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昌芹 申功晶
承德避暑山莊的布達拉·行宮景區(qū)一角
承德避暑山莊,位于承德市中心區(qū)以北,始建于1703年,又稱“承德離宮”“熱河行宮”,歷經(jīng)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時間,才修建成這座兼江南之秀麗與塞北之雄奇,集園林、建筑、宗教藝術之大成,融儒、佛、道三教文化于一體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家園林。
承德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內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xiàn)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避暑山莊由皇家宮殿、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組成,它在整體規(guī)劃布局中借助了東南多水,西北多山的自然地勢,順其自然,將避暑山莊分為“宮殿區(qū)”和“苑景區(qū)”兩大部分,苑景區(qū)又可分成為湖泊區(qū)、平原區(qū)和山巒區(qū)三部分。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
300年世事滄桑,由康熙始建的一部分建筑,經(jīng)過北洋軍閥、日本帝國主義幾番踐踏,已經(jīng)所余無幾。解放初所殘存的只是后來由乾隆擴建的一部分宮殿樓館,經(jīng)過多年的保護修葺,逐漸恢復舊觀。避暑山莊周圍,筑有虎皮雉堞宮墻,麗正門是避暑山莊的大門,進入麗正門,就可以望見一組層層疊疊的宮殿建筑,除了規(guī)模,格局上大體與北京的紫禁城相仿,沿中軸線依次為午門、正殿、主殿、藏書閣、后宮,宮殿前面是一片廣場,原是康熙、乾隆檢閱滿清王室射箭技藝的地方。走過廣場,第一道宮門上懸掛著康熙親手書寫的“避暑山莊”雕龍貼金木匾。進入宮門,是山莊的正殿澹泊敬誠殿,當年清朝皇帝常在這里舉行王公貴族、外國使臣覲見、朝賀的儀式。這座宮殿的建筑材料全部用產(chǎn)自云貴江浙一帶深山峽谷之中的楠木打造而成,又叫楠木殿。宮殿內部不飾一點油彩,保持著楠木的本色,莊嚴肅穆,樸實無華,中間是須彌座地平,保留有寶座、屏風、金鶴、薰瓶等陳設,天花板和四周格扇,都雕刻著精細的福壽花紋。每當陰雨連綿之時,楠木會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縷縷清香。
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避暑山莊”
穿過正殿便是煙波致爽殿,當年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咸豐在這里簽下了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再往后到了東、西兩宮后院,慈禧在西跨院一手策劃“辛酉政變”,自此中國的命運掌握在慈禧手里長達半個世紀。
山莊的正殿部分,再加上東側的另一組建筑含輝堂、松鶴齋、暢遠樓等,就形成一個完整的“宮殿區(qū)”結構布局。
從暢遠樓出來,經(jīng)“萬壑松風”庭院向北,就從“宮殿區(qū)”轉入“苑景區(qū)”了。循石階拾級而下,過橋,是一條仿照杭州蘇堤建造的長堤,名叫“芝徑云堤”。堤梢分為三叉,分別通向“月色江聲島”“采蓮渡”和“如意洲”三個湖心小島??滴?、乾隆皇帝各為避暑山莊欽定了36個風景點,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筑100余處。其中,很多景點都集中在這三個小島及其附近。
一路北行,湖上架石為橋,橋心是由三座重檐敞亭組成的“水心榭”。橋下碧波漣漪,亭中空間敞亮,夏日清晨,朝霞初升,遠離十幾里的磬錘峰倒影湖中,令人感到別有天地。經(jīng)“水心榭”到達月色江聲島,“冷香亭”畔遍栽荷蕖,附近還有“瑩心堂”“靜寄山房”等景點,據(jù)說是這里曾是乾隆皇帝讀書的地方。月色江聲島北邊“上帝閣”突兀湖中,循梯登閣,步移景異,真可謂一步一層天。在如意洲上,更有“延薰山館”“金蓮映日”“無暑清涼”“水芳巖秀”等亭臺??滴鯇ρ愚股金^曾作了這樣的評價:“楹宇守樸,得山居雅致,啟北窗引清風,幾忘六月?!蓖ㄟ^這句話描述出了整個苑區(qū)建筑的基本風格。如意洲的北面是青蓮島,島上有一座“煙雨樓”,云興霞蔚,煙水茫茫,景色優(yōu)美。這是乾隆下江南游嘉興南湖煙雨樓之后令工匠仿造的,煙雨樓的建成為青蓮島上的美景增添了幾分江南的色彩。
從煙雨樓過橋,是著名的藏書樓文津閣。是當年專為存放《四庫全書》而建,這里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景致,白日里可觀“湖中月影”,這是當年建筑者們的一項精巧設計,利用太陽的折光變成水中的月色。無論是一種建筑設計上的機緣巧合,還是導游繪聲繪色的講解,都當真事信罷,反正是在水中看到了如同月影一樣的太陽。從文津閣再迤邐上西嶺諸峰,登高望遠,俯瞰遐矚,更有一番風光。不僅山莊全景盡收眼底,還可以看到環(huán)繞山莊連綿不斷的群峰列岫,磐錘峰、羅漢山、蛤蟆石、天橋山都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澹泊敬誠殿
煙波致爽殿
山莊的景色迷人,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建造在山莊宮墻外東北方向宏偉壯觀的皇家寺廟群——外八廟。它以漢式宮殿建筑為基調,吸收了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建筑藝術特征,創(chuàng)造了中國多樣統(tǒng)一的寺廟建筑風格,在陽光的照耀下這些寺廟群金碧輝煌,雍容華貴。其中,“布達拉·行宮”景區(qū)由皇家寺廟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組成,因仿西藏布達拉宮和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而建,俗稱小布達拉宮和班禪行宮。布達拉·行宮景區(qū)為兩座漢藏結合式寺廟,建筑規(guī)模宏大,雄偉莊嚴,儼然一幅雪域高原的風情畫卷。普寧寺景區(qū)由皇家寺廟群中的普寧寺和普佑寺組成,取普天之下安寧、保佑天下眾生之意,這里四季香火旺盛,是北方最大的佛教圣地。普寧寺內供奉有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據(jù)說能見到佛像的人都是吉祥之人,能到這里拜一拜觀音菩薩定是不虛此行。這些寺廟和宮墻里的建筑,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熱河
景區(qū)內的拱橋
苑景區(qū)的湖光山色
水芳巖秀觀景點
藏書樓文津閣
普寧寺景區(qū)內的大殿
艷日下的山莊,青山環(huán)抱,綠樹成蔭,滿滿的皇室園林的靈氣,但我還是不明白為什么清皇室要在這里修造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行宮山莊。經(jīng)導游一番解釋,原來在這里造行宮,并非只為了避暑,他還有著一定的政治作用。從康熙到乾隆,是清朝的全盛時期,史稱“康乾盛世”。還在康熙掌握朝政時,沙俄就在中國邊疆從事侵略活動,并揚言要侵占整個長城以北的中國領土。于是,康熙別出心裁在關外設“木蘭圍場”,圍場以北是科爾沁草原、烏珠穆沁草原,每年秋天,邀請蒙古各部落首領在圍場舉行聲勢浩大的木蘭秋狝,一則對內練兵,提醒八旗子弟莫忘先祖“馬上得天下”的尚武之風,保持強悍的戰(zhàn)斗力;二則借練兵之際,對塞外少數(shù)民族懾之以兵威,懷之以柔德,賜宴款待,安撫團結塞外少數(shù)民族各部落以共同抵御沙俄入侵。這種形式既訓練了軍隊,又鼓舞了士氣,然而,皇帝每年到巡,必須要有行宮。圍場離北京有700多里路程,承德距北京480里,離圍場200多里,地點適中,于是清皇室便把承德行宮擴建為避暑山莊,也便于在行宮進行政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