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
【摘 要】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對教材文本的理解具有多元性,而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語意的理解和表達都必須精準,以免造成誤解。因此,語言訓練應(yīng)該從小學語文教學開始。本文重點解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有效語言訓練的相關(guān)策略。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訓練;遷移能力;教學策略
語言是思維和情感的載體,學生語言文字的功底和語用技能的應(yīng)用水平直接影響著語意的陳述和情感的表達?;诖?,筆者在本文中重點探討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可行性語言訓練的教學策略制定和實施情況,僅供大家參考。
一、語言的應(yīng)用法則是讀出來的
聽說讀寫是語言學習的必會技能,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朗讀尤為重要。很多家長認為朗讀水平的高低是由學生的漢字累積量來決定的,識字越多,越?jīng)]有朗讀障礙。誠然,學生如果在語言訓練中遇到不認識的漢字,就無法朗讀出聲,更難以理解其含義。然而,漢語語句的確切含義卻并不僅僅是識字那么簡單。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語氣不同,同樣的漢字組成的句子語意表達效果就不一樣,停頓的位置不同,語意也許會迥然不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語言訓練的時候,一定要重視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悟情感表達與語氣、停頓、重讀和弱讀等因素的聯(lián)系,體會語言發(fā)布者的真實表達傾向和意圖。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掌聲》這篇課文第一段中有很多詞語需要重讀,讓強化的語氣表明殘疾學生英子的性格特點,如,“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這句,其中“很”是程度副詞,“總是”表示頻率,“默默地”表示她的態(tài)度,當筆者用平鋪直敘的語氣和帶有強調(diào)語氣的兩種不同朗讀方式給學生示范的時候,學生發(fā)現(xiàn)字數(shù)沒有變,標點符號沒有變,變的是語氣,那些重讀的詞語更能突出英子的自卑心理,把一個自卑、文靜、怯懦的形象鮮活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在讀《寒號鳥》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朗讀兩次寒號鳥 “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時語氣一樣,停頓也一樣,就在此設(shè)置了一個語言朗讀效果問題:“大家覺得寒號鳥的這兩次自言自語所處的環(huán)境一樣嗎?為什么?”學生又讀了一遍課文,回答 “不一樣”,并且指出第一次自言自語是秋去冬來,當時還不太冷,寒號鳥還能忍受,所以只是不停地鳴叫;而第二次是寒風呼嘯,寒號鳥已經(jīng)無法忍受這樣的寒冷,課文中換了詞語,用的是“哀號”,一個“哀”字就說明了一切。筆者就接著引導學生:“那么我們在讀這同樣漢字組成的兩句話時應(yīng)該怎樣區(qū)分它們呀?”有一個學生認為用增加停頓的辦法來朗讀更能體現(xiàn)寒號鳥生命力日漸衰弱的狀態(tài)。學生試讀了一下,都表示贊同。
由此可知,朗讀也能鍛煉學生對語言表達效果的敏銳感知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語言訓練的時候一定不要忽視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
二、語言的應(yīng)用法則是品出來的
曾經(jīng)有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問筆者:“為什么要有這么多不一樣的漢字呀?有的寫起來實在是太麻煩了!”筆者當時只能告訴他:“這些漢字就像我們身邊的人,誰和誰長得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如果別人和你一樣,你覺得會是什么樣子?”而實際上一年級的小學生無法理解相同的句子因為語氣、停頓等不同會造成語意的差異,在表情達意的時候,語意相近的詞語用錯了也會讓語言表達效果“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而學生要想具備這種能夠精準分辨詞語的能力,就需要學會細致地分析解讀語句,即學會“品”讀文本。
這種品讀訓練包括同義詞和近義詞語境辨析、教材或訓練材料中對影響表達效果的關(guān)鍵詞的識別和辨析等。例如,在《觀潮》這一課的語言訓練中,筆者就設(shè)置了這樣一道題:鎮(zhèn)海古塔、中山亭和觀潮臺___在江邊。(挺立、屹立、聳立、直立),有的學生對課文進行了預(yù)習,很快就回答“屹立”為正確答案,但是讓他回答為什么,他就只能說這是課本上的原句。筆者就讓學生當堂查字典,讓他們感悟:挺立比直立更具有一種堅韌性,而直立則側(cè)重于狀態(tài)的描述;聳立的表達重點在陡、直且危險方面,而屹立則更能突出建筑物的氣勢雄偉。本句中“屹立”的描述對象是三個臨江用來觀看錢塘潮的建筑,用“屹立”更加契合語境。
由此可知,漢字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們都有獨特的語意,在具體語言交際環(huán)境中一字之差就會讓語意相距萬里之遙,學生要學會從詞語的表達側(cè)重點以及與相關(guān)語境的契合度等角度來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辨別。
三、語言的應(yīng)用法則是在訓練中悟出來的
學生懂得了通過讀和品來逐漸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感知能力還不夠,這種語感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訓練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
例如,在《爬山虎的腳》中有三次細節(jié)描寫,前兩次細致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樣子,而第三次則重點描述了爬山虎的“爬行”行為是怎樣產(chǎn)生的。教師借此讓學生明晰了抓住所要描寫的事物的基本特征來進行語意的表達的語用法則。文中“巴住墻、彎了;拉一把,緊貼著墻”等,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爬山虎攀爬的樣子。筆者就讓學生進行寫作模仿,先嘗試用貼切形象的形容詞描繪實物的外貌,再借助一系列動詞來體現(xiàn)所描繪實物的獨有特征。大量的語言實踐練習會讓學生把教師所講的語用規(guī)則在不同實例中很好地應(yīng)用,把聽到的、看到的這些別人的東西消化吸收,形成一定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遷移能力。只有這樣,在遇到新的語言表達情況的時候,學生才能夠活學活用,具有精準的識別和判斷能力以及語用能力。
綜上所述,朗讀、品讀以及大量的語言實踐訓練有助于學生漢語言語感和語用遷移能力的形成,值得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