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丁充分運用各種各樣的反諷技巧,豐富了作品的藝術性。反諷在其代表作《傲慢與偏見》中的運用使小說具有一種普遍張力,更使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在其筆下變得更加具有深度內涵。
《傲慢與偏見》描寫了小鄉(xiāng)紳貝內特五個待字閨中的千金,主要以二女兒伊麗莎白和達西的情感為主線,講述伊麗莎白與達西在日漸相處中逐漸放下各自的偏見與傲慢,有情人終成眷屬?!胺粗S”即“說此指彼”,也就是所陳述的事實表面上與實際內涵意義是相互矛盾的。本文將借助反諷的幾種常見方式來分析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
一、《傲慢與偏見》中的“言語反諷”
“言語反諷”重視的是外在表達層面上的反諷,是最容易被讀者以及故事中的人物所識破的一種反諷類型,又稱為“字面反諷”,典型的“言在此而意在彼”。
(一)運用反語
反語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說反話”,為了達到特殊的修辭目的而運用與本意正好相反的詞語。簡在母親的“安排”下因淋雨生病住在賓利先生家,伊麗莎白去探望姐姐時,賓利小姐有一次說:“伊萊扎·貝內特小姐瞧不起玩牌,她是個了不起的讀書人,對別的事情不感興趣?!睆谋砻鎭砜?,賓利小姐是在夸獎伊麗莎白,實則是在嘲笑她不懂牌藝,也從另一個方面體現(xiàn)出賓利小姐的粗鄙淺薄。
(二)語境誤置
語境誤置即小說中的人物所說出的實際話語與其自身的身份、所置身的大背景形成強烈的沖突,使讀者產生不似真實、不倫不類的感覺。例如,小說中,賓利小姐為了得到達西先生的喜愛與關注,假裝對讀書感興趣,將其當作最有趣的娛樂活動來體現(xiàn)自己的高雅審美品味。賓利小姐所說的話與其本真的性格形成強烈的沖突,奧斯丁如此安排更顯示賓利小姐的膚淺與虛偽。再如,柯林斯第一次到貝內特家拜訪,吃完飯后,貝內特先生邀請他為太太、小姐們朗誦:柯林斯先生欣然答應,于是有人給他拿來一本書??铝炙瓜壬灰姷侥潜緯?,就嚇得往后一縮,連忙聲明他從來不讀小說。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特別是封建貴族階級出現(xiàn)了一股反小說的邪風,在他們看來,小說是一種無聊的消遣,甚至是一種有害的藝術娛樂方式,而柯林斯先生以“從來不讀小說”為由推脫,想借此顯示他所謂的“貴族”身份,其實是故作優(yōu)雅,趨炎附勢。
(三)運用夸張
奧斯丁擅長運用極度夸張的語言來造就“言語反諷”的效果。小說中有一處情節(jié)是柯林斯先生第一次到貝內特家拜訪時,本想借一桌豐盛的晚餐來夸贊貝內特家的女兒廚藝好,沒想到卻因此惹得貝內特太太不快。緊接著,柯林斯先生便為此事道歉了一刻鐘之久,貝內特太太馬上緩和了語調,說她絲毫沒有生氣??墒牵铝炙瓜壬纸舆B道歉了一刻鐘之久。奧斯丁在這里很明顯運用夸張的手法,采用“一刻鐘”這一夸張的時間性詞語來表現(xiàn)柯林斯先生的阿諛奉承以及內在的形式主義作風。
奧斯丁在運用“語言反諷”時并未生硬、呆滯地將其諷刺情緒加到人物身上,而是采用寬容、溫和的方式,以幽默的口吻嘲笑了貝內特太太、柯林斯、威克姆、達什伍德夫婦等人,體現(xiàn)了其高超的反諷技巧。“言語反諷”的精湛的語言運用技巧為作品營造了幽默輕松的氛圍,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在這種喜劇性的氛圍中能夠更為深切地體會作者語言外衣下的真實意圖。
二、《傲慢與偏見》中的“戲劇反諷”
“戲劇反諷”來源于戲劇,是從表達內容上來說的,臺下的觀眾清楚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走向和本末由來,但劇中的人物對此一無所知。戲劇反諷最鮮明的特征就是觀眾,效果來自人物對真相的不了解和作者、讀者對真相了解之間的沖突。
例如,小說第一章便將貝內特夫人的情況交代清楚:“這位太太的腦子就不那么難以捉摸了。她是個智力貧乏、孤陋寡聞、喜怒無常的女人。一碰到不稱心的時候,就自以為神經架不住。她人生的大事,是把女兒們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是訪親拜友和打聽消息。”小說多處情節(jié)反映出貝內特夫人的無知愚昧、阿諛奉承,而她這一弱點讀者從一開始便已看透,甚至是小說中的人物——貝內特先生以及伊麗莎白都將她的這一目的性看得清清楚楚,但她自己認為周旋于不同人物之間的應酬交際是在為自己的家庭幸福和女兒們的未來規(guī)劃綢繆。
“自欺”是“戲劇反諷”常用的手段,奧斯丁在她的小說中大量運用“自欺”使人物形象在其筆下栩栩生輝。例如,小說中的一個小人物威克姆先生在與伊麗莎白的接觸相處中,他一直扮演的是一個被達西先生欺負的“弱者”的角色,企圖先發(fā)制人將達西先生的形象在伊麗莎白心里抹黑。而當伊麗莎白將他的一番言論定位“事實”時,由于簡的勸告以及賓利小姐的好言相告,伊麗莎白又開始出現(xiàn)表面的堅信與內心的掙扎。其實,在她的本真心理中,已經不自覺地認為達西先生或許并非如威克姆先生所說的那般無情與不堪,但由于她最初對達西先生的偏見以及她所固有的認為達西先生對她的各種刁難以及瞧不起的觀念,她在語言反應上仍舊偏執(zhí)地認為達西先生就是如威克姆所講的那般不堪。奧斯丁借此恰好與小說的題目《傲慢與偏見》有不謀而合之意,“傲慢”正是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最初的印象,而“偏見”是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一直所持有的固有態(tài)度,此時伊麗莎白的“自欺”卻是對二人感情發(fā)展的諷刺式推動,也暴露了威克姆這一人物形象奸詐與無恥、顛倒黑白的怯弱本質。
三、《傲慢與偏見》中的“情景反諷”
“情景反諷”是一種建立在“言語反諷”和“戲劇反諷”基礎之上的反諷類型?!扒榫胺粗S”不再局限于一句話或一個情節(jié),而是建立在相對完整的情節(jié)與場景之中。
奧斯丁利用“情景反諷”設置出人意料的故事情節(jié),例如,小說《傲慢與偏見》的故事情節(jié)是圍繞伊麗莎白與達西先生的情感發(fā)展走向來展開敘述。在故事的開端兩人初次在舞會上相遇時,達西先生便拒絕與伊麗莎白跳舞:“她還過得去,但是還沒漂亮到能夠打動我的心。眼下,我可沒有興致去抬舉那些受到別人冷落的小姐?!倍聋惿滓病皩λ鴮崨]有什么好感”,甚至還曾發(fā)過誓,就算世界上只剩下一個男人,她也不會嫁給傲慢的達西。小說還寫道在舞會結束后貝內特太太對達西先生的一番評價:“莉齊不中他的意倒沒有什么可惜的。他是個最討厭、最可惡的人,壓根兒不值得去巴結他。那么高傲,那么自大,叫人無法忍受!他一會走到這,一會走到那,自以為非常了不起!還嫌人家不漂亮,不配跟他跳舞!親愛的,你要是在場就好了,狠狠教訓他一頓。我厭惡透了這個人?!背鋈艘饬系氖?,故事結局呈現(xiàn)的卻是在兩人之后的日漸相處中,伊麗莎白放下了對達西先生的偏見,而達西先生也逐漸擺脫掉自身的傲慢,兩人放下芥蒂與各自的偏執(zhí),成為非常恩愛的一對夫妻。值得關注的是,奧斯丁在運用“情景反諷”這一手法時,并非將敘述的范圍局限于伊麗莎白與達西先生二人,而是極為巧妙地將貝內特太太的認知意識加入其中,使整個情節(jié)更具反諷意味,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情景反諷”的運用,使奧斯丁的小說更加具有可讀性,高超的情節(jié)設計思路與反諷語言的融合,使其小說展現(xiàn)出別樣風采。
四、結語
簡·奧斯丁運用高超的反諷技巧,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18世紀英國的鄉(xiāng)鎮(zhèn)生活以及世態(tài)人情,筆下的一個個人物形象仿佛躍然紙上,令讀者回味無窮。
(南寧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王肖雅(1995-),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