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簡·奧斯汀是英國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她的《傲慢與偏見》一書圍繞19世紀英國鄉(xiāng)村幾個中產階級姐妹的婚姻故事展開敘述,引起了廣泛關注。眾多學者從多種角度對該書進行研究,主要集中在愛情和婚姻觀、女權主義、反諷等方面。然而,這部小說中的陌生化視角及其所產生的作品效果鮮有人提及。因此,本文將主要從小說的語言、情節(jié)和敘事視角來解釋陌生化及其效果。
【關鍵詞】傲慢與偏見;陌生化;語言;情節(jié);敘事視角
【作者簡介】焦思揚(1996.05-),女,漢族,山西運城人,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的主要概念,源于什克洛夫斯基撰寫的《作為手法的藝術》這一俄國形式主義的著名綱領性論文。他認為:“藝術的目的是使你對事物感覺如同你所見的那樣,而不是如同你所認知的那樣。藝術的手法是使事物反?;?、使形式復雜化的手法,它增加了感知的難度和時長,因為感知的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的過程,這一過程理應延長。”陌生化迫使人們以陌生的、不熟悉的方式看待事物來消除人們認知的自動化,從而喚起、強化并延長他們對事物的原始感受。
簡·奧斯汀是英國19世紀杰出的女小說家,英國鄉(xiāng)村的生活背景致使她的小說多以愛情和婚姻為主題?!栋谅c偏見》是其最著名的小說之一,講述了主人公伊麗莎白逐漸發(fā)現自己對達西先生草率而錯誤的判斷,最終消除對他的偏見,與之相愛。許多文章從愛情、婚姻、女權主義和反諷等角度研究了這部小說,然而很少有人從陌生化角度來發(fā)現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因此,本文旨在從陌生化的角度研究《傲慢與偏見》,欣賞這一精美的“二寸象牙雕”。
一、語言上的陌生化
在文學手段的壓力下,普通語言被強化、凝聚、扭曲、縮短、拉長、顛倒。這是受到陌生化的語言,由于這種疏離,日常世界也突然變陌生化了。正是這種距離引發(fā)了讀者好奇與體驗的欲望,以此來使讀者摒棄對世界的自動化認知,喚醒讀者對事物的感覺。
小說一開始,陌生化效果就隨著圓周句和反諷的連續(xù)使用而展開。第一個圓周句的使用將整句話要表達的主要意思置于句末,這一形式上的復雜化使讀者只有從頭到尾讀完整句話,才能理解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與普通語言不同,這一句子延長了讀者的感受過程,促使讀者在思考中尋求“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是什么?有錢的單身漢想要什么?”的答案,激發(fā)其好奇心與興趣。讀者讀完整個段落,他們得出的結論卻是:每個年輕女人都想嫁給一個富有的年輕單身男人,這種戲劇性的轉變引發(fā)強烈的嘲諷感。語言上的陌生化效果使讀者擺脫了自動化,感受到了句子前后的強烈對比。
小說第7章中,簡收到了卡羅琳·賓利的來信,邀請她在尼日斐花園一起用餐。班納特夫人看著天要下雨,便強迫簡騎馬前往,想讓簡晚上住在尼日斐花園。第二天,伊麗莎白收到簡的來信說自己病了?!耙悄愕呐畠旱昧酥夭 f一她死了,倒也是值得安慰的呀,因為她是奉了你的命去追求賓利先生的?!卑嗉{特先生的這些話在讀者聽來有些奇怪,一般來說,人們會認為父親的第一反應應該是關注女兒的安危,而非用一些“死”“值得安慰”之類的詞。這些句子使讀者感到陌生,但同時也向讀者透露出諷刺的意味。這幾句話意在責備班納特夫人對婚姻中金錢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對女兒健康狀況的關心。這是作者持反對態(tài)度的一種婚姻觀,通過諷刺達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二、情節(jié)上的陌生化
這本小說中,情節(jié)的陌生化效果是通過矛盾和轉折逐漸展開的。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的結合是通過兩人相互之間的厭惡和誤解來推進的,而非從一見鐘情開始,并且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這一誤解構成了整個小說故事發(fā)展過程中的主要情節(jié)。小說一開始,舞會上的所有人都覺得達西先生非常傲慢,伊麗莎白也因他的言行舉止而憎恨他。后來伊麗莎白聽信了韋翰的話,從而加劇了她對達西的不滿。聽完菲茨威廉上校的敘述,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厭惡之情愈發(fā)強烈。同時,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和伊麗莎白的情感變化,讀者對達西的偏見也更加深刻。然而,達西先生寫給伊麗莎白的信以及他為莉迪亞所做的事情意外地改變了伊麗莎白和讀者對達西先生的看法。但凱瑟琳夫人的介入和阻撓再一次改變了局勢。凱瑟琳夫人的權力和地位以及伊麗莎白的家庭狀況使讀者根本看不到伊麗莎白和達西婚姻的一絲希望。但是伊麗莎白的決心和堅定不移的態(tài)度占了上風,他們最終結了婚。這些矛盾和轉折間或地穿插在三對人的情感糾葛之中,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延遲了小說的高潮,延長了讀者的感受,同時也將三姐妹各自的婚姻觀和性格特征形成鮮明的對比,極大地影響了讀者的閱讀感受。
三、敘事視角中的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認為,敘事視角的改變會導致陌生化效果。客觀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敘述為讀者提供了整個事件的細節(jié)和人物性格,卻也因此剝奪了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讀者在大量信息的涌入下會陷入不自覺的被動閱讀。這類作品中的關注點傾向于事件本身,而非讀者對事件的感受。與之相反,有限的第三人稱敘述更加重視讀者對事件的感受。敘述者對整個事件的了解是有限的,使小說充滿懸念。從客觀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敘事轉變到有限的第三人稱敘事,失去了全知視角的讀者被迫消除自動化,從而通過小說中人物的眼睛觀察和感知世界,以此增加了主觀抒情性和藝術可信度。敘事視角的不斷變化將讀者限制在一個迷宮般的敘述中,延長了讀者的審美感受,使讀者感人物所感,產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第15章中,伊麗莎白等幾個姐妹和韋翰先生一起遇到了達西先生。“伊麗莎白看到這個邂逅的場合,覺得很是驚奇。兩個人都變了臉色,一個慘白,一個通紅。過了一會兒,韋翰先生按了按帽子,達西先生勉強回了一下禮。這是什么意思呢?既叫人無從想象又叫人不能不想去打聽一下?!边@一場景中,客觀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敘述變成了伊麗莎白的視角,失去了全知視角的讀者被迫轉為有限視角,感受伊麗莎白所感?!斑@是什么意思呢”一句從伊麗莎白的角度進行敘述,讀者會不禁思考為什么他們的臉色發(fā)生變化,這兩個男人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他們有什么關系。懸念出現讀者的腦海中,同時也消除了閱讀中的自動化。這一懸念也為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做好了鋪墊。
第18章中,柯林斯先生碰巧知道達西先生是德波格小姐的堂兄和凱瑟琳夫人的外甥,他也沒有聽取伊麗莎白不讓他跟達西講話的勸阻,于是伊麗莎白遠遠地觀望著他們兩個人?!斑_西先生帶著毫不掩飾地驚奇目光斜睨著他,等到后來柯林斯先生嘮叨夠了,達西才帶著一副敬而遠之的神氣,敷衍了他幾句……等他第二次開口的時候,達西先生的輕蔑的神氣顯得更露骨了。他說完以后,達西先生隨便欠了欠身子就走開了?!边@一場景中,敘述視角從全知視角轉變?yōu)橐聋惿椎囊暯?,讀者也隨之轉變?yōu)橛邢抟暯恰?铝炙瓜壬瓦_西先生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讀者無從知曉,讀者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伊麗莎白的所觀所感。通過伊麗莎白的視角,達西先生的蔑視和傲慢呈現在讀者眼前。視角的轉變迫使讀者放棄自動化,使其開始想象兩個人之間的對話,也加劇了讀者對達西先生的偏見。
后來,威克姆的外表贏得了伊麗莎白的芳心。因此,她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他的故事:達西違反了父親的意愿,沒有給韋翰那份父親原本打算安排給他的牧師職位。他說盡管達西對家人和仆人很慷慨,但他很傲慢?!耙聋惿滓蜻@種感覺而對他產生敬意,并認為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英俊?!痹谝聋惿卓磥?,威克姆那些富有吸引力的舉止使他所講的故事更加可信。她完全根據威克姆的故事對達西作出倉促的判斷,從而使達西的形象在自己眼里變得扭曲。由于這種有限的敘事方式,讀者對其他人物和事件一無所知,因此不由自主地將自己視為小說中的人物之一,也被韋翰得體的舉止所欺騙,并相信他講的是真話。在此過程中,讀者會放棄自動化,感覺到伊麗莎白的感受,從而也越來越厭惡達西。
四、結語
普通的主題和充滿瑣事的世界在《傲慢與偏見》中因其陌生化效果而變得更加生動,為小說增加了更多的文學性和敏感性。藝術的全部精義、靈魂、魅力在于感受,“感覺之外無藝術,感覺過程本身就是藝術的目的”。正如什氏所說的“作家或藝術家的全部工作的意義,就在于使作品成為具有豐富可感性內容的物質實體,使所描寫的事物以迥異于通常我們接受它們的形態(tài)出現于作品中,借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延長和增加感受的時值和難度”,這部作品中的陌生化使讀者思考、感受,延長了整個審美過程,造就了一個主題平凡卻又新穎脫俗、精心雕刻的偉大之作。
參考文獻:
[1]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M].上海: 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3.
[2]Hazard Adams and Leory Searle,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M].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3]鄧建英. “陌生化”與小說敘述視角[J]. 深圳大學學報, 2003(5): 94-97.
[4]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方珊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
[5]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論[M].劉宗次譯.北京: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4.
[6]特雷·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M].伍曉明譯.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7]張冰.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