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晉華
盔帽藝人董濤山展示他手工制作的鳳冠
華貴高雅的鳳冠,老成儒雅的相貂,俏麗可人的蝴蝶盔,威風凜凜的夫子盔……在山西平定縣董濤山老人的家中,擺滿了各式各樣、精美華麗的戲曲盔帽。盔帽,也叫盔頭、戲帽,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統(tǒng)稱。幾十年來,董濤山堅守戲曲盔帽制作的傳統(tǒng)老手藝,成為遠近聞名的盔帽藝人。
董濤山1945年出生在民俗文化氛圍深厚的山西平定縣娘子關下董寨村,村里男女老少都愛唱戲、習武,他自小就跟著大人們舞槍弄棒、學拳練手。村里有鬧社火、跑馬排的習俗,舞臺上演員頭上珠光寶氣的各式盔帽,在幼時的董濤山眼里燦若星辰。當時,他的父親是村里社火班的成員,經常把破損的盔帽拿回家修補??吹狡婆f的盔帽在父親手里很快煥發(fā)出新姿,董濤山覺得很神奇。董濤山十多歲時,每當父親做盔帽時,他就在一旁給父親打下手,漸漸地掌握了社火盔帽的制作要領。從此,他與盔帽結下不解之緣。
初中畢業(yè)后,董濤山被招工到縣糧食局上班。因為喜歡文藝,他加入了縣里的宣傳隊,不久被縣晉劇團招去做花臉演員。唱戲之余,他最喜歡的就是研究各種戲曲道具,尤其是那一頂頂精彩絕倫的戲曲盔帽,一有空就照貓畫虎,繪制各種各樣盔帽的圖。天長日久,董濤山積累了所有他能看到的盔帽圖樣,這為他以后制作盔帽奠定了基礎。
掌握了第一手資料,董濤山就按照圖紙悄悄地試著做盔帽。因為怕團里人說自己不誤正業(yè),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他做盔帽一直處于“地下”狀態(tài)。有一次,劇團在演出時,一頂盔帽壞了,劇務急得團團轉,董濤山拿過來幾下便修好了,引得大家對他刮目相看。此后,董濤山順理成章地攬起了修理劇團盔帽頭飾的活兒。
上世紀70年代,傳統(tǒng)戲開始恢復演出,盔帽等各種戲曲道具的需求量很大,董濤山不僅給自己所在的劇團做盔帽,也給一些找上門來的其他劇團做。在實踐中,他的手藝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董濤山介紹,在戲劇表演中,盔帽與臉譜一樣,是劇中人物的“標簽”,上到皇親國戚、王公大臣,下到販夫走卒、庶民百姓,不同的身份,都有著各自特定的盔帽。董濤山制作的戲曲盔帽,有皇帝佩戴的王帽,有皇后戴的鳳冠,有武將戴的夫子盔、包巾盔、耳不聞,有文官佩戴紗帽、金貂、相貂、狀元盔等,品種達幾十種之多。做了幾十年盔帽的董濤山,看著自己的親手制作的各式盔帽,心底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拔易隽丝煲惠呑拥膽蚯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懂戲是做不來的?!倍瓭秸f,不同戲劇人物的盔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同樣是元帥盔,就有男帥盔、女帥盔、老帥盔、年輕帥盔等好幾種,有著各自的外形和含義。
董濤山制作的戲曲盔帽金相貂
董濤山制作的戲曲盔帽蝴蝶盔
董濤山制作的戲曲盔帽王帽
小小的戲曲盔帽,凝聚著董濤山太多的心血。制作盔帽不僅要懂戲,還要具備很好的美術功底和一定的文化底蘊,才能做出符合人物形象的戲曲盔帽?!安灰醋龀珊笫且豁斆弊樱蛇@中間又要畫圖,又要裁剪,還要雕刻?!彼眠^手中要即將完工的王帽,聊起了戲曲盔帽的制作工藝,“比如說這個王帽,是戲中皇上的行頭,黑色為底,瀝粉描金龍紋,頂上有橘黃絨球一對,帽上滿飾珠子,左右耳子掛一對杏黃穗子,造型富麗堂皇,威嚴高貴,極具皇家氣派。”
董濤山說,盔帽雖小,卻融合了美術、服飾,刺繡等各種文化和藝術元素,歷經雕、刻、挖、嵌、堆、塑、染、繡、扎、貼、膠、漆等多種制作手法,由于這些工序操作復雜,只能依靠純手工去完成。做一件盔帽,先要按照劇情和人物的要求設計樣式,用細鐵絲網扎制成頭盔的罩子,再繪出各個部件的樣式圖案,并把圖樣印在硬紙板上拓板,用刻刀按著圖樣雕刻成型。然后是盤絲和粘紗,也就是把細鐵絲分別盤在盔帽的合適部位壓平粘好定型,之后是美化,要經過瀝粉、貼金和點翠,增強立體感。最后要晾干、組裝,用絨球、珠須、流蘇等裝飾。前前后后大概要經過20多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里,還有無數個小工序。而一道道看似細小的工序,做起來更費心思??^美觀不美觀,瀝粉很重要,帽子上的每條棱,用配好的膠泥瀝粉后,就像鑲了金邊,既能增加厚度、硬度和華貴的感覺,還能增強立體感??焙每床缓每?,點翠貼金是關鍵,要用小鑷子把柔軟的面料一點點粘貼到小小的金屬片胎體中去,使胎體與翠咬合緊密。點翠工藝是個細致活,不僅費工,還考驗手藝人的耐心和經驗,稍有偏差,都可能影響視覺效果。
董濤山及家人制作的各式戲曲盔帽
盔帽上的點金與貼翠工藝
“都是一疙瘩功夫,做一個這樣的盔帽,少說也得十多天?!倍瓭街钢种械耐趺备袊@道。在他來看,手藝活兒一要功夫做足,二是用料考究,三是做工嚴謹、細致,這些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雖然辛苦,但一想到臺上的演員披掛上陣,頭上的盔帽光彩奪目,讓戲曲表演變得更加多彩生動,而臺下觀眾興致盎然地欣賞、鼓掌,對董濤山而言,便是莫大的獎勵。
在盔帽制作技術上,董濤山專注于傳承,也敢于大膽的創(chuàng)新。剛開始,他是循規(guī)蹈矩,按照傳統(tǒng)老樣式做。隨著經驗的積累,他開始在繼承古韻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技藝,推陳出新,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比如在材料方面,以前盔帽造型是用毛頭紙一層層地裱糊,他改用了牛皮紙,這樣做出來更加平展挺闊。再比如絨球,傳統(tǒng)做法用毛線,他改用蠶絲后,成型效果好而且更漂亮。在制作中,他不僅考慮外型的美觀,還從道具保管、耐用,以及演員佩戴輕便舒服的不同角度出發(fā),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比如王冠,上面鑲嵌的寶玉原來是固定的,存放時不能拿下來,易于損壞,他便做成了可鑲可取的活動樣式;原先帽兩側的兩條龍,分離各立,一戴就東倒西歪,他便將兩條龍組成一體的。再比如蝴蝶盔,過去的做法是只有正面嵌一只蝴蝶,顯得不夠威武豐滿,還容易散架,他在兩側又加裝兩只蝴蝶,后面還做了帶穗的蝴蝶,滿頭的蝴蝶形成相互支撐之勢,這樣不僅美觀了,還更加耐用牢固了。
董濤山是個愛學習、肯琢磨的人,別的老藝人制作的傳統(tǒng)盔帽、從外地買回來的盔帽、各種媒體上出現的戲劇盔帽,都是他學習的樣本。幾年前,山西陽泉市晉劇團移植排演國外著名劇目《圖蘭朵》,盔帽的設計制作成了難題。團領導原本想去北京請人做盔帽,一打聽價格太貴,只得求助于董濤山。董濤山專門去看了他們排練,又找來相關的視頻仔細研究,為劇中每個人物量身定做了帽飾。“近30頂盔帽,我可費了心思了,既要表現出劇中人的性格,還要和晉劇里的生、旦、凈、丑聯系起來。我覺得,不管哪種劇,咱把人物性格琢磨透了就好辦了。”就這樣,一個生活在太行山里的老漢,設計出了異域風情劇目的頭飾,還博得了滿堂喝彩。
耐得住寂寞,是手藝人的必修課;而傳承手藝,更是他們的歷史使命。董濤山潛心做盔帽大半輩子,他不僅整理保存了各類傳統(tǒng)盔帽的樣板模具,還把他制過的盔帽拍照存了檔。在董濤山的帶動下,而今,兒子董會明和兒媳任變琴也愛上了這門藝術,安心地跟著董濤山學習手藝。任變琴還利用快手、抖音等新時代的信息平臺,搞直播、傳視頻,讓更多的人認識盔帽制作這門古老的手藝??吹阶约旱氖炙嚭罄^有人,年過七旬的董濤山感到很欣慰。