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英 喬煜
2004年以來,我國的書籍設計作品陸續(xù)在“世界最美的書”的評選活動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這一獎項是迄今為止級別最高、影響最廣、參選作品最多的書籍設計評選活動,它對我國書籍設計的發(fā)展與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我國市場上的大多書籍設計依舊存在許多問題,如缺乏整體設計意識、忽視市場需求導致的過度設計、一味追隨模仿國外的設計而缺失本土文化的運用等。
隨著電子產品不斷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老物件被時代的浪潮所淹沒。年少時滿屋堆積成山的紙質書籍也漸漸地被電子書所替代。在這樣的沖擊下,如果紙質書籍不能物盡其用,不能帶給人們特定的情感價值和新的感觸,那么終有一天它會被電子書所取代。但為什么有些書籍依舊能在新媒體時代下限量發(fā)行,值得收藏,為什么又有些書籍的銷量停滯不前呢?本文通過分析朱贏椿設計的“世界最美的書”,探究當前我國書籍設計存在的問題,指出未來我國書籍設計的方向。
一、朱贏椿書籍設計作品賞析
設計大師朱贏椿的書籍設計作品多次被評為“中國最美的書”和“世界最美的書”。在紙質書籍受到沖擊的當下,他希望他做出來的每一本書都能成為一件藝術品。
(一)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書——《不裁》
《不裁》別于其他書籍設計的獨到之處在于,它是一本隨筆集,需要讀者在閑暇時光拿起紙刀邊裁邊看,做到了不僅“好看”,而且“好玩”。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讀者必須親自動手裁開書頁,每裁開一頁,書口就會露出毛邊,整個過程給閱讀增添了感官上的樂趣。這種質樸的毛邊書所產生的樂趣與帶給讀者的親近感,是電子書冰冷的文字所無法滿足的。封面上兩道縫紉紅線的設計,為書籍添加了手工氣息,拉近書與讀者之間的距離,這就是紙質書籍的優(yōu)勢。
(二)2017年世界最美的書——《蟲子書》
《蟲子書》是一本存在爭議的書,全文都是由自然界的蟲子所創(chuàng)作,沒有人類文字出現。書籍整體給人以回歸自然的感覺,封面采用的是一種全新的環(huán)保紙張,就連染色的原料都是由食品馬鈴薯淀粉中的球狀顆粒制作而成,在觸摸時產生磨砂紋理質感。
二、我國市面上書籍設計存在的問題
透過對朱贏椿“最美的書”的賞析,對比分析我國市面上的書籍設計,筆者發(fā)現其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書籍整體設計意識薄弱
書籍設計要圍繞書籍的內容而服務,一切應當以便于讀者閱讀優(yōu)先,堅持從書籍的整體出發(fā)。如果設計師只考慮展現自己的個性、注重書籍外表的形式,使設計干擾了讀者的閱讀和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即使設計得再巧妙,也都不能稱之為好的設計。
傳統(tǒng)書籍的出版往往以文字為中心,比較注重內容的準確性,所以內容編輯初期對整本書最終要呈現的效果并沒有進行全方位的考慮,不管是紙張種類、版式編排、封面樣式還是書籍觸感等多方面細節(jié),大多都是在生產過程中臨時決定的,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F階段,部分書籍又過于注重封面的形式而忽視了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無視市場需求,刻意標新立異,這樣不僅影響書籍的生產效率,還不利于書籍品質的提升。
(二)對書籍設計認識的不全面
長期以來,人們大多注重書籍的外在效果是否美觀,只是簡單地把圖片和文字在封面上進行編排,一味追求美觀而忽視了對書籍設計的整體效果和內容的需要。目前,市場上很少聘請專業(yè)的書籍設計師對圖書進行設計,并且針對書籍設計的人才較少,意識不到其重要性,導致我國書籍設計水平一直止步不前。
(三)缺乏對材料和工藝的大膽運用與創(chuàng)新
書籍設計對于書來說也算是一種包裝,有的包裝華貴精美、工藝繁雜,有的包裝樸素雅致,卻也大方出眾。不管是新材料工藝,還是普通材料,只要能夠貼切表達書籍的內容和思想,將形式與內容統(tǒng)一,那么這種材料和工藝的使用就是成功的。但是,我國的書籍設計大多在包裝上過于繁雜,即便設計得再華麗,也毫無新意可言,缺乏對材料和工藝的大膽運用與創(chuàng)新。
(四)書籍設計中缺少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
我國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都可以成為書籍設計的靈感來源,就連傳統(tǒng)工藝手法也可以運用到書籍設計中。而我國的書籍設計大多在模仿國外的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缺乏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挖掘與運用。拋去一些專業(yè)類的書籍外,一些歷史文化方面的書籍對于將傳統(tǒng)元素運用到書籍設計中的意識薄弱,而且不夠專業(yè),從而失去了書籍本身的文化魅力。
三、朱贏椿“最美的書”給我國書籍設計的啟示
通過對朱贏椿書籍設計的分析,并結合我國書籍設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筆者得出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啟示。
(一)追求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
書籍設計中形式與內容要保持統(tǒng)一。然而,我國目前書籍的生產方式需要大批量產出,使書籍設計的形式與內容很難達到統(tǒng)一。要解決問題,就先要對圖書生產者在策劃階段的整體規(guī)劃做出調整,規(guī)劃好書籍設計的每一個細節(jié)以及生產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此外,編輯人員和書籍設計師的溝通也非常重要,設計時不能自我發(fā)揮、隨心所欲。
(二)進行頭腦風暴,創(chuàng)新設計理念
隨著電子產品的不斷更新,實用功能越來越多,電子書的出現使紙質書籍受到了重創(chuàng)。傳統(tǒng)方式設計的書籍很難滿足大眾的需求,也很難再吸引讀者去購買。只有讓設計師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新設計理念,打破常規(guī),才能設計出讓大眾眼前一亮的書籍。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只有完美的策劃和空想是不夠的,實際操作起來可能就會變得困難重重,所以書籍設計的發(fā)展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需要大量實戰(zhàn)的積累,需要時間的沉淀。
(三)大膽運用新材料與新工藝
書籍設計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書籍的材料和工藝。例如,朱贏椿的《不裁》,整本書籍設計雖沒有什么特殊工藝,就連印刷紙張都是最普通的,但他讓“普通”變成了出彩,創(chuàng)新了設計理念,讓讀者都能在閱讀時有一種參與感?!恫徊谩返某晒υ从谥熠A椿有一雙善于觀察生活的眼睛、敢于嘗試創(chuàng)新的勇氣,把原本不是書籍設計的材料運用到書籍設計中,這正是一種設計上的突破與革新。此外,環(huán)境的惡化和資源的匱乏,使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環(huán)境問題,環(huán)??裳h(huán)材料的使用將逐步成為未來書籍設計的大勢。
(四)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所以,在書籍設計中,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就變得尤為重要。設計師在設計中可以融入古代書籍的裝幀風格、版式編排以及一些裝飾材料和傳統(tǒng)工藝,這都能為書籍設計烙上一種專屬于中國文化的印記。
四、結語
如今,電子產品的迅猛發(fā)展使很多人對紙質書籍的發(fā)展抱以悲觀的態(tài)度,但是這并不代表著紙質書籍會被完全取代。真正的閱讀應該是更深層次的一種精神閱讀,而且設計精美的紙質書籍帶給人們心靈的愉悅是電子書無法比擬的。所以,作為一名書籍設計師,幫助讀者回歸紙質閱讀和深度閱讀,其責無旁貸。
(河北科技大學)
作者簡介:趙紅英(1964-),女,河北石家莊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