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寶岑,李開為,周武斌
(黃石市中心醫(yī)院,湖北 黃石 435000)
嬰兒捂熱綜合征(infant muggy syndrome,IMS)是寒冷季節(jié)1 歲以下嬰兒由于過度保暖或捂悶過久所致的以缺氧、高熱、大汗、脫水、抽搐、昏迷和呼吸循環(huán)衰竭為主要表現的征候群。多器官功能障礙是其常見并發(fā)癥,致死率及致殘率均較高。血乳酸水平是反映組織缺氧和血流灌注不足臨床危重癥的重要指標。本研究采取回顧性研究方法,探討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在早期評估IMS病情嚴重程度及其預后的臨床意義,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2月至2018年3月于黃石市中心醫(yī)院兒科PICU收治的IMS患兒45例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參照《兒科急診醫(yī)學》。納入標準:①1 歲以內嬰兒,既往身體健康;②發(fā)病24h內入院;③有明確的蒙被、保暖過度史;高熱或體溫不升,大汗淋漓,面色蒼白或發(fā)紺;或伴有多臟器功能不全的表現。排除合并感染(如肺部感染、血流感染以及顱內感染等)。最終有45例符合標準的患兒納入本研究,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1-8個月;農村41例,城市4例;入院前發(fā)病時間2-24h。所有患兒均有明確的捂熱史、包裹過多導致高熱大汗,部分病例有明顯脫水征,紫紺或面色蒼白,血氣分析提示27例患兒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反復抽搐17例,明顯脫水征12例,電解質平衡紊亂15例,意識障礙及多器官功能受損22例,23例患兒發(fā)病前為健康兒。45例IMS患兒入院時PCIS評分(67.59±17.84)分,血乳酸水平(4.25±3.16)mmol/L。
1.2 方法。所有研究對象入院時抽取1 mL動脈血行血氣分析(采用丹麥雷度公司ABL800型血氣生化分析儀),測定指標包括血乳酸和電解質等。6 h后復測動脈血氣,計算早期(6 h)乳酸清除率:6 h乳酸清除率=[(初始動脈血乳酸水平-治療6h后動脈血乳酸水平)/初始動脈血乳酸水平]×100%。所有患兒在入PICU后,取其24h內各項生理參數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的最差值進行小兒危重病例評分(PCIS)[1]。以6 h乳酸清除率分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10%)組,比較2組病死率;根據預后將患兒分為存活組和死亡組,比較2組動脈血乳酸水平及6 h乳酸清除率;以入院時乳酸水平(<2.0 mmo/L、2.0-3.9 mmol/L、>4.0 mmo/L)分為3組,比較3組間病死率和PCIS。
1.3 觀察指標。對比分析不同乳酸水平組間病死率和PCIS、死亡組與存活組血乳酸水平和6h乳酸清除率。
1.4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9.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存活及病死情況。本組實驗存活32例,28d病死率為28.89%。
2.2 血乳酸水平。3組間血乳酸水平與病死率和PCIS的比較見表1。入院時血乳酸>2.0 mmol/L的共40例,28d死亡12例(30%),明顯高于血乳酸<2.0 mmol/L的IMS患兒(20%,P<0.05)。且隨著入組時血乳酸升高,病死率呈升高趨勢。IMS患兒入院時血乳酸水平與PCIS評分顯著相關(P<0.05)。
2.3 乳酸清除率。死亡組和存活組乳酸水平與6h乳酸清除率比較見表2。死亡組患兒入院時及入院后6 h的乳酸濃度均大于存活組,存活組與死亡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同乳酸清除率與存活的關系見表3。高乳酸清除率組26例,死亡3例,病死率為11.5%;低乳酸清除率組19例,死亡9例,病死率為47.37%,2組病死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乳酸水平IMS患兒病死率及PCIS比較(±s)
表1 不同乳酸水平IMS患兒病死率及PCIS比較(±s)
注:與<2.0 mmol/L組 比 較ΔP<0.05,與2.0-3.9 mmol/L組 比 較?P<0.05。
?
表2 IMS存活組和死亡組患兒乳酸水平和6h乳酸清除率比較(±s)
表2 IMS存活組和死亡組患兒乳酸水平和6h乳酸清除率比較(±s)
注:死亡組與存活組比較ΔP、?P、?P<0.05。
?
表3 不同乳酸清除率IMS患兒死亡率的比較(±s)
表3 不同乳酸清除率IMS患兒死亡率的比較(±s)
注:不同乳酸清除率比較死亡率,P<0.05。
?
血乳酸是體內葡萄糖無氧代謝的終末產物之一,其作為評價組織低灌注、組織缺氧的敏感指標,監(jiān)測簡便。關于血乳酸對危重癥患兒預后評價的研究已有不少,有研究顯示乳酸水平、高乳酸血癥持續(xù)時間及乳酸清除率可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2]。動態(tài)監(jiān)測血乳酸可準確地反映組織器官的缺血缺氧是否被有效糾正,及復蘇時組織器官的灌注是否充分,連續(xù)監(jiān)測血乳酸水平比單一的乳酸值更有意義,有助于預后判斷。
IMS是冬春季節(jié)小嬰兒較常發(fā)生的一種嚴重意外傷害性疾病,由于捂熱或蒙被造成的缺氧以及因高熱、大汗導致的有效循環(huán)血量減少、組織低灌注,使全身組織細胞呈缺血缺氧性損傷,繼而導致腦、心肌、肝臟、腎臟、消化道、血液等MODS的發(fā)生甚至死亡。本研究中,IMS患兒病死率高達28%,與國內報道相近[3-9];在死亡組中,入院時體溫超過40℃伴頻繁抽搐患兒比例及MODS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存活組,說明超高熱伴頻繁抽搐及MODS的發(fā)生是導致IMS患兒死亡的重要原因。過高的溫度及缺氧狀態(tài)可直接損傷細胞膜及細胞器,對心、肺、腦等重要臟器細胞產生不可逆的損害,最終導致MODS的發(fā)生甚至死亡。
本研究顯示,高乳酸清除率組病死率顯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組,死亡組入院時乳酸水平顯著高于存活組、6h乳酸清除率顯著低于存活組,不同乳酸水平組病死率和PCIS存在統計學差異。說明入院時嚴重IMS血乳酸水平可以作為初步判斷組織細胞灌注不足、缺氧等病情危重程度以及預后的良好指標,動態(tài)監(jiān)測血乳酸水平的變化,特別是早期乳酸清除率的變化,可更好地判斷IMS患兒能否在短時間內恢復組織細胞的灌注和氧合功能,為進一步評價IMS預后提供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