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月,鄧子宋,袁偉巧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婦幼保健院,廣東 龍川 517300)
疤痕妊娠即指既往存在剖宮產史的女性,再次妊娠時,孕囊著落于子宮原疤痕位置,易造成陰道大量出血與晚期子宮破裂,是相對難處理的異位妊娠,其危險性與宮外孕相當[1]。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子宮疤痕妊娠的方法較多,而不同的治療方式所達到效果是不盡相同的。因此,需找尋一種高效治療方式,以提高臨床治療工作質量。為分析在子宮疤痕妊娠治療中宮腔鏡下妊娠清除術的實踐價值,現對我院83例子宮疤痕妊娠患者展開研討,詳細如下。
1.1 臨床資料。研究對象:83例子宮疤痕妊娠患者;選取時間: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分組方法:依據患者選擇手術方式而定;組別:參照組,實驗組。病例詳情:參照組共42例,年齡21-40歲,平均(29.67±1.24)歲;孕次2-4次,平均(2.67±0.42)次;產次1-3次,平均(1.64±0.34)次。實驗組共41例,年齡20-39歲,平均(39.23±1.45)歲;孕次2-5次,平均(2.73±0.38)次;產次1-3次,平均(1.58±0.39)次。經對比,兩組基線資料無較大差異(P>0.05),可展開對比。入組標準:①符合Ⅰ型或Ⅱ型子宮疤痕妊娠臨床診斷標準[2],經常規(guī)檢查顯示包塊<6cm;②臨床資料完善;③依從性較好;④患者與家屬皆知情且支持本次研究。剔除標準:①存在與本研究無關嚴重疾病者;②有手術禁忌癥者;③認知障礙、溝通障礙及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參照組開展病灶清除術聯合子宮修補術治療,具體如下: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取膀胱截石位,通過金屬導尿管將膀胱排空,完全暴露宮頸。脊柱宮頸鉗夾將宮頸上唇朝下牽拉,完全暴露陰道前穹隆。于宮頸陰道間隙注射腎上腺素,同時分離膀胱宮頸。沿膀胱橫溝上方將陰道黏膜全層切開,分離間隙到膀胱腹膜反折部位,擴大腹膜,充分暴露病灶。將病灶突出部位切開,利用鉗夾實施止血處理,借助小卵圓鉗清除切口中的妊娠物,修剪病灶,除去疤痕組織,并對局部病灶進行沖洗,逐層縫合切口。術畢,常規(guī)留置導尿管,并予以抗感染藥物。實驗組應用宮腔鏡下妊娠物清除術,操作如下:術前,給予甲氨蝶呤、米非司酮進行預處理,減少病灶血運。手術開展前,于宮頸部注射垂體后葉素,以促使子宮血管收縮,減少術中出血。取患者膀胱結石位,對宮頸、陰道、外陰實施常規(guī)消毒,充分暴露宮頸。陰道消毒完成后,將宮腔鏡緩慢置入,觀察患者宮頸內口、輸卵管開口、宮腔各角與各底及各壁情況。在宮腔鏡作用下,開展妊娠物清除術。對于子宮壁關聯較為緊密的妊娠物,可通過宮腔電切環(huán)將病灶刮出。手術結束前,于宮腔鏡下觀察患者妊娠物清除情況與出血狀況。對疤痕相對薄弱者,可在超聲作用下開展手術。術后,留置宮腔球囊壓迫宮腔止血。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治愈例數。②觀察兩組血清β-HCG水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
1.4 統計學分析。在統計軟件SPSS 22.0系統中錄入83例子宮疤痕妊娠患者研究數據,計量資料(±s)、計數資料n(%)分別行t、χ2檢驗,當P<0.05時,便可判定組間差異較大,存在統計學價值。
2.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與參照組相比,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顯著較小,治愈率明顯較高,兩組之間有較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2.2 兩組血清β-HCG水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對比。相較于參照組,實驗組血清β-HCG水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顯著較短,住院費用明顯較低,組間差異較大(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β-HCG水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對比(±s)
表2 兩組血清β-HCG水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對比(±s)
?
近年來,由于剖宮產率的上升、二胎政策提出,子宮疤痕妊娠發(fā)生率隨之增加。子宮疤痕妊娠患者通常具有剖宮產史或子宮肌瘤核除病史,部分患者無典型癥狀,可于產前檢查時發(fā)現,多數患者則會出現陰道流血,同時伴有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下腹疼痛[3]。
當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方式主要包括保守與手術治療2種,其中,保守治療可分為清宮術與藥物治療2類,適用于血清β-HCG小于5000U/L者,但對于孕周超過8周者,則需開展手術治療。相比于藥物治療方式,手術治療方式的時間較短、恢復快,故而在臨床上的應用頻率較高[4]。宮腔鏡妊娠物清除術、直接清宮術、子宮修補術為治療子宮疤痕妊娠的常用術式。既往臨床上多通過子宮病灶清除術聯合子宮修補術來治療子宮疤痕妊娠,該種治療方式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疤痕妊娠部血流狀況,但在降低血清β-HCG水平方面所達到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5-6]。另外,關于子宮修補術是否可修復子宮瘢痕缺陷、修復子宮疤痕缺陷程度,目前臨床上還未有明確定論。宮腔鏡下妊娠物清除術是近年來開始用于治療疤痕子宮的一種術式,其主要是在腹腔鏡或腹部B超監(jiān)護下,觀察子宮妊娠囊部位、形狀、大小與供血情況,并于電切期間,可有效了解電凝止血情況,明確是否有殘留物,從而提高手術操作的精準性、科學性及安全性,保證妊娠物清除的徹底性[7-9]。此外,宮腔鏡下妊娠物清除術的創(chuàng)傷性較小,手術時間相對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故而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快。相較于直接清宮術、子宮修補術,腹腔鏡下妊娠物清除術的安全性、有效性、精確性、微創(chuàng)性更高,臨床實踐價值更為顯著,值得廣泛實踐。本研究中,實驗組手術情況與參照組相比,明顯較高(P<0.05),這提示腹腔鏡下妊娠物清除術的應用能減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提高治愈率。實驗組血清β-HCG水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與參照組相比,明顯較短、較少(P<0.05),這說明腹腔鏡下妊娠物清除術能促進患者血清β-HCG水平較快恢復,縮短其住院時間,減輕其醫(yī)療負擔。
總而言之,腹腔鏡下妊娠物清除術在子宮疤痕妊娠中的應用,可優(yōu)化手術效果,縮短患者住院與康復時間,提高臨床治療工作的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