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圣德
摘 要:本文從菏澤歷次震后建筑物受災情況,總結如何有效提高城鎮(zhèn)建筑抗震性能、減輕震害,供抗震設防管理人員參考。
關鍵詞:抗震性能;抵御災害;設置防線
文章編號:2095-4085(2020)05-0049-02
菏澤地處聊城—蘭考斷裂帶的南段東側,該斷裂帶是山東地區(qū)現今活動較強烈的斷裂,控制著附近地區(qū)的構造運動和地震活動,是國務院確定的24個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區(qū)之一。
1 近代菏澤地區(qū)震災
上世紀菏澤發(fā)生了三次破壞性強的地震,1937年8月1日,菏澤縣西南發(fā)生7級地震。極震區(qū)房屋幾乎全部倒塌,造成人員傷亡18000余人。1948年5月29日,菏澤5.5級地震。1983年11月7日,菏澤5.9級地震。烈度為七度強,遭受震災的有菏澤、濟寧兩個地區(qū)11縣(市)的190萬余人,共損壞房屋116萬余間,其中嚴重破壞30.1萬余間,倒塌6.1萬余間;死亡46人,傷5138人,其中重傷433人;直接經濟損失3.05億元人民幣。2005年和2006年發(fā)生在我市與河南交界的兩次4級以上強有感地震,都造成了震中區(qū)農村民居不同程度的受損。由以上統(tǒng)計數據可知,地震造成各種建筑物的損毀是巨大的。因為建筑物結構不合理、未采取抗震構造措施等原因導致的二次傷害同樣是造成傷亡事件的最主要因素。
2 造成地震損失的主要原因
地震造成損失的原因很多,除自身強大的破壞力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抗震防災能力差。建筑物二次傷害是歷次地震中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菏澤1990年之前的建設項目基本處于不設防狀態(tài),房屋抗震能力普遍沒有抗震能力?,F階段棚戶區(qū)改造加上歷史遺留問題,尚存在一些解放前后建設、已超過或接近設計使用年限、未設防的建筑物。這些區(qū)域建筑密度高、缺乏逃生通道和必要的消防設施,急需進行合理規(guī)劃,以提高綜合防災能力。
隨著建設現代化城市進程的不斷推進,區(qū)域內人口進一步集中,高層建筑林立,公眾對生存環(huán)境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抗震防災工作各項任務更加重要而艱巨。但抗震防災能力與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區(qū)的要求還不相適應,特別是農村老舊民居基本沒有設防,民眾抗震防災意識薄弱、應急救援等,這都需要增強防震減災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3 建筑物抗震能力存在的問題
無比震撼的災后場面讓大家對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無比關注,有些開發(fā)商借此開始以抗震安全房為廣告噱頭進行宣傳,消費者購房時也對樓盤的抗震性能有了更高要求。但短期內城市規(guī)劃超高層、商業(yè)密集區(qū)、回遷安置的要求不會轉變,開發(fā)商更多考慮的是容積率、成本投入和利潤回報,并不愿意選擇投入考慮低密度、便于逃生的設計。消費者希望房子盡可能結實耐用,但開發(fā)商往往對建材用量做出上限要求,盡可能節(jié)省成本,設計人員往往滿足最低設計標準要求。因此,地震能給那些重裝潢、輕結構的開發(fā)商敲響警鐘。
自商品房市場打開后,國家雖然陸續(xù)出臺了強制性標準和工程質量終身制要求,但在具體實施時依然缺少有效監(jiān)督手段,抗震設防意識差,部分不良商人在逐利本性下故意減少鋼筋數量,甚至使用假冒偽劣產品,建筑的抗震性能無法得到保障。盡管現在發(fā)生工程事故時會追究事故責任人,但如果是自然災害,屬于不可抗力因素,大家都沒有責任,導致缺少進一步分析深層次的誘發(fā)原因,并在后續(xù)技術規(guī)范或部門規(guī)章上做出及時修改。
4 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措施
由于菏澤大部分人還居住在農村地區(qū),而農村地區(qū)的抗震標準普遍較低,群眾建房時考慮更多的是采光、成本和方便農用,圈梁、構造柱使用并不普遍。如何有效推廣抗震標準實施,才是更要重視的問題,質量合格的建筑物在地震來襲時可以增加受災人員的逃生率并最大程度的降低人員死亡率。
(1)建立健全建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和制度。近些年,隨著抗震防災新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抗震防災工作提供了許多新方法、新應用,我國頒布并開始實施一系列新的抗震標準和規(guī)范,為抗震規(guī)劃、城市建設和減輕震害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由設計、施工和建筑材料等方面來共同決定。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等國家強制要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達到設計時的目標——即通常所說的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設置多道抗震防線,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督ㄖ拐鹪O計規(guī)范》"三個水準"目標,需要從提高城鎮(zhèn)綜合抗震防災能力這一根本點入手,在前期規(guī)劃和后期實施上下功夫。前期規(guī)劃主要是抗震防災規(guī)劃、選址、生命線工程、疏散通道、避難場所和應急預案等內容,后期實施主要是新建工程選址、設計、施工和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等。
加強建設工程抗震性能宜設置多道抗震防線,提高抗震科技含量,加快技術進步,提高工程抗震防災能力。一是堅持選用抗震性能好的框架、剪力墻等結構形式;二是適當選用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等抗震性能好的建筑結構形式;三是適當加強柱支撐及受力位置的延性等措施;四是適當推動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五是加大對建材生產質量把控,防止劣質建材流通;六是重點推廣運用隔震和消能減震、輕鋼結構、鋼結構等技術和體系。
5 結 語
通過以上分析,針對菏澤地區(qū)多地震的現象,盡管地震會造成大量的破壞性傷害,但是通過逐步提高綜合抗震能力,就能夠最大限度的減輕地震災害,避免更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