 出土陶豆
C型 1件。子母口。H74︰10,泥質褐陶。圓唇,沿下有穿孔,殘存3個。上腹斜直,鼓腹,下腹內收,腹部有3條弦紋,平底內凹??趶?8.1、底徑10.6、高26.8厘米(圖一四︰6)。
D型 2件。侈口,圓唇,折沿,弧腹內收。H120︰3,泥質黑陶??趶?6、殘高6.4厘米(圖一四︰7)。H120︰17,泥質黑衣灰陶??趶?4、殘高6.6、厚0.3厘米(圖一四︰8)。
小陶罐 2件。小口,短斜沿,尖唇,垂腹,平底。H120︰2,泥質黑衣灰陶??趶?、底徑5.6、高6.4厘米(圖一四︰9)。H122︰2,夾粗砂黑灰陶。下腹及底殘。口徑7、殘高6.5、厚0.2~1.5厘米(圖一四︰10)。
盆 6件。H81②︰11,泥質黑衣灰胎紅陶。殘存口沿。侈口、尖圓唇、折沿,口沿微內凹??趶?6.8、殘高4.2、厚0.6~1厘米(圖一五︰1)。H81②︰13,泥質黑衣灰陶,殘。直口,尖圓唇,卷沿,折腹??趶?0、殘高4.4厘米(圖一五︰2)。TE5N27⑥B︰4,泥質紅褐陶,殘片。斂口,圓唇,卷沿,弧腹內收。殘長8.4、殘寬4.5、厚0.3~1.2厘米(圖一五︰3)。TE5N27⑥B︰1,泥質紅衣灰陶。敞口,圓唇,寬折沿,弧腹,底殘??趶?0、殘高6.2、厚0.6~0.8厘米(圖一五︰4)。TE5N27⑥B︰3,泥質灰陶。直口,尖圓唇,寬平沿,弧腹,底殘。口徑26、殘高5.6、厚0.4~0.6厘米(圖一五︰5)。H120①︰11,泥質灰胎紅陶??滩叟杩谘貧埰?。斂口,圓唇,卷沿,內壁有條狀刻槽。殘寬7、殘高4.8、厚0.6厘米(圖一五︰6)。
圖一八// 出土陶器
大口尊 4件。H81②︰10,夾粗砂褐陶。斂口,方唇,折沿,沿外部有一道凹槽,弧腹微內收。口徑 38、殘高 8、厚 1~2.6厘米(圖一六︰1)。H115︰7,夾石英黑陶。殘存口沿。斂口,圓唇,寬平沿,沿面上有2條凸棱呈臺階狀。口徑38.4、殘高4.8、厚0.6厘米(圖一六︰2)。H81③︰19,夾細砂褐陶。殘存口沿。斂口,圓唇,寬平沿,沿內部凸棱呈階梯狀,弧腹內收??趶?0、殘高3.6、厚1~2.2厘米(圖一六︰3)。TE4N26④︰5,夾砂褐陶。殘存口沿。敞口,圓方唇,沿面有凹槽,上腹斜內收。殘寬13、殘高5.3厘米(圖一六︰4)。
1.2017年北區(qū)航拍圖
2.F9(西南—東北)
3.H81(西—東)
4.M37(南—北)
5.M43(西—東)
1.陶鬶(M37︰2)
2.陶背壺(M37︰8)
3.陶器蓋(M43︰4)
4.陶高柄杯(M43︰2)
5.小陶罐(M43︰11)
6.石斧(TE4N26④︰1)
1.石斧(TE4N27③︰1)
2.石刀(TE4N26⑤︰2)
3.石網(wǎng)墜(TE4N26⑥︰2)
4.玉管(TE5N26⑤︰1)
5.玉錐形器(TE4N26⑤︰1)
6.殘連璧(H74︰3)
豆 4件。根據(jù)口、沿部不同,分三型。
圖一九// 出土陶紡輪
A型 2件。敞口,弧腹內收。H120︰12,泥質黑衣褐陶。尖圓唇??趶?0、殘高4.6、厚0.4厘米(圖一七︰1)。H122︰3,泥質灰陶??趶?8、殘高3、厚0.3~0.6厘米(圖一七︰2)。
B型 1件。直口,折腹。TE5N26⑥︰2,泥質褐陶,殘存少量黑衣。尖圓唇,口沿下有一周凸棱。殘寬11.8、殘高5厘米(圖一七︰3)。
C型 1件。敞口,大斜折沿。H74︰8,泥質紅陶。圓唇,下腹圓弧??趶?6、殘高6.4厘米(圖一七︰4)。
杯 2件。H74︰9,泥質灰陶。厚胎。喇叭形口,尖唇,斜直腹,小平底??趶?.8、底徑5、高9.6厘米(圖一八︰1)。H81︰24,泥質黑衣灰陶,殘存喇叭形圈足。底徑4、殘高2、厚0.3厘米(圖一八︰3)。
管 1件。H81︰1,泥質紅陶。圓筒狀,中穿一個對鉆的圓孔。直徑1.2、孔徑0.3~0.6、高1.5厘米(圖一八︰2)。
紡輪 8件。根據(jù)形狀不同,分三型。
A型 4件。正面弧起,背面平直。H122︰1,泥質黑陶,圓餅狀,剖面半圓形。直徑4、孔徑0.3、最厚處0.8厘米(圖一九︰1)。H74︰2,泥質黑褐陶。直徑4.3、孔徑0.6~0.7、厚0.2~0.8厘米(圖一九︰2)。TE5N27④︰1,泥質紅衣灰陶。直徑4.2、孔徑 0.3~0.7、厚 0.6厘米(圖一九︰3)。TE5N27⑤︰2,泥質紅陶。直徑3.8、孔徑0.3、厚0.55厘米(圖一九︰4)。
B型 2件。兩面弧起,剖面呈橢圓形。H74︰7,泥質黑褐陶。直徑4、孔徑0.3~0.5、厚0.4~1厘米(圖一九︰5)。TE4N27⑤︰1,泥質紅陶。直徑3.7、孔徑0.44、最厚處0.5厘米(圖一九︰6)。
C型 2件。圓餅狀,兩面平直,剖面呈長方形。TE5N26⑥︰1,夾植物紅陶。直徑 3.2、孔徑0.4、厚0.4厘米(圖一九︰7)。TE5N27⑤︰1,泥質紅陶。直徑3.8、孔徑0.5、厚0.6厘米(圖一九︰8)。
圖二〇// 出土石斧
圖二一// 出土石錛
主要有斧、錛、鏃、礪石、鉆等。
斧 6件。根據(jù)形狀不同,分為三型。
A型 4件。長方形,剖面呈扁橢圓形。TE4N26④︰1,灰黑色,平頂,雙面刃,通體磨光。長19.2、寬8、最厚處5.3厘米(圖二〇︰1;彩插四︰6)。TE4N26④︰4,黃褐色,弧頂,雙面刃,通體打磨。長20.1、寬6.6、最厚處4.7厘米(圖二〇︰2)。TE4N27③︰1,灰黑色,平頂,雙面刃,通體磨光。殘長 13.5、殘寬 4.9、最厚處4厘米(圖二〇︰3;彩插五︰1)。TE4N26④︰2,灰白色,平頂,雙面刃,通體打磨。長 10.1、寬 5.1、最厚處2.8厘米(圖二〇︰4)。
B型 1件。長方近梯形,剖面呈扁方形。H74︰1,灰黑色,頂殘,雙面刃。殘長12.4、寬7、最厚處2.5厘米(圖二〇︰5)。
C型 1件。長條形,剖面近圓形。H74︰5,黃白色,弧頂,雙面刃。長11.8、寬3.5、最厚處2.7厘米(圖二〇︰6)。
錛 3件。H81︰3,灰色,近長方形,斜頂,雙面刃,刃部崩裂,通體磨光。高7.3、寬3.8、最厚處2.8厘米(圖二一︰1)。TE5N28⑤︰1,深灰色,梯形,平頂,單面刃,通體磨光,上部有崩裂疤。長7.3、寬3.6、最厚處1.5厘米(圖二一︰2)。TE4N27②︰1,黃褐色,近長方形,平頂,單面刃,通體打磨。長 7、寬 3.5、最厚處2.3厘米(圖二一︰3)。
礪石 1件。TE5N28⑥B︰2,灰黑色,長方形,通體磨平。殘長8.3、殘寬3.9、厚0.8厘米(圖二二︰1)。
刀 1件。TE4N26⑤︰2,黑褐色,不規(guī)則形,兩面磨平。殘長 9.5、殘寬 4、最厚處0.7厘米(圖二二︰2;彩插五︰2)。
鏃 3件。柳葉形。H81︰2,灰色,柳葉形,剖面為三角形,尖部斷裂,尾部有鋌,鋌殘。殘長5.4、寬2.3、厚0.5厘米(圖二二︰3)。H74︰4,灰黑色,剖面為菱形,尾部有鋌,略殘。殘長4.6、寬1.7、厚0.9厘米(圖二二︰4)。H114︰1,灰色,剖面為菱形,有鋌,鋌殘。殘長3.9、寬1.4、厚0.8厘米(圖二二︰5)。
圖二二// 出土石器
圖二三// 出土玉器
鉆 1件。H92︰1,黃褐色砂巖,不規(guī)則形,一端有一上翹的磨制鉆頭。殘長4.4、高3.7、鉆頭直徑1、長1.8厘米(圖二二︰6)。
網(wǎng)墜 1件。TE4N26⑥︰2,紅紫色,亞腰形,亞腰處有琢制痕,剖面為橢圓形。長5.6、寬3.3~4.4、厚1.2厘米(圖二二︰7;彩插五︰3)。
北區(qū)出土玉器較少,僅3件小型墜飾。
管 1件。TE5N26⑤︰1,白色,圓筒形,中有一對鉆而成的圓孔。直徑0.6、高0.9厘米(圖二三︰1;彩插五︰4)。
錐形器 1件。TE4N26⑤︰1,白色,圓錐形,剖面為圓形,尾部殘,通體打磨。直徑0.5、殘高2.6厘米(圖二三︰2;彩插五︰5)。
殘連璧 1件。H74︰3,黃白色,整體近半圓形,原應為二連璧或三連璧,殘余頭部一塊,中間有一對鉆的小孔,通體磨光。殘長1.6、寬1.7、孔徑0.4~0.5、厚0.2~0.25厘米(圖二三︰3;彩插五︰6)。
從堆積單位的關系和出土遺物特征來分析,北區(qū)新石器時代遺存大體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遺址底部的部分房址和⑦、⑧層;第二期為部分房址和⑥A、⑥B、⑥C層;第三期為④、⑤層及相關遺跡(如M37、M43、M51)。三期可合并為兩大階段,第一期可作為第一階段,二、三期為第二階段。
第一期出土遺物較少,TE4N26、TE5N26解剖溝⑦層出土A型鼎足,足根有一個泥突、剖面呈橢圓形,鼎口沿呈短平沿、上腹近直,與山東鄒城野店Ⅰ型2式盂形陶鼎(M22︰34)相同[3],該墓被歸為大汶口文化中期(第三期第6段)[4]。絕對年代大約在距今5200年左右。
第二期出土側裝鑿形足,為大汶口文化晚期階段第五期第8段。
第三期M37、M43出土陶豆均為大斜折沿雙腹豆,與江蘇邳州梁王城遺址Ab型Ⅰ式—Ⅲ式陶豆基本相同[5],為魯南蘇北地區(qū)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標型器。M37︰2陶鬶為典型的“地瓜鬶”,與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M47︰34[6]、江蘇新沂花廳遺址M26︰12[7]、山東棗莊建新遺址M9︰7[8]陶鬶近同,相當于欒豐實先生劃分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階段第五期第8段(共六期11段)。絕對年代大約在距今4800年左右。
從文化面貌來看,金寨遺址與魯南蘇北地區(qū)的大汶口文化面貌相同,在大汶口文化中期時,可以納入大汶口文化花廳類型的范圍。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時,可以納入尉遲寺類型的范圍。
從金寨遺址勘探和東、西區(qū)發(fā)掘結果來看,該遺址文化堆積從大汶口文化中期一直延續(xù)到龍山文化中期,之后有少量周代、漢代遺存。大汶口文化中期時,遺址西部(含北區(qū))為居住區(qū),東部為墓葬區(qū)。大汶口文化晚期時,遺址西部(含北區(qū))主體是居住區(qū),有少量墓葬,東部有少量墓葬。到了龍山文化時期,整個聚落向東北部推進。
通過勘探和對北區(qū)南部底部地層的解剖可以看出,北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時,地勢上稍高于周邊,這也是先民選擇該地營建房屋的主要原因。同時先民在營建房屋時,為了防潮,還在底部鋪墊純凈的青灰土和粉白土。
(附記:本次發(fā)掘項目負責人為張小雷;發(fā)掘人員有山東大學考古系2013級博士研究生王清剛,技師陳孔利、史少鋒、韓啟明等;修復人員趙波、張亞波;整理人員張黛、田佳艷等;繪圖人員楊國帥等;攝影人員張小雷、韓啟明。)
[1]a.安徽省蕭縣博物館:《蕭縣金寨村發(fā)現(xiàn)一批新石器時代玉器》,《文物》1989年第4期;b.葉潤清、劉鋒:《蕭縣金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92)》,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214頁。
[2]金寨遺址位置示意圖和發(fā)掘區(qū)分布圖見本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縣博物館:《安徽蕭縣金寨新石器時代遺址西區(qū)2016年發(fā)掘簡報》,圖一、圖二。
[3]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鄒縣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54頁。
[4]欒豐實:《海岱地區(qū)考古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71頁。
[5]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市博物館:《梁王城遺址發(fā)掘報告·史前卷》,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411頁。
[6]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市博物館:《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第84頁。
[7]南京博物院:《花廳——新石器時代墓地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10頁。
[8]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棗莊市文化局:《棗莊建新》,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