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一座城市歷史文明的窗口,已經(jīng)成為城市公共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地標。素有“漢簡之鄉(xiāng)”美譽的甘肅為解決其漢簡展示和合理利用的發(fā)展困境,于2019年9月24日在蘭州市七里河區(qū)馬灘片區(qū)開工建設甘肅簡牘博物館。在此建設之際,本文簡述甘肅簡牘博物館的發(fā)展背景,分析甘肅出土簡牘的價值與作用,說明其建設意義與必要性。
一、甘肅簡牘博物館的發(fā)展與建設
甘肅簡牘博物館作為一家以簡牘收藏展示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其所藏秦漢魏晉簡牘數(shù)量巨大、形制多樣、簡冊眾多、內(nèi)容獨特。其中,天水放馬灘秦簡、居延新簡、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敦煌馬圈灣漢簡、懸泉漢簡及魏晉簡牘等總計39465多枚。其發(fā)展歷程如表1所示,建設歷程重要事項如表2所示。
二、甘肅出土簡牘的價值與作用
簡牘是中國古代在紙張未發(fā)明或未廣泛使用前的一種最主要的文字記錄形式,它是一種將文字寫在竹片、木片等材質上,用絲、麻等編制成冊的記事工具。其初始于殷商,盛行于戰(zhàn)國時期至東漢,后隨紙張的發(fā)明與應用而衰微,直至東晉被完全廢止。甘肅出土簡牘具有內(nèi)容最豐富、時間最早、學科實力強、國內(nèi)外影響最大、微觀課題研究成果最多等特點,是甘肅最具特色的文物資源和文化標識。
甘肅出土簡牘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詳細地記載了兩漢時期中原王朝與中亞、西亞等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情況以及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段的郵驛交通和軍事防御等。利用簡牘文獻,人們不僅可以揭示當時的商冊制度,而且能解決或重解歷史上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
甘肅出土簡牘具有重要的書法藝術價值。簡牘中保存著古人的原始手跡,作為篆書向隸書轉變的直接體現(xiàn),不僅彰顯了秦漢時期絢爛多彩的書法藝術,而且對于書法藝術史研究具有獨特的價值,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實物珍品。
甘肅出土簡牘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它是研究秦漢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民族交流、社會經(jīng)濟、歷史地理、軍事防御、風土人情、養(yǎng)老制度、撫恤制度、津關制度、科技文化和文書制度等的重要歷史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三、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意義
簡牘博物館作為專業(yè)性較強的專題類博物館,是簡牘學研究70年來的繼續(xù)和傳承的基礎機構。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簡牘為專題的省級博物館,在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其對探索文化傳播的新模式、新類型和新階段有著借鑒作用。
簡牘展覽是研究簡牘相關知識最直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甘肅簡牘以漢簡數(shù)量為最多、內(nèi)容豐富而著稱,時隔兩千多年,人們依然能近距離地看到中國古代墨跡的真實面貌。
甘肅簡牘博物館是簡牘學研究與文化交流的有力平臺。它為簡牘的收藏、保護、研究、整理、教育等提供了基礎保障,是建立簡牘數(shù)據(jù)庫的有力平臺。
甘肅簡牘博物館是探索書法藝術傳承的堅實陣地。它有助于人們深入地了解漢代書法發(fā)展的演變過程,也給當代書法學習和創(chuàng)作提供了借鑒、取法的寶貴資源。
甘肅簡牘博物館是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要基地。免費開放博物館,可以讓不同背景、興趣、能力及年齡的人士吸收不同的知識和信息,人們可以將其打造成青少年從小培養(yǎng)漢字藝術的教育基地。
四、結語
甘肅簡牘博物館不僅填補了區(qū)域空白,而且在同類博物館中互補長短,展示自身特色。它的建成有利于甘肅歷史文化風貌的弘揚和傳播,有利于打造甘肅文化自信的精神高地,使得甘肅出土簡牘真正地“活”起來。人們應該對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通過解讀簡牘文獻,讓世界認知和了解中國,讓中國文明在簡牘文獻中走向世界。
(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作者簡介:馬亮亮(1993-),男,回族,甘肅天水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