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唐朝是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國力強盛也推動著唐朝文化的繁榮與輝煌,使得唐代成為古代文學史的黃金時代,大唐王朝出現了眾多像李白、杜甫等等一批批用詩歌鳴志的詩人,而白居易便是其中一位,白居易是我國中晚唐著名詩人,在長安期間,他用自己的詩歌抒發(fā)著自己內心的情感。
關鍵詞:唐朝 白居易 長安詩歌 特點
盛唐時期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巔峰時期,這必然推動著唐代文化的鼎盛,長安作為唐代的首都,吸引了無數文人志士來想要到這個包涵文化底蘊同時又充滿功名利祿的大舞臺,大展宏圖,施展拳腳。
一.白居易長安生活和仕途經歷
白居易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家庭背景的影響,白居易從小就苦讀詩書,在幼年時期便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詩詞,年少時期的白居易飽受戰(zhàn)亂的紛擾,但并沒有因此消磨意志,小小年紀就開始嶄露頭角,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人人稱贊。他心懷抱負,向往長安,期待可以在帝都有施展拳腳的一席之地。貞元三年(787),年僅十六有余的白居易首次踏入長安,為踏入仕途做準備。來到長安之后的白居易發(fā)現自己的仕途之路并非像自己憧憬的一樣那樣一帆風順,白居易居無定所,開始廣交朋友,飲酒吟詩,白居易的詩歌創(chuàng)作由此開始續(xù)寫新篇章。
“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二十七歲才參加了鄉(xiāng)試,貞元十五年(799)二十八歲時,被宣州刺史崔衍所賞識,送往長安應試,白居易再次來到長安;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時值二十九歲考取進士;貞元十八年(802)三十一歲時,試書判拔萃科,及第;三十二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從此步入仕途,始假居長安常樂里;到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三十五歲時,白居易罷校書郎;隨后又授周至縣尉;三十六歲,由周至尉調充京兆府考官,試畢,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由集賢院召試制書等五道,授翰林學士;元和三年,白居易三十七歲,與王涯等同為制策覆考官;四月,授左拾遺,此月,策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牛僧孺等人及第,當時的宰相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及考策官楊於陵、王涯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左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諸人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的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1]白居易在京并非像很多仕途之人一味追求高官厚祿,而是勇于直諫,敢于抨擊上層階級社會的黑暗,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也正以為如此,他的仕途之路曲折坎特,在京任左拾遺期間,屢次遭受陷害與排擠。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上疏請罷討王承宗兵,并認為元稹不應當遭貶,沒有人理會聽從。左拾遺任期滿,改官任京兆府戶曹參軍,仕途遭受挫折,但仍充翰林學士?!盵2]元和六年(811),由于母親病逝,白居易棄官回鄉(xiāng)守孝,期滿又返長安。
元和十年(815),對白居易的仕途及生活來說一個重大轉折點,白居易主張嚴緝追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了朝中權貴之人,他們以白居易越職言事給與白居易當頭一棒,遭到此勢力的讒言報復,被貶為江州司馬?!霸褪迥辏?20),白居易有幸重回長安做官,被穆宗賞識做過司門員外郎、中書舍人等官職。”[3]但由于當時朝廷混亂,爭權奪利,明爭暗斗,統(tǒng)治者不作為不聽諫,使得當時朝政黑暗腐敗,白居易以從前朝氣之日兼濟天下的心態(tài)轉為了想要離開長安這個是非紛擾之地,此后的白居易轉到杭州、洛陽等地為官,獨善其身的思想使得他居住長安的日子日益減少。
長安,這個無數唐代詩人向往的人生大舞臺,是白居易一生中二十多年在其度過的地方,長安既是他雄心壯志,求學為官的地方,也是他中年被貶身心疲憊,想要獨善其身的地方,正因為長安得生活仕途經歷使得他的長安詩歌,不論是長安所做詩歌抑或是追憶長安所做詩歌,其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主題與特色。
二.長安諷喻詩歌及其特點
(一)長安諷諭詩歌
中晚期的唐朝已經失去了盛唐時期鼎盛強大的政治局面,當時的朝政慵懶朝渙散,混戰(zhàn)不斷,統(tǒng)治階級矛盾不斷加深,權貴勢力飛揚跋扈。此時的白居易面對日益萎靡不振的國都,不畏權貴,直言進諫,抨擊社會黑暗,面對如此戰(zhàn)亂不堪的社會以及遭受迫害的百姓他寫下了大量的諷諭詩歌,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及人道主義意義,而《秦中吟》《新樂府》便是諷喻詩歌的代表作。
《秦中吟十首》中第二首《重賦》一詩,是以一名老農的身份來敘說社會的黑暗與不公,揭露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從此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給與慘受迫害百姓深深的同情。《重賦》中“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愛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4]敘說了國家意旨是想要為廣大百姓減負而制定實施的兩稅法,卻成為地方權貴勢力以此禍害百姓的依仗,明明規(guī)定不許再額外征收其他稅種,卻仍然被種種違反亂收橫行其道,為所欲為。“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悲喘與寒氣,并入鼻中辛。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如云屯。號為羨余物,隨月獻至尊?!盵5]此段敘述更為直接大膽,描述了在被稅收追討的社會下,老人小孩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心中的憤與悲與心酸融為一體。與此相反,當為生活所困的百姓繳稅時窺探到的景象時不由得震驚與憤怒:官庫中囤積著大量的絹絲,那些貪婪的官員只為拿這些當成奉承皇上,晉升官位的財務。白居易赤裸裸的諷刺揭露了那些貪官污吏的丑陋嘴臉同時對那些生活在腐敗統(tǒng)治階級下窮困百姓給予了深深的同情憐憫。
(二)長安諷諭詩歌特點
白居易詩歌注重寫實,文章淺顯易懂,雅俗共賞,他的諷喻詩常常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具有批判性,勇于揭露政治黑暗,抨擊腐敗官員,憐憫百姓。通過分析白居易在長安所做典型的諷喻詩篇,現將其諷喻詩特點總結如下:
1.語言通俗易懂,善用對比,平中見奇
白居易的大量諷喻詩中通常運用言簡意賅的語言毫無隱諱地表達自己心中的情感,語言口語化,通俗易懂,很少運用晦澀的詞匯典故,所以白居易的詩歌也因此廣為流傳,白居易《與元九書》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xiāng)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6]雖說詩句語言運用不繁冗不華麗,但常常運用頂針、對比等寫作手法,使得詩文敘述平淡中見警示,毫無障礙的傳達出自己內心強烈的情感。如《買花》全詩大量渲染長安城人潮擁擠紛紛買花的場景,最后以老翁的一息嘆出統(tǒng)治階級、權貴勢力的奢靡生活真是建立在剝削百姓的基礎之上啊!《繚綾》中“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無惜心”[7]兩幅畫面同樣形成強烈對比,反映出上層統(tǒng)治階級與下層被統(tǒng)治階級存在嚴重的貧富差異和地位不等。
2.抓住典型,中心明確,人物刻畫細致
白居易的諷喻詩主張“一吟悲一事”,文章人物刻畫細致,突出典型形象,同時中心主題明確,《新樂府》五十首中每首詩都賦予了鮮明的主題,如“傷農夫之困也”、“貪女工之勞也”、“苦宮市也”、“戒邊功也”、“憂蠶桑之費也”等。明確專一的選題使得讀者對詩人心中所要表達的感情一目了然。又如《賣炭翁》中詩人通過刻畫賣炭翁這一人物形象,把一位滿面沾滿灰塵、兩鬢白發(fā)蒼蒼、十指因日日賣炭而黢黑的賣炭翁外在形象細致入微的勾勒出來,把老翁活靈活現在讀者面前,勾起人們的憐憫之心?!渡详柊装l(fā)人》中通過描述了一位遭受長達四十多年的宮中幽禁的上陽宮女這樣一個人物形象,映射出后宮三千的悲慘命運,一副與被選進宮、離別、空房白兩鬢的景象仿佛逼真的呈現在讀者面前。
3.詩篇敘議結合
白居易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批判與諷刺,對百姓的同情與憐憫展現在詩篇之中,不僅僅是單一的對典型人物的進行描寫述說,而是把個人感情融入其中,把自己的觀點立場鮮明的表達出來,對此物此人此事加以議論。如《買花》一詩,借用田舍翁的嘴厲聲呵斥當時剝削與被剝削的社會。又如《紅線毯》,詩篇前半部分敘述了編織紅線毯過程極其復雜不易,以及通過織女們辛苦付出后紅線毯的華麗,隨后通過詩篇最后四句以詰問的形式抨擊了宣州太守,對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生活以及阿諛奉承的階級上層給予揭露。
白居易的諷諭詩獨樹一幟,他的寫作風格和特色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敢于發(fā)聲,希望通過自己的諷喻詩對君主給予警示、勸導,他的表述直截了當,關心民情,他的憂國憂民之情也包含于其中。他的現實政治生活經歷使得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與內容截然不同,他的長安經歷更使得他的詩歌特色鮮明,影響深遠,流傳至今。
參考文獻
[1][2]朱金城.白居易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李新.白居易京都詩研究[D].陜西:陜西理工大學,2014
[4][5][7]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注[M].北京: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
[6]王拾遺.白居易研究[M].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
(作者介紹:李新,河南護理職業(yè)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