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邱鑫 謝玉文 馮小鳳
【摘要】當前各個學校開始網(wǎng)絡遠程授課,在圍繞課本教授課程的同時,漢光實驗小學實施了特色校本課程“About the Novel coronavirus”,內容與當前發(fā)生的社會事件密切相關,目的是改變英語知識點與交際背景相分離的現(xiàn)狀,從培養(yǎng)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角度出發(fā),實現(xiàn)立體化、多元化教學。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本文將基于跨文化視角,針對校本課程的特色展開分析。
【關鍵詞】跨文化;校本課程;小學英語
【作者簡介】劉寧,邱鑫,謝玉文,馮小鳳(指導老師),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一、研究背景
在學校教學中,根據(jù)大綱編著的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學內容來源,教材靈活性較小,注重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具有統(tǒng)一性、共同性,缺少個性、新穎性。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入,研究者發(fā)現(xiàn),英語教學的重點是結合文化背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時代的發(fā)展帶來了英語學習需求的變化,英語學習已經(jīng)成為自我文化認知、品格塑造和思維訓練的過程,為了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教師需要在課程教學實踐中借助英語校本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文化、社會問題和風俗習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傳播社會文化的工具。語言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法分割,學習語言離不開文化的熏陶。通過漢光實驗小學的校本課程,學生可以了解如何保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其次,鼓勵學生通過這類校本課程接觸不同文化,樹立全球視野。
二、跨文化視角下的校本課程開發(fā)
1.語言中的跨文化?!翱缥幕笔侵竿ㄟ^越過體系界限來經(jīng)歷文化歸屬性的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跨文化意識主要被外語學習領域所提倡,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如果拋開文化不容易學到一門語言的精髓,也不利于提高自己與以外語為母語者的實際交際能力;若學習者在認識文化的基礎上去學習語言,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基礎教育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寬視野”。筆者將人教版英語教材進行主題分類,可得出圖1,具有跨文化意識背景的內容僅為百分之八,占比較小。在不打亂教學計劃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校本課程,彌補教材的不足。
2.校本課程中的跨文化。首都師大的徐玉珍教授將校本課程定義為:在學?,F(xiàn)場發(fā)生并展開的,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jù)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利用和開發(fā)的資源,旨在滿足本校所有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fā)活動,是一個持續(xù)和動態(tài)的課程改進過程。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對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及興趣,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意義重大,也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本意。禹文萃、郭正武從群體文化表達的視角分析了校本課程設計者與校本課程受眾者之間不同的文化需求。錢文靜以個案分析的形式探討了傳統(tǒng)文化特色學校中校本課程的內在價值以及對教師成長、學生發(fā)展的意義。葉耀剛對英語校本課程進行調研的結果顯示,35.1%的教師認為校本課程是單純的選修課或活動課程,20.6%的教師認為這是上級分配的任務,10%的教師認為將校本課程作為自己課程內容的補充??梢钥闯?,教師對校本課程的理解仍然存在誤解,校本課程未被重視。
三、跨文化視角下漢光實驗小學校本課程分析
本研究分析是以漢光實驗小學高年級特色校本課程為例,分析內容為三節(jié)英語校本課程。
1.教學指導思想分析。校本課程以學科育人為指導思想,首先關注的是主題的意義和內容,三節(jié)課的主題分別是“Fight the virus”“去醫(yī)院可不是Go to hospital”和“The red cross society”,可以看出主題均與公共衛(wèi)生事件有關,分別對病毒知識、就醫(yī)和紅十字會進行科普。且在不同主題中傳達了不同的價值觀,例如在“The red cross society”中,教師提出紅十字會的宗旨與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一脈相承,“仁者愛人”在英文中有類似說法“Be extremely compassionate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英文中是“Do as you would be done to by others ”,指出了中外文化精髓的相似之處,傳達了課文中所隱含的正確、積極的價值取向,為中外文化搭建了理解的橋梁。
2.教學結構分析。(1)疏密相宜。關于新冠肺炎的知識點很多,內容復雜,如何利用網(wǎng)絡微課校本課程在短時間內普及相關知識,傳遞正確價值觀,滲透跨文化思想,需要教師把控好內容的疏密程度。根據(jù)學生上課的一般狀態(tài),從懵懂到興奮最后到疲倦,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狀態(tài),把握節(jié)奏。在“Fight the coronavirus”這一課中,教師先介紹病毒名稱、介紹新單詞,從最基礎的知識點開始講解,到交際用語“How to protect us if we get infected?”,經(jīng)歷了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過程,學生也可以在進入狀態(tài)后切實掌握課堂內容。
(2)張弛有度。成功的課堂需要高效率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面對大量新知識的時候,學生不免會產(chǎn)生畏難心理,在這三節(jié)特色校本課程中,教師均利用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插入科普視頻,使課堂節(jié)奏張弛有度。
3.教學內容分析。在內容的選擇上,教師秉持四個原則,分別是適齡性原則、適度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趣味性原則。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組織和編排內容,以趣味性輔之科學的講解方法,圍繞主題進行授課。
三節(jié)校本課程均以學生的認知結構為基礎,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例如在“Fight the virus”中介紹“The novel coronavirus”時將“corona”的圖片與“crown”進行類比,得出兩者具有相似性,降低內容認知難度。教師以設問的方式提出“為什么用novel”,指出單詞“novel”和“new”之間的差異,前者是“從未出現(xiàn)過的”,后者是指“新舊差別”,雖然在中文里,我們都稱之為“新”;在“去醫(yī)院可不是Go to hospital”中,教師指出“看病”在英文中的表達為“see a doctor”而不是“see illness”,滲透跨文化知識,以對比的形式縮小中英文理解的鴻溝。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多次列出以前課文中學過的單詞,例如cough、sneeze、shake等動詞,梳理了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利用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在學習新知識之前以已知知識作為跳板,是一種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合理手段。
由表1可知,教學內容中滲透數(shù)量可觀的跨文化知識,且部分跨文化知識與課堂中傳遞的價值觀相重合,也就意味著,教師將跨文化知識和課文中所提倡的積極的價值觀相結合,切實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語言、文化、思維相融合的教學。
四、總結
英語學習離不開英語文化的熏陶,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能夠與英語母語者進行交流,因此學生需要從跨文化視角了解、體驗和感知英語國家的文化。校本課程是一種幫助學生接觸英語文化、拓展課外知識、培養(yǎng)語用能力的有利途徑。從漢光實驗小學這三節(jié)特色英語校本課程,我們可以看出,教師融入了很多跨文化知識,引導學生認識語言之間,或是文化之間的差別。結合社會背景,聚焦當前熱點事件,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一種理想方法。在未來的學校教育中,這種方法應該多被重視,使之成為學生學習英語文化、了解文化的橋梁。在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給未來校本課程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學校領導要鼓勵開設校本課程,不要將其當作一個“花瓶”,應將校本課程當作學生發(fā)展語言能力、形成文化意識、提升思維品質、提高學習能力、豐富學生知識面的重要形式。
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資源,關注社會時事熱點,關注學科發(fā)展新動態(tài),挖掘新知識、新語言,并將跨文化意識滲透到英語教學中。英語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語言,教師在校本課程中要以時事為背景,引導學生用英語表達和交流,積極嘗試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開拓英語學習的渠道和豐富英語學習資源創(chuàng)造條件。
學生要主動探索中英文兩種語言的文化異同,將英語學習視為對英語文化的探索,樹立求知精神,意識到懂文化才能懂語言。
參考文獻:
[1]溫潤芳.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視角下的民族地區(qū)校本課程設計[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5):35-37.
[2]禹文萃,郭正武.群體文化表達:一種新的視角審視校本課程設計[J].新課程研究,2009(7):66-69.
[3]錢文靜.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探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視角[J].現(xiàn)代基礎教育研究,2014(2):45-47.
[4]葉耀剛.武夷山市中小學英語校本課程開發(fā)現(xiàn)狀調研[J].中國西部科技,2015,14(0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