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琪 ,黃惠榕 ,修忠標 ,武靖玲 ,劉秦宇 ,繆少芳 ,閆曉娜
1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2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350004
神經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指排尿中樞或周圍神經受損而產生的膀胱或尿路功能障礙,是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可引起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等癥狀,嚴重時會導致腎功能衰竭,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70%~84%的 SCI 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NB,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2]。針刺、手術治療、間歇性導尿等雖具有一定的療效,但侵入性操作往往存在著誘發(fā)尿路感染的危險,NB 的發(fā)病機制復雜,其康復與護理仍是當前醫(yī)學界的難題[3-5]。 目前,灸法作為一種常見的治療 SCI 后 NB的中醫(yī)外治療法,臨床研究較多,但大規(guī)模、多中心的規(guī)范化臨床評價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運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討灸法治療SCI 后NB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為臨床提供循證依據。
計算機檢索英文數據庫(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OVID)和中文數據庫[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disc)、萬方數據庫(Wanfang Data)、維普數據庫(VIP)]有關灸法治療SCI 后NB 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19 年5 月31 日,同時追溯相關文獻的參考文獻。 由2 名研究人員獨立采用主題詞和自由詞結合的方法構建檢索式。 中文檢索詞:“艾灸”“灸法”“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尿失禁”“排尿障礙”;英文檢索詞:“moxibustion”“spinal cord injuries” “urinary bladder” “neurogenic” “neurogenic bladder” “urinary retention” “urinary incontinence”“urination disorders”。
1.2.1 納入標準 ① 研究類型:RCT,語種限定為中英文。 ② 研究對象:符合診斷標準的SCI 后NB患者,年齡、國籍、種族不限。③ 干預措施: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常規(guī)康復、常規(guī)護理、間歇導尿技術等常規(guī)方法;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灸法治療,艾灸種類、穴位、方式、療程不限。④ 主要結局指標:總有效率;次要結局指標:膀胱殘余尿量(測量方法為:尿動力學測量方法、B 超測量方法、導尿法測量方法)、膀胱容量(測量方法為:尿動力學測量方法、B 超測量方法)、膀胱壓力。
1.2.2 排除標準 ①動物試驗。②重復數據發(fā)表。③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
由2 名研究人員獨立篩選文獻、資料提取,完成后交叉核對。 若在文獻納入過程中存在爭議,則咨詢第3 名具有高級職稱的研究人員,并由其決定是否納入。所有研究人員均經過循證醫(yī)學培訓。2 名研究人員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首先閱讀文題和摘要,進行初步篩選后閱讀全文確定符合要求的文獻。 提取的資料信息包括:第一作者、發(fā)表年份、樣本量、干預措施、對照措施、干預周期、結局指標。 質量評價由2 名研究員根據Cochrane 系統評價手冊5.1.0[6]獨立對納入文獻進行偏倚風險評估,評價項目包括:① 隨機序列生成;②分配方案隱藏;③對受試者、試驗人員實施盲法;④對結果評估員實施盲法;⑤ 結果數據完整性;⑥ 選擇性報告結果;⑦其他偏倚來源。 根據各研究的偏倚程度,每個項目分為“高風險”“不清楚”“低風險”3 個等級。
采用RevMan 5.3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連續(xù)性變量采用均數差(mean difference,MD),計算 95%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二分類變量則采用風險比(risk ratio,RR)和 95%CI 為效應指標。 通過χ2檢驗和I2檢驗綜合判斷是否存在異質性,當P≥0.1 且I2≤50%時,說明各研究之間異質性在可接受范圍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當P<0.1 或I2>50%時,則認為各研究之間異質性較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檢索到文獻435 篇,其中中文文獻387 篇,英文文獻48 篇。 經NoteExpress 去重后得到文獻207篇,閱讀文章標題、摘要和全文,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 195 篇,最終共納入 12 項 RCTs[7-18]。 納入研究均為中文文獻。 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見表1。
11 項 RCTs[7-16,18]說 明 了 隨 機 分 配 產生 方 法 ;2 項 RCTs[15-16]實施了分配隱藏方法;2 項 RCTs[10,15]對受試者與干預者采用盲法;1 項 RCTs[18]對結果評價者實施了盲法;1 項 RCTs[10]交代未對受試者、干預者、結局測量者施盲的原因,且不會影響結局測量;納入文獻結果數據均完整,且未發(fā)現有選擇性報告;故均評價為“低風險”。 納入文獻方法學質量一般,見圖2。
2.4.1 總有效率 納入 8 篇文獻[7-8,10,13-14,16-18],共494 例研究對象。 各研究無明顯異質性(P=0.99,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SCI 患者NB 的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RR=1.38,95%CI(1.25,1.52),P<0.000 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圖3。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Figure 1 Flow chart literature screening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Table 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studies
圖2 文獻偏倚風險總結Figure 2 Summary of literatures bias risk
圖3 2 組總有效率比較Figure 3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2.4.2 殘余尿量 納入 10 篇文獻[9-18],共 621 例研究對象。 各研究間無明顯異質性(P=0.53,I2=0%),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 Meta 分析。 4 項RCTs[10-11,15,18]采用尿動力學檢測(P=0.71,I2=0%),4 項RCTs[9,12,14,17]采用 B 超檢測(P=0.43,I2=0%),2 項 RCTs[13,16]采用導尿法測量(P=0.22,I2=32%),異質性均在可接受范圍內。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可減少SCI 患者的殘余尿量,尿動力學檢測亞組:[MD=-37.00,95%CI(-43.48,-30.53),P<0.000 01];B 超檢測亞組:[MD=-29.88,95%CI(-36.26,-23.50),P<0.000 01];導尿法測量亞組:[MD=-33.28,95%CI(-57.03,-9.53),P=0.006]。 見圖 4。
2.4.3 膀胱容量 納 入 7 篇文獻[9-12,14-15,18],共 495例研究對象。 因異質性大(P<0.000 01,I2=85%),不能進行數據合并,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 按不同測量方法進行亞組分析,3 項 RCTs[9,12,14]采用B 超檢測膀胱容量,異質性在可接受范圍內(P=0.19,I2=40%),4 項 RCTs[10-11,15,18]采用尿動力學檢測,異質性明顯(P<0.000 01,I2=91%),考慮可能是NB 類型不一所致。 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可增大SCI 患者膀胱容量,尿動力學檢測亞組:[MD=50.73,95%CI(14.47,87.00),P=0.006];B 超檢測亞組:[MD=51.07,95%CI(30.06,72.07),P<0.000 01],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圖5。
圖4 2 組膀胱殘余尿量比較Figure 4 Comparison of residual urine volume between two groups
2.4.4 膀胱壓力 納入 2 篇文獻[13,18],共 150 例研究對象。 各研究間無明顯異質性(P=0.39,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 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可調節(jié)膀胱壓力,[MD=2.03,95%CI(1.07,3.00),P<0.000 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圖 6。
4 篇文獻[10,13,16,18]對不良反應進行了觀察,通過觀察患者皮膚的耐受度、對熱的敏感度等評價艾灸療法的安全性,均未發(fā)現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其余未報道不良反應。
選取殘余尿量為指標進行漏斗圖分析,以MD值為橫坐標,SE(MD)值為縱坐標,繪制漏斗圖,圖形缺乏對稱性,提示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 見圖7。
SCI 是指脊髓受到外界作用或病理改變引起脊髓內部組織缺血、壞死、神經元細胞凋亡的一種高致殘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9-20]。NB 作為SCI 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質量。 本研究Meta 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采用灸法治療SCI 后NB 的有效率更高;且患者對熱療的耐受性較好,無出現皮膚破損以及過敏等不良反應,這提示灸法治療SCI 后NB 的有效性高,且安全性較好。 與郝世杰等[21]認為溫經補腎可改善膀胱功能的研究結果一致。 但本研究納入的文獻有關灸法治療SCI 后NB 患者的安全性評價的研究還較少,這也提示在臨床過程中,需要多關注患者對熱療的耐受性以及皮膚是否出現破損的情況,并及時和患者進行溝通,根據患者主觀感受及時調整施灸距離,以避免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圖5 2 組膀胱容量比較Figure 5 Comparison of bladder capacity between two groups
圖6 2 組膀胱壓力比較Figure 6 Comparison of bladder pressure between two groups
膀胱功能的改善是SCI 患者治療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膀胱殘余尿量、膀胱容量、膀胱壓力等尿流動力學測試指標能較科學地評價SCI 后NB 患者的膀胱功能[22],依據尿流動力學指標可以更好地了解膀胱和尿道括約肌的狀態(tài)。 本研究Meta 分析結果顯示,灸法可減少膀胱殘余尿量,增大膀胱容量,調節(jié)膀胱壓力,改善患者膀胱功能,這與阮傳亮等[23]研究結果一致。 其作用機制可能是艾灸療法可通過溫熱刺激使周圍皮膚血流量增加,促進支配腦、膀胱的副交感舒血管神經活化,增加腎血流量[24-25];灸法通過改善損傷部位的血流及代謝,調節(jié)損傷部位神經,可重塑排尿反射?。?2]。 此外,劉藝等[26-27]研究發(fā)現灸法可影響逼尿肌M2、M3 受體蛋白的表達,調節(jié)膀胱壓力,促進膀胱逼尿肌與尿道括約肌協同作用,改善膀胱順應性,從而改善SCI 患者膀胱功能。 但由于測量方法、NB 類型不同,部分指標異質性較大,提示未來還需進一步規(guī)范測量工具的使用,以提高文章證據強度。
圖7 納入研究膀胱殘余尿量漏斗圖Figure 7 Funnel plot analysis of residual urine volume of included studies
由于檢索到的英文文獻均非有關灸法治療SCI后NB 的隨機對照試驗,本研究只納入符合要求的中文文獻,且通過對膀胱殘余尿量進行漏斗圖分析,發(fā)現缺乏對稱性,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納入的研究多為小樣本RCT,且多無隨訪,缺乏艾灸療法對SCI患者NB 遠期效應的觀察;部分文獻未對分配隱藏、盲法等的實施進行描述,可能會夸大相應的臨床療效或增大Meta 分析各研究間的異質性。
本研究顯示,灸法可改善SCI 后NB 患者膀胱功能,臨床療效與安全性均較高。 在下一步研究中還需要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為灸法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提供更可靠的循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