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輩 高銀虎
航天傳統(tǒng)文化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航天科工六院,在歷史上被稱為“河西公司”,她,伴隨著新中國航天事業(yè)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征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一路走來,那一段篳路藍縷的前進軌跡,是固體航天發(fā)展的縮影,也是三代人記憶里的珍藏。
河西: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fā)動機研制、生產、試驗基地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出了發(fā)展國防科技工業(yè)的戰(zhàn)略決策。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火箭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1962年,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fā)動機研制、生產、試驗基地,中國河西化工機械公司成立。第一代建設者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yè),從五湖四海聚集塞北高原,吹響了開拓天宇的號角。
雖說是生產基地,但建設初期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辦公用具,大家就趴在炕上搞設計,編制規(guī)劃,進行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沒有廚房,大家就在野外搭起臨時伙房;沒有餐廳,人們就端著碗蹲在野外吃飯,一日三餐幾乎頓頓都是窩窩頭加土豆白菜。
安居才能樂業(yè)。為了幫助職工們早日度過難關,基地建設指揮部經過調查研究,決定學習大慶油田,發(fā)動人們建造“干打壘”土坯房。聽到這個消息后,飽受無住房之苦的干部職工們群情高漲,說干就干。在選好的干打壘建設工地上,人們冒著酷暑挖土、和泥、脫土坯,為了搶時間,有的同志主動加班干到晚上八九點鐘,雖然很累、很辛苦,但男女老少仍然樂在其中。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一排排“干打壘”建起來了。別看它們外形低矮、結構簡單,但卻構成了河西干部職工的第一個生活區(qū)——西紅區(qū)。
金秋時節(jié),分配到住房的職工們你推我讓、高高興興地住進了新家。不久,東紅區(qū)、北山區(qū)、前八區(qū)、后八區(qū)等一個個住宅區(qū)相繼落成,許許多多來自異鄉(xiāng)的人們在呼和浩特東郊有了自己的新家。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昔日的干打壘房屋雖然遠說不上寬敞明亮,但都有火炕取暖和電燈照明,滿足了當時人們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基地建設大會戰(zhàn)的正常進行。
1965年11月,也就是人們入住第一批“干打壘”不久,一條小型臨時生產線落成并進入試生產。短短一年之后,凝聚著廣大干部職工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的河西公司歷史上第一臺小型固體發(fā)動機面世!1966年12月1日,這臺實驗產品點火試車成功。此后,經過持續(xù)不斷的改進以及19次地面試車,這種固體火箭發(fā)動機終于達到了交付狀態(tài),成為了我國第一個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第三級。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載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飛向太空,正是第三級發(fā)動機最后有力的一推,把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送上了預定軌道。以此為標志,我國徹底打破了美蘇等大國對航天尖端技術的壟斷,進入了航天時代。
河西的建設發(fā)展備受上級的重視與關懷
作為我國最早建立的大型固體動力研制生產基地,河西公司的建設發(fā)展備受上級的重視與關懷。
1978年2月6日,大年除夕,剛剛上任不久的七機部部長宋任窮,千里迢迢從京城來到內蒙基地看望職工及家屬。當時,家家戶戶在過年。宋部長來到了住在“珍寶島”的一位姓張的同志家中,在低矮的“干打壘”里,宋部長坐在土炕上與大家拉家常。這時,張師傅的小兒子放完鞭炮回來了,他沖著陌生的客人靦腆地笑笑,從方桌上拉過一個大竹籃,掀開遮布,抓起一個黃橙橙的窩窩頭,咬了一口,笑著跑出去了。宋部長的目光落在了窩頭上。“細糧太少,過年也得摻和吃粗糧”……張師傅似是解釋,又似訴說,趕緊蓋住了窩窩頭。見此情景,宋部長若有所思。
離開張師傅的家,宋部長踏著積雪,徑直而上,幾位職工迎面而來,單刀直入地提起了意見:“宋部長,您得管管,我們‘珍寶島喝水特困難——水塔太低,上不來水,只能到山坡下?lián)?,寒冬臘月?lián)淮嗡?,還沒到家,水桶就結冰了,吃水太困難了!”宋部長托托眼鏡,微笑著望著幾位職工,點了點頭。
在紅峽公司,宋部長要求去看一看堅守一線的職工。當時,春節(jié)放假,全廠只有鍋爐房十幾名職工為保證廠區(qū)取暖在加班。得知情況,宋部長從辦公樓匆匆步行前往鍋爐房。當時,當班的同志正在忙活,宋部長一聲不響從出灰渣的底層工作間一層層拾級而上,一直走到了給鍋爐上煤的頂樓。走廊狹小,階梯陡峭而且落滿了煤灰,但宋部長并沒有停止腳步,他拾級而上,和每個崗位的同志親切握手、問寒問暖,雖然工人師傅們的手上沾著煤灰、油污,但宋部長全然不顧。車間領導見狀,趕緊從水分析室取來一條毛巾,讓宋部長擦擦手,宋部長笑著說:“不用! 不用!”
在廠辦公樓簡易的會議室與領導干部座談時,因正逢佳節(jié),廠辦的同志就端上了兩盤水果糖。這在當時條件下,已算的是“上好”招待品了,剛要放在會議桌上,宋部長看到了,搖搖手,笑著說:“撤下去。撤下去。不要! 不要!”聲音和藹但很堅決。
宋部長離開之后,一個“小道消息”就在河西的職工及家屬中傳開了:“白面會有的,水的問題會解決的,基地的生活條件會有所改善的。”據(jù)說這是部長講的,問題很快就會解決。果不其然,不久后,地方政府對內蒙基地所有職工實行“ 特需供應”, 細糧供應比例由40% 一下子提高到了80%,食用油由每人每月四市兩提高到了每月一斤。又過了不久,一座高位水塔聳立在山頂,令吃水困難戶欣喜若狂。
此后的很多年,每到逢年過節(jié),河西公司都會通過專列為職工調撥來大米、海魚、蘋果、花生等生活物資。晚上,大家聚集在一起挑燈野戰(zhàn)“分東西”,成為河西公司獨特的一景。
河西鐵路承載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在河西生產基地西山坡下的茫茫林海里,深藏著一條銹跡斑斑的鐵路線,每次靠近它,仿佛都能感覺到一份時光的味道。撫今追昔,仿佛又回到了半個多世紀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河西初創(chuàng)期,鐵路線開工建設,按照規(guī)劃,該鐵路起于呼市火車站,經白塔站,在整個生產基地繞行一周。后因總體設計的變更,鐵路線半途而止,于是,樹林里建起了“格此老”車站,成了河西專用鐵路線的終點。當年,隆隆的列車在這條線上一趟趟駛過,送來成千上萬噸各類物資、煤炭,各廠所再派車拉回單位。距“格此老”站不遠的地方建有一個面積不小的煤場。當年,為了裝藥生產需要,供暖鍋爐幾乎一年四季不停,用煤量非常大,所以就由紅峽公司派職工值守。由于地處偏僻,這個煤場曾經是整個基地重點保護部位,甚至還專門為上夜班的同志配備了槍支。
除了運進來建設、生產物資之外,專用鐵路線還擔負著運輸產品的重任。20世紀60年代末,發(fā)射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的“651”工程進展非常艱難,1969年5月的一天,周恩來總理在聽取匯報后,作出了專門指示。此后,在各方統(tǒng)籌協(xié)調下,生產基地保持了科研生產秩序,協(xié)作項目終于突破“瓶頸”,取得了連續(xù)試車成功的戰(zhàn)績,最終按期交付了合格產品。想必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第三級固體發(fā)動機就是沿著河西鐵路線運出去,然后用最后的有力一推,將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送上了預定軌道??梢哉f,沒有這條鐵路專用線,就沒有固體動力事業(yè)的輝煌。
河西鐵路之所以讓老一輩津津樂道,是因為她不但支援了生產,還曾服務過職工群眾的日常生活。當年,為了方便職工進城,這條鐵路線上一度開通了小火車:早晨六點,掛有兩節(jié)客車車廂和一節(jié)貨運車箱的小火車從呼市車站發(fā)車,早上八點,職工們在格此老車站上車、進城??蛙囓噹O坐席,貨車車箱可以供人們放自行車。下了火車之后,可以直接騎自行車在市區(qū)辦事、購物。下午四點,小火車準時鳴笛、啟動,載著人們返回南地。當年,這趟河西人的“專列”上有鐵路局的專職列車員為大家服務,甚至還編入了呼鐵局短途列車的運行圖。遇到特殊情況,小火車還可以多掛車箱、大幅增加乘客人數(shù)。一次,全河西的干部職工去呼市參加一次重要集會,于是小火車一次就加掛了十多節(jié)車箱,滿載著歡歌笑語馳向遠方……對于當年那些生活清貧、沒有條件進城,甚至還沒有坐過火車的人們來說,河西“專列”無疑是一趟馳向幸福、快樂的旅程。河西鐵路線,就這樣拉近了河西生活區(qū)與呼和浩特市的距離,也默默地向外界傳遞著固體航天人的苦與樂。
時光荏苒,河西鐵路后來改變了路線,很長一段鐵軌連同格此老車站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它們靜靜躺在茂密的叢林里,沐浴著斑駁的樹影,似乎在回憶、訴說著往事。但人們不會忘記,這里,是與4月24日中國航天日密切關聯(lián)的地方,是一個留下了老一代固體航天人快樂往事的地方,也是讓河西新生力量心生感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