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萍
(北京市昌平區(qū)醫(yī)院體檢中心,北京 102200)
骨質疏松屬于社會公共健康問題,該種疾病不僅在中老年女性中發(fā)生率極高,也同樣威脅著男性健康;骨強度的主要決定因素是骨密度情況,對其可逆危險因素加強預防,有利于降低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幾率[1]。本文評價成年男性骨密度體檢中同步健康教育及個體化健康指導的臨床效果。
選定2017年1月~2018年1月928例昌平區(qū)各機關、企事業(yè)團體單位男性骨密度檢測人員。
928 例檢測人員依據每10歲劃分1個年齡階段,共計3個年齡階段,分別:30~40歲、40~50歲、50~60歲,分別例數有:310例、310例、308例。
納入標準:(1)健康體檢人群;(2)具有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排除標準:(1)鈣磷代謝疾??;(2)需要長期服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
928 例檢測人員均予以D-TX200雙光能X線前臂骨密度儀對其非優(yōu)勢上肢前臂進行檢測,并實施同步健康教育及個體化健康指導干預。
干預措施:(1)每月進行定期專家講座,讓調查人員明白有關于骨質疏松的相關疾病知識、危險因素、預防措施,讓調查人員明白骨質疏松癥是可以通過多方面干預方式有效預防的,能夠最大程度上避免發(fā)生骨折情況,因此,需要不斷增強其對疾病相關的認知程度[2];(2)每天飲牛奶至少500 mL,飲食要含有豐富的鈣物質,比如:魚蝦、豆類、堅果、木耳等;(3)戒煙戒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方式,適當飲茶;(4)多運動,運動方式以慢跑、散步等形式為主,每次維持30~60 min,每周進行5次左右,運動強度以自身情況而定;(5)每天戶外日曬在30~60 min,將頭頸與四肢部位充分暴露,若夏季則要戴好墨鏡與遮陽帽;(6)穩(wěn)定心態(tài),多交談,可采用看報和聽音樂等方式緩解不良情緒;(7)合理補鈣,若骨量減少則服用一定劑量的維生素D[3]。
待1年之后再次檢測前臂骨密度情況。分析干預后的骨密度正常率、骨量減少率與骨質疏松率。
此次研究所涉及相關數據資料均歸于SPSS 21.0系統(tǒng)進行處理,計數與計量資料類型采用專業(yè)性檢驗方式(t檢驗與x2檢驗)進行檢驗,P<0.05則有差異性。
干預后的骨密度正常率高于干預前,干預后的骨量減少率與骨質疏松率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差異性顯著。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的骨密度正常率、骨量減少率與骨質疏松率指標對比[n(%)]
隨著社會老齡化結構的到來,骨質疏松癥成為了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疾病,雖然男性的發(fā)生幾率遠沒有女性高,但是,發(fā)生髖部骨折的幾率還是與女性想接近;骨密度檢查是診斷骨質疏松癥的主要方式,影響骨密度的因素眾多,比如:遺傳、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因此,通過對健康群體開展綜合性強的干預方式(飲食指導、運動干預、健康教育等),可以有效避免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能夠有效增加機體的骨量[4]。
健康教育能夠有效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屬于相對經濟且有效的應用干預方式,有研究顯示:健康群體對骨質疏松癥的認知程度與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聯(lián)系,因此,這要求醫(yī)務人員也必須具有豐富的骨質疏松癥的健康學知識,能夠掌握和運用預防醫(yī)學與流行病學知識,以此不斷強化和指導健康群體對相關疾病的認識,對其進行藥物、營養(yǎng)、飲食與運動等多個方面的干預,最終達到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
結合數據:干預后的骨密度正常率高于干預前,干預后的骨量減少率與骨質疏松率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差異性顯著;由此可見,同步健康教育及個體化健康指導有助于提高成年男性骨密度數值,實施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