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興,李觀海,吳登鋒
(高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高州 525200)
顱內動脈瘤的形成原因是血管出現(xiàn)異常變化后誘發(fā)腦血管瘤樣凸起,而顱內動脈瘤破裂存在大概率導致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情況,該病的突出特點是高致死率、高致病性[1-2]。臨床統(tǒng)計資料顯示[3],首次出現(xiàn)顱內動脈出血的患者死亡率為40%左右,而再次出血患者的死亡率高達50%~70%?;颊甙l(fā)病后,大面積的血腫易壓迫腦組織而形成腦疝,需要馬上通過手術將血腫清除,以便對病情的持續(xù)惡化加以有效控制[4]。臨床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并發(fā)腦內血腫大多選擇急診顯微手術及血管內栓塞介入術,為進一步明確兩種手術方案的實際應用價值和有效性,特進行了此次對比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此次研究對象均為本院急診科收治的顱內動脈瘤破裂并發(fā)腦內血腫患者,共計60例,納入時間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所有患者經顱腦CT、腦血管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等檢查確診,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分別是對照組30例和研究組30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21~69歲,平均(46.07±5.72)歲;腫瘤分型:大腦前、中動脈瘤分別為3例、11例,前、后交通動脈瘤分別為10例、6例。研究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 23~71歲,平均(45.98±6.04)歲;腫瘤分型:大腦前、中動脈瘤分別為3例、12例,前、后交通動脈瘤分別為9例、6例。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結果展現(xiàn)出良好的均衡性(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血管內栓塞介入術治療):全麻下實施股動脈穿刺并插管,將6F導管留置在頸動脈或者椎動脈處,動脈瘤體內置入微導管,以可脫性三維水解彈簧圈在瘤內環(huán)繞,通過造影檢查對栓塞效果加以確認,若達到滿意效果則實施水解解脫并撤出導管,留置導管鞘6 h,加壓包扎,并制動24 h。為避免患者圍術期出現(xiàn)血管痙攣,需給予尼莫地平微量泵注。
研究組(顯微手術治療):全麻下選擇標準翼點作為手術入路,于顯微鏡下解剖患者側裂池,繼而打開交叉池釋放腦脊液以降低顱內壓,完全暴露動脈瘤后,選擇恰當?shù)牧鰥A夾閉瘤頸,嚴格止血,被分離動脈以堿棉片(含罌粟)覆蓋5 min。對于瘤頸相對較寬的患者,可通過弱電流電凝縮小瘤頸后再行夾閉。對夾閉情況再次檢查確認后,關閉顱腔。
通過格拉斯哥(GCS)評分評價[5]患者恢復情況,共分為5個層次:(1)良好:無缺陷、殘疾或輕度缺陷,但可正常生活;(2)輕度殘疾:存在殘疾,但可獨立生活,在有保護的條件下可開展一定工作;(3)重度殘疾:能夠保持清醒狀態(tài),但生活無法自理需專人照料;(4)植物人:反應微?。唬?)死亡。
對兩組術后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進行統(tǒng)計,分別計算發(fā)生率。并發(fā)癥包括腦積水、腦梗死、腦血管痙攣及再破裂等。
以SPSS 22.0軟件為基準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整理,以百分數(shù)(%)表示治療效果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行卡方檢驗,P<0.05說明研究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預后良好率、輕度殘疾率、重度殘疾率、植物人發(fā)生率、死亡率分別為80.00%、10.00%、3.33%、3.33%、3.33%,對照組預后良好率、輕度殘疾率、重度殘疾率、植物人發(fā)生率、死亡率分別為 76.67%、6.67%、6.67%、3.33%、6.67%,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兩組腦積水、腦梗死、腦血管痙攣及再破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當前,臨床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并發(fā)腦內血腫手術時機的選擇尚存在一定爭議,大部分學者認為盡快手術,可有效避免再次出血,血管痙攣情況也會有所減少。而有些學者認為,在手術危險性方面,早期手術與晚期手術并無太大差異,預后良好率皆可達到76%以上[6]。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針對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時間<72 h的患者,只要不存在雙側瞳孔散大、呼吸不良及瀕死狀況,皆需盡快實施手術,以最大程度降低致死率及致殘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預后良好率、輕度殘疾率、重度殘疾率、植物人發(fā)生率、死亡率分別為80.00%、10.00%、3.33%、3.33%、3.33%,對照組預后良好率、輕度殘疾率、重度殘疾率、植物人發(fā)生率、死亡率分別為76.67%、6.67%、6.67%、3.33%、6.67%,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7]。相關研究資料顯示[8],顱內動脈瘤的首選治療方案為血管內栓塞介入術,尤其是針對海綿竇段動脈瘤和循環(huán)動脈瘤的治療,若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且無腦疝,可選用該治療方法。若血管內栓塞介入術治療失敗可考慮實施顯微手術,若患者血腫面積較大且有腦疝情況存在,則需通過血管造影確診后盡早通過手術將顱內血腫清除,夾閉動脈瘤[9]。另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腦積水、腦梗死、腦血管痙攣及再破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兩組亦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急診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并發(fā)腦內血腫期間,應用顯微手術及血管內栓塞介入術并發(fā)癥均較少,皆有較高安全性。出于對血管內栓塞介入術治療不用開刀,不會形成較大手術創(chuàng)傷角度考慮,病情相對嚴重的患者更為適用,可有效避免再次破裂出血,促使患者盡快康復,保證治療效果[10]。
綜上所述,將顯微手術及血管內栓塞介入術應用于顱內動脈瘤破裂并發(fā)腦內血腫的治療,均可取得顯著效果,臨床醫(yī)師在實際操作中需要視患者動脈瘤位置、大小等綜合因素確定具體手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